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怎樣一個過程?我們一起看看先哲們是怎麼說的吧

2021年09月13日23:19:16 情感 1264

人生短短几十年,幾十年前沒有我們,幾十年後也沒有我們。人生,無非就是一個過程。本文從孔子、王國維、青原行思和梁漱溟,分別看看先哲們對於人生過程的理解。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這是孔子對自己一生的總結,隨着學習、閱歷和年齡的增長,每一階段有不同的人生體會和思想境界。

我們在二十四五之前主要是學習階段,二十四五到三十歲之間,獨自嘗試生活,開始體味人生,期間走過不少彎路,這一階段更多是在試錯,對以後充滿了未知和不確定性,迷茫和恐懼經常充斥在心中,但思想逐漸成熟。

到了三十歲,有了一定的人生經歷,這時成立自己的家庭並承擔起家庭的責任;確立自己的職業,體現出自己的社會價值;培養自己的品格修養,具有自己的價值觀。三十歲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道坎,跨過去了陽光明媚,跨不過去風雨交加。

四十歲的時候,感受了世間冷暖,經歷了大風大浪,喜歡琢磨事物的本質,善於發現一切的聯繫。少了激情,多了沉穩,明白自己到底要什麼,最終確定人生的追求,同時在個人、家庭、世界、社會之間找到一種紐帶和平衡。

五十歲的時候,人生已經過去了一大半,學識、閱歷、能力及人生的感悟到達最高境界,對自己人生能到什麼程度有了大體的判斷。抑制慾望,心存敬畏,尊重規律。拿得起,放得下,不怨天尤人,不自慚形穢。

曾國藩說:“人生有可為之事,也有不可為之事。可為之事,當儘力為之,此謂盡性;不可為之事,當盡心從之,此謂知命。”

六十歲時看透人生,看透生活,不去做過多的辯解,對於世間給予更多的理解,極力加強自我修養,追求內心的寧靜,不受外界干擾,心態平和,從容通達,有“大隱隱於市”的境界。

七十歲時內心達到完全的自由,不受一切束縛,個人修養達到人生最高點,即使完全順從自己內心做自己想做的事,也不會違反法規、規律、情理等。這時更多的其實是順其自然、隨遇而安,是一種“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雲捲雲舒”的豁達通透境界。

人生是怎樣一個過程?我們一起看看先哲們是怎麼說的吧 - 天天要聞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王國維引用三首詞中的句子很形象地比喻人生追求的三個階段,有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微妙美感。愛情、事業、學問、人生意義都可以用這“三重境界”解釋。

第一境是經歷迷茫彷徨後,認識自我,不隨波逐流,找到人生目標,告訴我們人生要敢於選擇自己要走的路。

第二境是堅定人生目標,為實現人生目標義無反顧、廢寢忘食、鍥而不捨,告訴我們目標實現過程需要堅韌不屈的精神。

第三境是克服一切困難,艱苦奮鬥,在精疲力盡之時,成功在不經意間到來,終於如願以償,告訴我們量變必然引起質變。

人生是怎樣一個過程?我們一起看看先哲們是怎麼說的吧 - 天天要聞

◎宋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提出的參禪三重境界:第一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重,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重,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第一重境界,涉世之初,人都是比較單純,對世界充滿好奇和新鮮感,注重於量的積累,不斷擴大自己的生活邊界,相信自己看到的、聽到的。

隨着年齡和閱歷的增長,進入第二重境界,逐漸看到事物的本質,發現了越來越多的問題,世界並不是想得那麼美好,曾經自己建立的認知、信念、價值觀崩潰瓦解,對於人生充滿懷疑,陷入無盡的痛苦與虛無中。

後來通過自我修鍊或高人指點,進入第三重境界,超越於事物的本質,不糾結於問題本身,厚積薄發,撥開團團迷霧,讓自己的眼界衝破黑暗,積極尋求解決辦法,明確自己人生追求,專註於自己內心,豁然開朗,回歸本真,笑看人生。

處於第一境界之人要麼單純,要麼世俗;處於第二境界的人要麼詭詐,要麼痛苦;處於第三階段的人要麼智慧,要麼通達。曾經看到如下一副漫畫,形象生動地刻畫了人生的三個階段,和上面的三重境界有異曲同工之妙。

人生是怎樣一個過程?我們一起看看先哲們是怎麼說的吧 - 天天要聞

◎梁漱溟說:“人一輩子首先要解決人和物的關係,再解決人和人的關係,最後解決人和自身的關係。”

人要生存發展,首先要滿足自身的物質需求,這是最基本的,就像鄧小平所說:“發展才是硬道理。”這一層關係表現在獲取資源和創造財富,一定程度體現了人的自然屬性:生存和繁衍。

解決人和人的關係,這是體現人的社會屬性,馬克思說:“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首先體現在人與人之間相互合作獲取資源和創造財富,每個人要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和義務;其次體現在人與人如何分配資源和財富,每個人要遵守社會秩序和具有道德規範。

人和自身的關係是最高層次關係,第一層關係讓人能活着,第二層關係讓人能活好,第三層關係就會考慮為什麼活着,或者說追求人生的意義。第三層關係其實就是哲學的三大問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

人生是怎樣一個過程?我們一起看看先哲們是怎麼說的吧 - 天天要聞

對人生的過程不止上面這四種解釋,古今中外的先哲們有很多的解釋。“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於人生的過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都有自己的答案。

但不管怎麼樣,先哲們根據自己的理解,對於人生階段的劃分給我們提供了一份規劃圖,我們可以參考這些規劃圖制定自己的人生規劃,也可以比照自己現在所處的階段,從而調整自己的人生規劃。

莊子說:“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人生,無非就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又分為幾個階段,在每個階段做該做的事情,體會每個階段的奧妙,領悟每個階段的真諦,點亮人生,讓短暫的一生閃耀在時間洪流中。

人生是怎樣一個過程?我們一起看看先哲們是怎麼說的吧 - 天天要聞

情感分類資訊推薦

我對朋友吝嗇消費觀的鄙視,藏着自己內心深處的秘密 - 天天要聞

我對朋友吝嗇消費觀的鄙視,藏着自己內心深處的秘密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感受:看到身邊朋友在消費時斤斤計較,買瓶水都要貨比三家,心裡就忍不住泛起一絲不屑,覺得他們太“小家子氣”,而自己似乎在消費上要更豁達、更有格局?但你有沒有想過,這種對他人吝嗇消費觀的鄙視,背後可能藏着自己內心深處的真實想法呢
前男友去世,姑娘替其照顧家人、還債60萬元:我不能讓他背負着失信的罵名離開 - 天天要聞

前男友去世,姑娘替其照顧家人、還債60萬元:我不能讓他背負着失信的罵名離開

4月11日湖南衡陽縣金蘭鎮金家村曾家組來了一位時髦的90後美女沿途不斷有鄉親與她打招呼只見她熟門熟路地走進曾祥再老人的家送上牛奶等禮品,並掏出300元錢然後陪老人聊天拉家常,其樂融融……▲王婷與曾志的伯父。這位90後美女名叫王婷,是曾祥再老人已故侄兒曾志的前女友,因他兒子患有精神疾病,生活無法自理,王婷每年都...
人老了,走不動了,有三件事最好守口如瓶,這才是真聰明 - 天天要聞

人老了,走不動了,有三件事最好守口如瓶,這才是真聰明

在人的一生旅途中,當我們步入一定的年紀,就會被過往的記憶所包圍,如同海浪不斷拍打着心靈的岸礁。這便是我們逐漸變得柔軟和寬和的奧秘所在。正如阿根廷作家博爾赫斯所言:“歲月的流轉中,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肩負起越來越沉重的記憶重擔。”這種記憶,尤其
55歲大媽喪偶後頻繁相親,並開出4個條件,大叔直呼:無法滿足 - 天天要聞

55歲大媽喪偶後頻繁相親,並開出4個條件,大叔直呼:無法滿足

閱讀此文之前,請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每天給您帶來不一樣的故事,感謝您的支持,這廂有禮了~01我姑媽也是喪偶後開始相親,要求男方有房有車無貸款,還得會跳廣場舞,結果遇到一個大爺說房子車子都有,就是跳廣場舞會踩腳,最後
想用愛感化“治癒”NPD?別多想了!這是上帝才能完成的任務 - 天天要聞

想用愛感化“治癒”NPD?別多想了!這是上帝才能完成的任務

面對NPD的各種精神打壓和情感虐待,有些朋友“心胸寬廣、內心強大”,認為自己可以“包容”。另外,還有聖母拯救者心態,總認為她的本質是好的,相信“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愛能治癒一切”等,希望自己能用愛感化、療愈NPD。不過,“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NPD是一種人格障礙,她們的大腦部分結構異於常人(請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