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中常聞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進修德行的砥石。若言言悅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鴆毒中矣。
——[明]洪應明
《菜根譚》一書,是中國古代文化典籍中思想精華的彙集。匯人生感悟之精粹,聚生活智慧之精妙,可謂處世立世之寶鑒,修身養心之真經。
網上,對《菜根譚》雖有很多不同的解讀,但大都過分拘泥於字面的解釋,而不能站在中華文化基因和思想融貫體系的坐標上,作以追根溯源上的詮釋和理解。這樣的解說,往往難以把握其中的思想真諦和精神實質,有時不免出現與本意相背的誤解。我的詮釋理解,僅限於學術上的探討和心得上的交流。
在日常生活中,常見到這樣的現象:
順耳之言,聽得順乎心意,常為人所樂意、愉快接受。
順心之事,遂如人之所願,常為人所津津樂道、滿意。
不過,人生的智慧彷彿在與人開一個“玩笑”,真理恰與習情相悖、習俗相反:
猶如良藥苦口利於病一樣,忠言雖逆耳然利於行。
猶如一篙鬆勁退千尋一樣,難事雖拂心然利於德。
今天,我們就圍繞《菜根譚》“耳中常聞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進修德行的砥石。若言言悅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鴆毒中”的價值論說,來談一談進德修業之人生磨練、砥礪的“砥石”價值問題。
耳中常聞逆耳之言,才是進修德行的砥石。
逆耳之言,或不順耳之言,往往是忤逆自己的主觀意志或心意之言,亦即是與自己的主張、想法相背之言,或是與自己的心情、成見相反的不中聽之言。
大庭廣眾之下,或是在集體的會議中,有人說出對己逆耳之言,就會覺得很沒有面子,感到是對自己的一種侮辱和挑釁,以至於出現相互指責,甚至矛盾激化的場面。
平時,若是有人說出對己逆耳之言,也會覺得這個人有不識抬舉、大煞風景之嫌,不免想要反唇相譏,即使爭論得面紅耳赤也在所不惜,最終必是鬧得不歡而散。
逆耳之言,真的是遭人嫉恨?逆耳之言,難道就永遠說不得?逆耳之言,怎樣才能為人樂意接受?這些都是常見而又不得不加以認真思考的問題。
從社會環境上言,的確需要一種寬鬆包容、相互信任和沒有猜忌的氛圍。從一個人自身修養上說,心性修為最為重要。要有虛心聽取的態度,謙虛受教的意願。
接受逆耳之言,需要一個樂意接受逆耳之言的心境。這一心境的修為,既需要對逆耳之言於自身有益的深刻認知,又需要對說逆耳之言者的包容大度。每一次逆耳之言的樂聞,都在彰顯自己的雍容大度和品質高貴。
耳中常聞逆耳之言,是古聖賢“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孟子·公孫丑上》)的價值意旨。“聞過則喜”,在於聞人告己過而有益自身改過,故欣然接受。拜聞善言,是樂取人言之善以為增進己善的價值意蘊。與此相類,逆耳之言往往是直言、諍言和諫言,無疑會對自己省察遺漏、彌補過失和反省缺點大有裨益。
常聞逆耳之言,就能保持自己頭腦的清醒,而不為固步自封所局限,不為自以為是所蒙蔽,不為剛愎自用所致患;就能集思廣益,彌補決策不足,彌補過失錯誤,及時止損而獲益。
常聞逆耳的良言、善言,常聽些“不中聽”的直言相告,就能把之作為自己成長進步的“砥石”:
由此覺察到自己或有精神之鈣的缺失,就需要及早加以補鈣,強筋健骨,堅定信念。
由此覺察到自己或有性格氣質的缺點,就需要及早進行完善,涵養磨礪,重塑自我。
由此覺察到自己或有修養涵養的不足,就需要及早加以進益,進德積善,文質彬彬。
由此覺察到自己或有作風形象的怠忽,就需要及早加以整治,自查自糾,洗澡治病。
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進修德行的砥石。
拂心之事,不順心之事,往往是不如人願之事,亦即是與自己的初衷、目的和心愿背離之事。現實生活中,常出現拂心之事,就會覺得做事不夠幸運,感到命運不濟,甚至出現信心受挫、一蹶不振的不良後果。
拂心之事,真的是一無是處?拂心之事,難道就永遠有不得?拂心之事,怎樣才能為人容易接受?這些也皆是常見而又不得不加以認真思考的問題。
從社會環境上言,需要一種包容失敗、體諒挫折的良好氛圍。對於一個人來說,心性修為甚為重要。要有實事求是的精神,求真務實的態度,敢於較真的作風。
接納拂心之事,需要一個樂意接納拂心之事的心性。這一心性的修為,既需要對拂心之事於成長進步之益的深刻明察,又需要對拂心之事的正確看待。每一次拂心之事的接納,都在證驗着自己的意志品質和頑強精神。
拂心的不如意之事,多是矛盾重重、疑惑不解之事,往往是百思不解、難以攻克之事,常是意料之外、無法如願之事。心中常有拂心之事,就要領悟《老子》“多易必多難”的思想主張,從難處考慮問題,做好經歷風雨的準備。
人生慣常了順心之事,往往就經不起難事、苦事的“洗禮”,而或意志頹喪,精神萎靡,士氣低落,信心喪失。適當經歷一些不如意、不順心之事,便會讓人生有更豐富的閱歷,而對前進道路上的坎坷挫折有一些充分的準備和適應。
常有拂心之事,就能保持自己大腦的鎮靜,而不要以一帆風順為習以為常,而做好艱苦卓絕的心理準備;不要以事事順意為人生之樂,而肯於期待以苦為樂的心靈體驗;不要以駕輕就熟為做事的常態,而要有摸着石頭過河的探索精神。
常有拂心之事,經常想些不如意的逆事,就能以此作為自己敦品勵德的“砥石”:
由此覺察到自己的料事不神,就需要提高前瞻預測水平;
由此覺察到自己的人格弱項,就需要培養處變不驚心性;
由此覺察到自己素質的缺項,就需要提高調查研究能力;
由此覺察到自己意志的不足,就需要自覺磨礪儘快彌補。
言言悅耳,事事快心,此生便埋在鴆毒中。
“言言悅耳”,則不知有逆耳之言,極易落入巧言、虛言和甜言蜜語的包圍之中。若不能聽從逆耳之言,便不會有人樂意向自己仗義執言、直言不諱;若不能樂聞逆耳之言,便不能有人肯於對自己說出忠言逆耳的肺腑之言。
“言言悅耳”,一味聽從順耳之言,就會成為小人和權謀者所利用的愛好、癖好,而任人所雕琢、奉迎,言不由衷從此而生,察言觀色由此而作,流言蜚語因此而來,讒言讕言賴此而成,言之鑿鑿、名正言順緣此而去。
“言言悅耳”,聽每句話都是好聽的話,一旦成為習慣、習性,就會成為一言堂,再也聽不到老實真實的話,就會疏離耿直正直的人,失去反省自查和反思改過的建設性良言,難以得到群策群議的有益善言。
“事事快心”,不知有“拂心之事”,極易落入萬事順利、事事如意的虛幻之中。不正視拂心之事,便不會有實事求是的態度,而必然意氣用事,則事事皆幻;不注意拂心之事,便不會有事在人為的精神,而不能攻克難事,則事事皆艱。
“事事快心”,一心想讓每件事都稱心如意,就會成為小人和老好人所利用的習性、習情,而任人所擺弄、欺瞞,虛報情況滿天飛,只知有好事而不知道有沒完成、不盡如人意之事,因此無所事事者由此而生,無濟於事之策自此而出。
“事事快心”,見每件事都是成功、順利的事,一旦成為習慣、習性,就會自我封閉、剛愎自用,再也得不到事情的真相,就會排斥紮實幹事的人,失去了實幹創業的氛圍,必然一事無成。
習慣於“言言悅耳”,貪圖於“事事快心”,便會將此生放入虛假幻想之中,導致樂極生悲的境地。若是對此迷執成性,嗜好成癮,貪婪成痴,流連忘返,無疑是將自己的一生葬送在鴆毒之中。
人生一旦迷執成性,嗜好成癮,貪婪成痴,就要進行一次自我革命,革自己的迷執之命、嗜癮之命和貪痴之命,在頓悟解脫中重生。
耳中常聞逆耳之言,則諍言、忠言和直言滾滾而來,兼聽則明,多聽則睿。
心中常有拂心之事,則真情、實況和實是蜂擁而至,求實則真,務實則利。
中華文明五千年,歷經滄桑而綿延不絕,已充分證明中華傳統文化的頑強生命力,和迎接各種挑戰的開拓能力。這一文化內涵,既本自“學·思·觀”的探求真理而來,又呈現着“學·思·觀”的理性自覺和開放思維。讓我們齊心協力地一道投入“文化自信”的時代洪流之中,為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冷靜的思考,清醒的應對,果敢的鬥爭,無愧的付出。堅信“文化自信”,踐行“文化自信”,中華民族一定能夠實現偉大復興。
歡迎評論交流探討。文中圖片來自網絡,感謝版權原作者。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