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人相處,先與自己相處
某君發現身上長了個瘤,心懷忐忑的找醫生檢查。一個禮拜後,當聽到良性瘤的結果時,他感到這一天是自己一生中快樂的一天。
事實上這一天和他懷疑身上有瘤的那一天一樣,生理上的健康情形並沒有改變,心態改變了。
心理障礙也是距離。
電視劇《大浴女》中有一位父親在女兒步入社會時,對女兒說:要學會與人相處,一是要把別人當自己;二是要把自己當別人;三是要把自己當自己;四是要把別人當別人。四句看似簡單的話,聽後頗有感受。
圖源網絡
把別人當自己,是指與人相處要誠懇待人,忠厚待人,像對待自己一樣,實實在在,沒有虛情假意。拿出自己的赤誠,拿出自己的真心,去對待朋友,這樣的交往相處才是真摯的,恆久的,經得起考驗的。
把自己當別人,指的是換位思考,體諒別人,在相互理解中善待人家。把自己當自己,講的就是要自尊自重自愛自強,不虛偽。每個人的學識、能力、稟性、位置,在一定的交往圈中都是客觀、現實和相對穩定的。因而正確看待自己、估價自己,往往成為人際交往中的一個支撐點,不可有失偏頗,實事求是看待自己。
把別人當別人,是指與人相處要尊重他人的獨立性。別人與你生長環境、生活環境,所受的教育,接觸世界,遭遇的事件等不相同,由此以來所形成的脾氣、性格、思維方式以及辦事方法也不盡相同,這些不同集中表現為人的自我和自尊,人性和獨立性。就是不要以為別人也是你。
與人相處,不能太自我
有度量去容忍那些不能改變的事;有勇氣去改變那些可能改變的事;有智慧去區別上述兩件事。沒有比手更大的天,沒有比腳更長的路,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心更寬的海。
我們不可能改變一切,但可以做到不被一切所改變。這就是個人的底蘊。而這個底蘊是深藏不露的。
與人相處不能讓人把你看透了。
與人相處,不能沒有自我。這就是自主的意識,獨立的人格,自我的為人處事的原則。沒有自我的人生是淡然無味的,是被人瞧不起的。也可是一個沒有什麼出息的人。
與人相處,又不能太自我。太自我就缺乏兼容性,而不兼容往往是會走進死胡同的。
圖源網絡
時下的青年人,八十年代以後出生的新一代,大都是獨生子女,又趕上了改革開放的時代,沒有生活的磨難與歷練,加上受父母寵愛,大都有鮮明的個性,自我意識較強,更要注意兼容,自謙與包害。更富有理性去與人相處。
不能太自我,就是不要自以為是,不能固執己見。更不要把自己的觀念強加給別人。固執己見是某些人的痼疾。他的思維方式,人生圈子都是比較封閉的,視野是狹窄的。
與人相處要尊重人。受人尊重是得到了社會的肯定,尊重人是社會對你做人的基本要求。
人在社會生活中,每個人都展現在眾人面前,各自在各自的舞台上塑造自己的社交形象,比平時表現出更加強烈的自尊心和虛榮心。社交之所以累,是因為每個人都試圖表現出自己其實並不具備的品質與才華。令人筋疲力竭的並不是要做的事的本身,而是事前事後患得患失的心態。而人與人的差別又很大,有的生活拮据,僅僅維持生計;有的腰纏萬貫,顯富一方;有的是一介草民,無權無勢;有的則大權在握,聲名顯赫。儘管人的社會角色和社會地位不同,但都需要受到尊重,維護面子的精神需求是一樣的。被人瞧不起是一種悲哀。所以在社會場合與人相處更應小心謹慎,你的一句話,一個眼神,一次握手,一個肢體語言都說不定會觸及他人敏感的神經。許多成功人士深明此理,往往對於人家特別是處於下層人士格外關照,因此而贏得人心,增加了自己的人緣關係。
圖源網絡
做人在公眾場合下難以求全,但在生活圈子中與同事、朋友相處,做人是體現在細微之處,小事之中的。
要儘可能稱讚和鼓勵別人。稱讚如同生活中的陽光,缺少它就失去了生長的養分。
要儘可能欣賞別人,聚焦別人的亮點。觀察發現別人的長處,當你對別人表示讚許的時候,並能說出充分的理由,這樣你的稱讚就不會有諂媚之嫌。看不到別人的長處和優點,正是自己的短處和缺點。
要儘可能在任何時候讓別人保留臉面,不要讓任何人感到難堪,不要貶低別人,更不要誇大別人的錯誤,在別人背後只說他的好語。儘可能不要批評人,不得不批評也最好選擇時間環境和方式,適合的情況下進行善意的提醒。永遠不要用書面形式批評別人。
要儘可能讓別人偶爾自我感覺良好。你不要吹噓,要承認自己有缺點有不足,當自己犯了錯誤時,要及時道歉。
你要儘可能少說話,給別人訴說的機會,不要打斷別人說話,而自己甘做一個好聽眾,當別人心裡有事的時候,是不會耐心聽你述說的。多提建議而不是發號施令,這樣可以促進合作,避免矛盾。
要善於傾聽,要讓人家把話講完,要了解人家的想法與意圖。並試着從他的立場上分拆事情,理解意味着寬恕。你要對別人表示感興趣,當發生矛盾的時候,你要保持鎮靜,努力尋找雙方的一致之處,用自我批評的方法對待自己,向對方承諾考慮他的意見,並對他給予你的啟發表示感謝。當別人發怒的時候,你要表示理解,你要給予足夠多的同情與關注。切忌火上加油。
要儘可能保持謙虛、低調,不張揚,話不高聲,有理也不在聲高,富有幽默感,保持微笑,多給生活中和人際交往中添一縷陽光。
圖源網絡
與人相處要有寬容的品質
人不能孤立地生活,他需要社會。良好的人際關係,不僅能給人帶來快樂,而且能助人走向成功。而寬容的品質則是與人相處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基石。
賞識別人的優點,包容他人的不足。尺有所短,寸有所長,金無赤金,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其優點和不足。世上沒有完人。每個人獨立的個性差異,認知程度,所處的層面,處事風格不同,決定了人與人之間的矛盾不可避免。要解決這些矛盾,就必須具備寬容的品質。寬容的前提是賞識,只有會賞識的人才有寬容的品質。而人性中最本質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賞識。絕大多數人從內心都是願意和賞識自己的人一起工作一起生活,而不願意和整天挑鼻子挑眼,對這不滿意那也不順眼的人一起相處。因此只有具有賞識之心的人才稱得上是寬容之人。有了賞識之心才有寬容之度,處世之道。寬容既是人的品德,又是為人的道德。
以言語譏人,取禍之大端。一個有道德的人跟人講話絕不會用語言去譏諷別人,以語譏人,就如《四十二章經》說:一個人惡言惡語罵人,人家不肯接受,就等於送禮給人,對方不肯接受,只有自己收回來。妄語惡口的話,猶如“仰天而唾,唾不至天,還墮其面”;惡口譏諷人,猶如“逆風揚塵,塵不至彼,還岔己身”所以,譏諷惡口,這是自取其禍之端。”
以度量容人,集福之要領。一個人待人寬宏大量,賞識別人的長處,不計別人的小處,這是寬容厚道之人,必得人望,自然不會得罪於人而能遠禍。人生無禍便是福,以度量容人是集福的要領。平常我們總想求得福報,福報從哪裡來?就是不要跟人斤斤計較,甚至被人責罵,一點也不怨怪,不計較,如此福報不招自來。
以勢力折人,招尤之未遠。有的人位高權重,習慣用勢力去折服人,打擊別人。不要以為這就是勝利,招尤之未遠,一旦失勢,必有人報復,招致不幸的後果。憑藉淫威以勢壓人者是典型的“精神白痴”;憑藉物質金錢貶低他人的所謂富貴,其實是典型的“精神乞丐”。
以道德化人,得譽之流長,不管與誰相處,道德為本,如此不但能遠離過失,日久必定善名美譽,源遠流長。
圖源網絡
寬容還是一種智慧。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老,在寺院的高牆邊發現一把座椅,他知道有人藉此越牆到寺外。長老把椅子搬走了,憑感覺在這兒等候。午夜外出的小和尚爬上牆,再跳到椅子上,覺得椅子不如先前硬,落地後小和尚定眼一看,才知道椅子已經變成了長老,是長老用脊樑來承接他的。小和尚倉皇離去,誠惶誠恐地等候着長老的發落。但長老壓根沒提及這件事。小和尚從長老的寬容中獲得了啟示,他收住了心,刻苦修鍊,若干年後,成了這寺的住持。
無獨有偶,有位老師發現一名學生上課時低着頭畫什麼時候,他走過去拿起學生的畫,發現畫中的人物正是齜牙咧嘴的自己,老師沒有發火,只是憨憨地笑,要學生課後再加工畫得圓神一些。而從此那位學生上課時再也沒有畫畫,各門功課都學得不錯,後來成為頗有造詣的漫畫家。這兩個例子歸集到一點:主人公後來有所作為,與當初長老、老師的寬容不無關係,可以說是寬容喚起了他們的潛意識,糾正了他們的人生之舵。
事實上只有那些胸襟寬闊的人才會自然而然地運用寬容;反之,假如長老搬走椅子對小和尚“殺一儆百”也未嘗不可,小和尚可能從此收斂,但未必會真正反省,也不會取得以後的成就。同樣老師對學生的惡作劇通常是大發雷霆,往往因為方式太簡單就很難取得“不通常”的效果。說到底是一個管理問題,就是理順人與人的對應關係,使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達到和諧統一。但如果不會運用寬恕,就可能把人的可塑性和創造力予以泯滅。
圖源網絡
也許有些人很可惡,有些人很卑鄙,而當我們設身為他想象的時候,我們才發現,他比我們還可憐。所以請原諒寬恕所有你見過的人,好人甚至是壞人。
魚對水說,你看不到我的眼淚,因為我在水裡。水說,我能感覺到你的眼淚,因為你在我心裡。
與人相處,不要與人相爭
老子曾經說過:“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告訴我們“為”就是要腳踏實地做事,心平氣和與人相處,這樣既利於別人亦利於自己;“爭”則是以戰勝別人,壓制別人為能事,損人而不利己。心胸狹窄而嫉妒,即使有成亦必有限。而專心為的人必然淡而世俗競爭,思遠而豁達,所見遠大。
與人相處,不要與人相爭。這個爭是爭論的爭,爭上下,爭名利,因小事而爭高低,這個爭是沒有什麼結果的爭。正常的競爭,優勝劣汰應不在此列。
社交場合與他人相處,就一人一事聊天而發生爭論,在這樣的爭論中是誰也贏不了,既沒有裁判,也沒有結果的。要是輸了,當然輸了;如果贏了,還是輸了。因為這種勝利不過是廉價的、空洞的虛榮心的產物,它以引發一個人的怨恨為代價。在你不經意中得罪了一個朋友。人總是有記憶的,發生了衝突和爭吵之後,無論怎樣妥善處理,總會在心裡感情上蒙上一層陰影,為日後的相處帶來障礙和隱患。在社交場合,眾人面前,大家都比較注意自己的形象,都表現出強烈的自尊和虛榮心。在這種心態的支配下,他會因你使他下不了台而產生比平時更為強烈的反感。
與人相處,面對一個強者,弱者只能接受失敗,面對一群強者,弱者反而有更多的周旋空間,這個空間就隱匿在人際互動之中。這個人際互動不僅需要技術,更需要戰術和戰略。像我們一般的社會自然人用不着用心智去與人周旋。坦誠真實自然地面對可能還純真一些。
圖源網絡
經歷和經驗告訴我們,與人相處,有時候相爭是難免的。發表不同的看法與意見與之商討也是未嘗不可,但可記住一條,切莫衝動和生氣,理不在聲高。你不生氣人家生氣時,難免會說出一些未經考慮而傷害別人的話,而此時的最佳應對之道就是充耳不聞,而不要以同樣的憤怒的心情和心態去回嘴反擊。這樣,只能是兩敗俱傷。與人相處,不但不要與人相爭,還要少說多笑。時下流行的說法:禍是口裡講出來的,病是嘴巴吃出來的,健康是用腳走出來的,煩惱是心裡想出來的。古訓也有“禍從口出”之說,因此話多必失。少說話,以憨厚之態待人,所謂“貴人話語遲,君子訥於言。”這個“遲”就遲在對一個人一件事的評判沉着,客觀寬容,並善於傾聽。特別是在別人蒙羞之際,訥於言保留人家的面子,以寬懷別人一個補救的機會。
少說話,多微笑,努力使自己與他人相處在和諧,愉悅的狀態中。微笑永遠是生活中的陽光,它可以使自己與各種環境協調,與多種人相處融洽。而且對於那些相爭相鬥的人和事,可以一笑對之,一笑了之。
笑對人生是一種境界,一種狀態。
食五穀雜糧,享人間煙火,需要的就是笑看人生的境界,寬容友善之心態,崇善和務真的那份睿智。
難能之理宜停,難處之人宜厚,
難處之事宜緩,難成之功宜棄。
圖源網絡
與人相處,要保持適當的距離
與所有的人,所有的物站開一點,保持一定的距離,才能讓所有的人都知道,你是獨立地站着的,不是依附於他人他物的。
與人保持一定的距離,可以在欣賞他人的同時把他看得更加清楚和準確。
距離產生美,蒙娜麗莎的美,只能在距離油畫兩三米外才能顯現;雄居五嶽之首的泰山,那磅礴的氣勢只能從山外看才壯觀。這就是距離產生美。橋上的人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看你。賞畫觀景是這樣,與人相處,把握好距離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保持距離,既易於進攻,也有利於防禦,既利於加速,也更易於緩衝。
與人相處,保持適當的距離絕對是一門藝術。距離要適中,才能保持微妙的平衡。拒人於千里之外, 就會失去友誼與信任。使自己疏離於人群。距離不能變成遙遠,否則美麗就不會存在了。但距離太近,會因排斥而分道揚鑣。
圖源網絡
交朋處友,友好之間要互相尊重,保持距離,不要跨越對方的禁區。每個人都希望擁有自己的一片小天地,屬於私人空間。朋友之間過於隨便,就容易侵入這片禁區,從而引起隔閡與衝突。例如不問對方是否空閑,願意與否,任意支配或佔用對方已有安排的寶貴時間;有的介入對方家庭事;說話不分場合,講話沒有分寸;有的花錢不講你我,用物不分彼此;有的一意追問對方深藏心底不願啟齒的秘密,打聽對方的隱私。凡此種種都是不尊重朋友,闖入他人的禁區,侵犯干涉他人的現象。偶然現象可以理解和寬容,長此以往必生間隙,導致疏遠或厭惡。
社交中,經常碰到有的人很嚴肅,很難接近,距離感強。但在大多數情況下,越難親近的人其實越值得信賴。看起來神情不悅的人,冷麵嚴肅之人,是個性。比起輕率接近就能打得火熱的人,難以親近的人反而好人更多,值得信任的人也更多。
與領導的距離不能太遠,遠了失去了聯繫,也會失去信任。也不能太近,與領導走得太近,太熟悉,彼此心知肚明,沒有距離感,是把自己推向一個危險的境地,要麼是“樹倒猢猻散”,要麼會被領導一腳踢開。
三國時,曹操決定發兵討伐劉備、孫權。有一大夫叫孔融,迂腐得很,他以劉備是漢室宗親,孫權虎踞龍盤為名稱曹操是“興無義之師,恐失天下之望。”因此惹得曹操大怒。孔融仰天長嘆:“以最不仁義去討伐最仁義者,怎麼能不敗呢?”結果被曹操誅殺了他的全家。
圖源網絡
據說,早就有人對孔融說過:“你這人剛直得有些過份了,這是自取禍患的根源。”
孔融不可謂才不高,但他未領會主人的意圖和決心,出言不遜,特別是“以至不仁”來形容曹,這怎麼不使曹心懷懊惱,必欲殺之才後快呢?
所以下屬在與上級相處時,切勿衝動,而要時刻提醒自己,即使自己是對的,也要注意態度,方式方法和時機問題,不要衝撞對方,引起上級的怒火,怨恨於你。
下屬一定要記住,領導是很注意權威的,並擁有最終的決策權,而你只不過是一個建議者或參謀者。
領導者包括管理層不是站在台上發號施令,扳起面孔,高高在上的形象,管理者的親和力,對於加強團隊凝聚力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是管理人性化的一部分。但管理者淹沒在團隊之中,就難以發揮“登高一呼”的領導作用。管理者要做先行者,還要做公正的決斷者,這些都需要通過距離來體現。恰如其分的距離讓下屬對管理者產生的印象是“和藹可親”,又“威嚴睿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