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問題:“愛無能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有一個網友的回答點贊很高,他說:
單身是一件會漸漸習慣的事。自己吃飯、自己睡覺、自己去玩,最後你會忘記愛情,忘記愛情帶給你的感動。時間久了,會帶有雌雄同體的屬性,學會自我溫暖,你把自己照顧得很好,不再需要愛情,也失去了愛的能力。
現在的人,似乎越來越喜歡獨處,不願意交朋友,也不想談戀愛。
享受一個人的狂歡勝過一群人的孤單。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做:“愛無能”。顧名思義也就是沒有愛的能力。
(1)
什麼是愛無能呢?
聽過一個心理諮詢師的解釋,說得很到位:
愛無能就是沒有能力與人相處,沒有慾望與人相愛,沒有了愛的生活,缺乏溫暖,像一堵冷冰冰的牆,雖然結實卻讓人沒有想接近的慾望。
簡單地說,愛無能者就是一群不具備愛的能力的人,他們不允許自己去愛。因此,不會將自己調整到可以愛的這個位置上去。
有一個朋友談戀愛總是不超過三個月就要分手。
一段關係中,對方的一點溫暖,一點點好就能夠讓她動心,但是容易動心,更容易放棄。
只要覺察到一絲不對,她立馬就提出分手,而且走得很決然。
其實她自己也不想這樣,甚至對於每一個被分手的男友心存愧疚,但就是沒辦法堅持下去。
還有一位朋友,生性薄涼。一開始大家只是以為她不善交際,後來才發現,她對所有人都不冷不熱的,親人、同事、戀人.......
經過了解才發現,因為父母工作原因,她們從小就跟爺爺奶奶一起生活,偶爾還借住在親戚家,也很少享受到父愛母愛的溫暖。
久而久之,就習慣了這樣的生活狀態。
(2)
想愛不敢愛,想愛又怕受傷害,這大概就是愛不能的表現吧。
有人說:愛無能者,都是親密關係里的“逃兵”。
他們自我否定,缺乏安全感,認為真實的自我不值得被愛。
曾經看到一個案例,網友小青情人節收到了男友送的禮物,是一條價值不菲的項鏈,這個項鏈小青喜歡了很久都沒捨得買。
收到男友的禮物,她很開心,可是很快小青就開始感到不安。
這麼貴重的禮物該不該收?自己是不是要回饋一個更貴的禮物?男友花費這麼多會不會有負擔?
好好的一個情人節,最終鬧得不歡而散!
後來通過諮詢發現,小青從小就被父母要求要懂事,如果哪件事做得讓父母不滿意,他們就會指責她,嫌棄她,甚至恐嚇要拋棄她。
她從小就很少對父母提任何要求,也從不去麻煩他們,遇到任何問題都會自己盡量解決。
因為從小到大,沒人為她付出過,所以小青內心深處不允許別人愛自己更多。
她不懂如何愛,也不懂被愛的滋味。
(3)
這幾年特別流行的詞就是“原生家庭”和“童年陰影”。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過一句話:“家是愛與溫暖的傳遞通道,也是恨與傷害的傳遞通道”。
可以說,成年以後的大多數問題都來源於原生家庭。
而且,主要來源於你與父母的關係。
我們的文化一直倡導“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然而事實卻是:天下無不是的孩子。
孩子出生時是一張白紙,畫成什麼樣主要還是在於父母。
一個人的前半生,與父母相處的時間最多。
孩子幼年時期所有的一切都是來源於父母。
父母是孩子的依靠,也是孩子最信任,並且無條件愛的人。
但是人們又很難意識到,與父母的關係會對自己的生活產生重大的影響。
(4)
雨果說過:“人間如果沒有愛,太陽也會滅。”
愛是這世間最美好的東西,它可以使萬物散發出勃勃生機。
如果可以,希望你勇敢接受,去體驗,去釋放自己。
如果你感覺到自己缺乏愛的能力,在一段關係中沒有享受到絲毫的快樂。
這個時候,你就要嘗試打開自己的內心,跟伴侶、朋友、家人充分地溝通。
只要你願意改變,幸福就一定會來敲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