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姐因為工作關係,身邊的35+單身女博士一堆一堆,我也和她們聊過這個話題,其實她們真的不是網上很多人說的非常"挑"或者"端着"之類的,就是怕找了另外一半,生活質量反而還不如單身的狀態。
我的女博士同事
比如單身時,自己想出去看風景,就開車直接上高速,向著一個方向無目的的遊覽; 想出去尋覓美食,就在大眾點評上隨機抽一個好評較多的餐館; 想重溫一下童年看過的電影,就直接整個周末泡在被窩,端着手機傻笑,除了開門接外賣,誰都不見。
但是假如多了一個人,就要時刻注意自己的形象了。自己原本量子態的生活,因為多了一個"觀察者"而收斂成了一個既定的結果。彷彿自己曾經有無數條路可以走,現在卻只能被迫向著某個"安排好了"的方向前行。
尤其是結了婚以後,自己的生活與夢想可能都會受到影響,畢竟不能確定自己的另一半是什麼樣的人。"萬一他以後不做事,把小孩丟給我來帶呢"?"萬一他不做家務,那我還不如一個人呢,至少一個人時候我碗和衣服可以幾天不洗,等實在看不順眼的時候再洗...", "萬一他有家暴傾向怎麼辦?" 等等這些問題,都是讓女性擔憂的。
說白了,就是短期來看,一個人的生活肯定更加自由,快樂。
可是為什麼35+的女性(我不喜歡用剩女這個詞,覺得有不友善的嫌疑)會感到痛苦與焦慮呢?
我個人感覺,這是因為,我們生在儒家文化氛圍中,成長於東亞怪物房,我們成長的過程,便是在內卷中不斷做題、不斷"卷"的過程。因此,我們潛意識相信"不努力、貪圖享樂的人不會有好結果,註定混不出去"。
就好比我高三時候別的女生都喜歡逛街,我卻沉迷打遊戲,每次背着家裡人跑去網吧偷偷玩,那種感覺的確是超爽的。但是,每到夜裡,我會感到很難受,我會不斷譴責自己,"假如我用上網的時間去看書,我成績就不會這麼爛了"。
現在很多大齡男女其實也都是這樣,單身很自由,很快樂,但是他們的潛意識就是明白,如果一輩子不結婚,可能面臨著這些問題: 自己的父母漸漸老去,而他們對自己越來越絕望; 自己的DNA、學識與世界觀沒有辦法傳承,無法滿足"生命的延續"這一動物的基本需求; 自己老了以後沒人照顧,即使自己可以賺夠養老的錢,但是很多東西就是錢搞不定的,比如你不能確定,保姆是否真的靠譜,以及在病危時,由於沒人簽字,醫院不敢做大手術,只能一直採用消極治療。
如果用弗洛伊德理論來解釋,那麼"單身與自由"是本我,"成家、養育後代、完成傳承"是超我,於是,這種矛盾,構成了自我,不斷在潛意識中對自己進行懲罰。
寫到這裡,我咋感覺我有點像咪蒙之流販賣焦慮的嫌疑了,本來我其實是想讓大家更寬心一些的......
我這裡提一些我個人的想法吧,我雖然是女生其實是不敢臆測女性的個人想法與接受能力的,所以如果這些想法有所冒犯,請多見諒。
我對於30+的女性的建議就是,不要拖延,現在(就是現在,一分鐘也不拖)立即決定,兩條路,結婚還是不結婚。
結婚的話,給自己限定一個時間段用來相親。在這段時間裡,相親就是第一要務,重要性超過工作,超過學習,超過一切娛樂活動。超過這個時間段以後,就不找了。
不結婚的話,列一個清單,自己將採用哪些方式,來和那個"內心焦慮的自己"講和。比如,假如焦慮的是未來沒有孩子,那麼就趕緊研究相關的政策,領養也好,去國外精子庫人工授精也好,鄭爽行為也好,給自己限定一個時間,在幾年之內必須當上媽媽。如果不打算要小孩,那麼要做一套完整的計劃,自己老了以後,安排誰來照顧自己,以及如何說服自己的父母與長輩接受這個現實。
純屬個人建議,十年前上學時候讀過女權主義相關的論文,我這種給女性提建議的行為其實可以被納入"男性說教"的範疇,屬於不尊重女性的行為。
所以如果覺得我說得不好,退出即可,輕噴....也歡迎大家各抒己見,多多分享交流經驗與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