在我還尕的時候,最高興的事情
就是有親戚家要辦喜事,只要辦喜事
前前後後好幾天,都能吃到好吃的
我家親戚多,我阿達阿媽輩分還高
我們幾個又生的晚
所以大我們十幾二十歲的
表哥表姐堂哥堂姐就有一大堆
每年都能碰到好幾樁喜事
但凡喜事,頭一天少不得
阿達阿媽要去給人家幫忙
我就跟着去混吃混喝,順帶和別的
混吃混喝的孩子瘋玩一天
喜事當天,阿媽會拿出壓箱底的好衣服
把我收拾地展展得
從前在新疆焉耆
家裡辦喜事是要搭棚宴客的
吃的都是流水席,我一天能坐好幾回席
常常是吃得肚子滾瓜溜圓
不管是娶親還是送親
我還能跟着大人們的隊伍
到對方家裡去開眼坐席換個口味
喜事第二天
下湯的日子自然也少不了我
那碗臊子面是一定要吃的
喜事第三天,新娘子回門,我也跟着湊熱鬧
如果是哪個表姐或者堂姐出嫁
到了喜事第四天的倝早,肚裡油水十足的
我賴在炕上不肯起來,阿媽就會說一句:
今兒個去你阿姐婆婆家下四道面呢
人少得很,也沒啥熱鬧看
你就個人在家裡頭耍吧?
我一聽“四道面”
一骨碌就爬起來從炕上跳下來了
連忙問阿媽啥叫四道面
阿媽也解釋不明白
就說是要去新媳婦家幫忙下廚
給婆家人做飯
我於是硬跟着去了,飯端上桌子的時候
並沒有什麼四道面,就是普通的一種湯麵條
像臊子面也像湯麵,比家裡普通的飯肉多些
湯很好喝,還配着好幾碟子涼拌菜
我後來問過好幾個親戚,他們都說
這是結婚後第四天的揆程
所以叫“下四道面”,可是明明
就沒有四道面而只有一碗面啊
為什麼要這樣叫呢?
我也查過有關焉耆回族婚俗的文字記載
都是寫着“下四道面”
這個疑惑一直伴隨着我
到底是哪四道面呢?
再到後來,在西安上大學的時候
同班有個陝西戶縣的同學
有一回周末跟着他去戶縣玩
碰到他家所在的村裡有親戚家娶了新媳婦
請我們去吃飯,吃的是臊子面
我那同學告訴我這叫“試刀面”
是新媳婦進門第四天展示廚藝
給婆家人做的第一頓飯
聽着“試刀面”這個名字,我一下恍然大悟
原來是焉耆的方言發音誤導了我
根本就沒有什麼“下四道面”
而應該是“下試刀面”啊
下試刀面
新疆焉耆方言音讀為【xiā sī dao miān】
是焉耆回族的一種婚俗,指的是
新媳婦結婚第四天在婆家做的第一頓飯
這頓飯的名字叫“試刀面”
婚後第四天,娘家媽媽
和新媳婦的嬸嬸、舅母、姨娘等
至親女眷會帶着新鮮的羊肉和切好的長面
還有女兒出嫁前穿過的舊衣和新圍裙到婆家
送新媳婦進廚房做嫁到婆家後的第一頓飯
這個揆程叫“下試刀面”
因為焉耆方言經常是“s”和“sh”不分
“試”在焉耆方言里就是發的“si”音
我們常把“試一下”說成“四一哈”
“下試刀面”這個揆程
在最初沒有文字記錄口口相傳的過程中
逐漸被以訛傳訛成了“下四道面”
“下試刀面”是展示新媳婦在鍋灶上的本事
也是婆家對新媳婦
是否能做得一手好茶飯的考驗
更是娘家展示出嫁前教導女兒成果
反映娘家媽媽廚藝水平的一個絕佳機會
所以娘家的至親女眷才會組團來幫忙
女兒的廚藝強,受到婆家人的讚譽
娘家媽媽自然很風光
反之,則有丟人現眼的嫌疑
過去的教女之道就講究
“上炕的裁縫,下炕的廚子”
焉耆俗話常說
“娘家門上十個鍋灶能玩轉
婆家一個鍋灶伺候難”
在這樣嚴格教導下長大的女子嫁作人媳
不光要有好性情
還要在操持鍋灶方面有能力
為的就是不能給娘家打臉
處處體現出修養
所以,在婆家做的這第一頓飯
新媳婦會傾盡全力施展廚藝
目的就是為娘家媽媽爭光
也是為了讓自己在婆家受到尊重
而娘家的至親女眷都是在鍋灶上
操持了幾十年做得一手好茶飯的高手
她們前來助威,就是為了打氣加油
緩解新媳婦的緊張情緒
並從中進行技術指導和經驗傳授
娘家媽媽心疼女兒,擀麵切面很費事
所以自己提前在家裡擀好切好拿過來
從娘家拿羊肉到婆家
一是因為女兒熟悉娘家的的食材
能駕輕就熟地做出好味道
二是這麼多人來婆家吃飯,權當是禮行了
出嫁前的舊衣服拿過來是為了
讓女兒穿上熟悉的衣服下廚方便
新圍裙則是象徵著新媳婦在婆家開伙順利
而新媳婦第一次下廚做帶湯的麵條
是因為麵條本身就是百吃不厭的家常飯
並且麵條的吃法和口味多變
講究選料好、面功硬、烹飪巧
是最能考察廚藝的飯食
麵條也寓意長長久久
是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憧憬
據說唐代詩人王建
所作的《新嫁娘詞》組詩中
第三首就是描寫當時民間新媳婦
下廚做試刀面的習俗:
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
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
所以試刀面也叫下廚面
試手面、三刀面等等
“試刀面”的習俗
在陝甘青寧一帶至今流行
在不同的地區和民族中呈多樣性和趣味性
寧夏地區新娘在婚禮第三天要下廚主廚
展示自己的鍋灶手藝
一般是做養麥面,也叫養剁面
寧夏俗語常說
“養剁面一條線,又細又長拉不斷,
下到鍋里蓮花轉,撈到碗里賽牡丹。”
甘肅、青海一帶流傳的
《新媳婦好手藝》民間歌謠
也是對試刀面習俗的生動寫照:
“婆婆取給了一碗面,
羅來羅去(成了)半碗面,
調來調去雞蛋大,
擀來擀去(成了)月亮大,
切着切着(成了)細溜溜,
下到鍋里蓮花轉,
撈到碗里是一根線,
把寶牙齒咬不斷,
金剛斧頭剁不斷,
這個阿姑的好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