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叛逆的“奇葩親戚”,竟然是你自己?

2021年08月27日22:37:22 情感 1077


小時候,我們常有這樣的印象:


長輩口中,家裡總有一個「奇葩親戚」——


單身未婚,遠離家庭跑去大城市,每天不知道在幹什麼,逢年過節也不愛回家……


如今,那個獨自在北上廣深打拚、大齡未嫁、甚至「叛逆不孝」的小姨姑姑 / 表哥表姐,竟成了我們自己。


那個叛逆的“奇葩親戚”,竟然是你自己? - 天天要聞


然而,成為這樣的「奇葩親戚」,是我們本身想要的結果嗎?


卡在大城市與故鄉之間的年輕人,究竟是不想回,還是「回不去」?



我們「卡在原地」,試圖割裂


成功獨自來到北上廣深打拚的年輕人,一般分為兩種。


第一種,是本身就出生在一、二線城市的青年。


年輕時,獨身一人在最先進的大城市工作,暫時不需要承擔養家壓力,月光便能實現小資式生活。


為了維持這種財富自由的體驗,逃避一些複雜的責任,TA 們暫時不想回家。


那個叛逆的“奇葩親戚”,竟然是你自己? - 天天要聞

東京女子圖鑑


另一種,則是一路拼搏的小鎮青年們。


尤其是性格——或者性向,在家鄉頗為「特立獨行」的人,以及那些原生家庭問題極嚴重的人。


由於外面的人文環境過於自由理想,與曾經的狹隘天地差距太大,TA 們像是走出動物園的野獸,見識過外邊的世界,便很難再主動退到籠內。


那個叛逆的“奇葩親戚”,竟然是你自己? - 天天要聞

超脫


相較之下,後者顯然更加割裂。


這時的糾結,矛盾與迷茫,在於身處兩方世界都顯得「格格不入」。


北上廣深,我們能留下來嗎?留下,然後切斷背後的一切?


回到小鎮,我們能做得到嗎?放棄,然後忘記外邊的世界?


這或許是一種普遍屬於現代中國年輕人的,十分真實且刺痛的心態:


我們把自己卡住了。



我們「回歸故里」,又將逃離


聊到這個話題,不得不推薦一本書:


《回歸故里》。


作者迪迪埃·埃里蓬是一名底層工人階級出身的法國哲學家,自幼因同性戀身份而頗受排擠,藉由知識跳出了底層牢籠。


三十年之後,他因父親去世而重新返鄉。


那個叛逆的“奇葩親戚”,竟然是你自己? - 天天要聞


書中,他將孕育自己的小鎮,家庭與童年回憶並稱為——


“一片我曾經刻意疏離的社會空間,一片在我成長過程中充當反面教材的精神空間,也是無論我如何反抗,依然構成我精神內核的家鄉。


這種心態,與如今拼搏在大城市的小鎮青年們頗為相似:


無論怎樣掙扎,只要回一趟家,似乎一切都將被打回原型。


即使是叱吒商界的 Summer、Linda、Amanda 們,在回鄉之後,也會變回裹着大花襖子的,被七大姑八大姨瘋狂催婚的張翠花。


那個叛逆的“奇葩親戚”,竟然是你自己? - 天天要聞

《東京女子圖鑑》


我們與家庭的成長速度迥然不同。大城市與新環境促使我們飛速進步,而留在原地的家庭永遠在自己的舒適圈裡緩慢蝸居着。


比起落葉歸根,我們更加苦惱於處理每每回家時所感受到的「割裂感」,不上不下。


對於《回歸故里》中那個跳出底層階級的作者而言,“那些我曾經試圖逃離的東西,仍然作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延續着。”


那個叛逆的“奇葩親戚”,竟然是你自己? - 天天要聞

《超脫》


隨着不斷成長,我們不可控地對故鄉與家庭產生嫌惡,隨後又陷入對這份嫌惡的嫌惡中——變成這樣究竟該怪誰呢?至少心底明白,這並不只是某個個體的責任。


嫌棄的出現,以及自身對這份嫌棄的反省,悄悄構成了一個循環的圈。被圈在中間的,只有肆意生長又無處安放的新思想與舊情緒。


我們用進一步的成長,把自己困在了原地。


正如作者所言,這是一場「改變自己的勞作」。漫長到或許需要花費一生的時間。




被剝奪「精神歸宿」的是誰?


奇葩說5》中最有名的辯題是:


奇葩星球新技術,可以讓全人類大腦一秒知識共享,你支持嗎?


這一場,詹青雲陳銘的辯論被稱作「神仙對決」。


然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卻是在此之後康永哥的發言:


(在場坐着的都是)英屬哥倫比亞的,哈佛大學的,北大的教授……你們全部都是知識的既得利益階級,跟我一樣。


現在,知識的「既得利益者」們正坐在攝影機前,辯論着是否要將「偉大的知識」共享給其他人——


以及這樣做或不做,會對於人類、對於世界造成或好或壞的影響。


我們在下許多決定的同時,是否正高高在上地剝奪了無數被決定者的話語權呢?


那個叛逆的“奇葩親戚”,竟然是你自己? - 天天要聞

《燃燒》


這同樣讓人想起那場時隔30年的《回歸故里》之旅。在這趟旅途中,作者試圖反思並剖析這場漫長的「人生出逃」的意義。


對於原生階層的那箇舊家庭而言,“逃離,本身也是一種暴力。”


因為,罪本就不在個體。


底層人出身的他,卻在「出逃」後通過特權階級之口再去理解、哀憐、悲憫工人階級。


而從未回到自己的父母及其周圍的那群所謂「粗俗、未開化、難以理喻」的人群之中。


這時候,無論是我們還是我們的家庭,都彷彿是被流放的「精神難民」


那個叛逆的“奇葩親戚”,竟然是你自己? - 天天要聞


我們的敵人只有一個,但很多很多時候,似乎又看上去不止一個。


當上大城市的「闖入者」後,家鄉成了最後桎梏我們越飛越高的線,同時,似乎又成了保證我們高飛時無後顧之憂的線。


這是一根相同的線,同時禍福相依。


徹底切斷後,我們會失去什麼?順着線被扯回原地,我們又會失去什麼?沒人能同時解讀這兩種答案。


只知道,現在正有無數人屁股後面連着線地飄飛在半空中。並且,無時無刻不在思考着同一個問題:


我到底是該上去,還是該下去?


那個叛逆的“奇葩親戚”,竟然是你自己? - 天天要聞

《燃燒》


事已至此,我們已不希望向或高或矮的任何一個對象,奢求任何一類標準答案。


只願我們為此而產生的每一絲情緒波動——


或猶豫,或決心,或擰巴,或虛偽,或篤定,都有其存在的價值,都證明着我們試圖前進的方向。


無論對錯。


那個叛逆的“奇葩親戚”,竟然是你自己? - 天天要聞

那個叛逆的“奇葩親戚”,竟然是你自己? - 天天要聞

「遠走他鄉」還是「回歸故里」

在留言區聊聊你對這件事的看法吧

我們想聽

情感分類資訊推薦

異性相處,高情商的女人從不這樣做,笨女人卻總愛反着來 - 天天要聞

異性相處,高情商的女人從不這樣做,笨女人卻總愛反着來

相愛容易相守難,喜歡上一個人很簡單,可能是因為一瞬間的情感,可能是因為對方的魅力,但要長久相伴就是需要用心經營的事。許多人覺得只要相愛任何困難都能克服,但事實恰恰相反,生活中最充斥的是痴男怨女,想讓愛情長久也是需要學習的。
女人對你動情的徵兆:其實離不開這“兩個字” - 天天要聞

女人對你動情的徵兆:其實離不開這“兩個字”

很多人都聽說過英雄難過佳人關這句俗話,但卻很少有人知道它的下半句,那就是:佳人難過賣酸攤。從字面角度來看,酸攤就是愛情,這說明無論何時何地,任何女人在面對心上人時都難以做到“大度”起來。
讓男人對你朝思暮想的好辦法:“斷聯” - 天天要聞

讓男人對你朝思暮想的好辦法:“斷聯”

相愛易相守難,白髮偕老人盼。許多經過風雨考驗的愛情,卻未必可守得住平淡的生活。很多婚姻多年的伴侶都曾不止一次想過分離,感情中也是如此,哪怕當初再相親相愛的兩個人在一起久了也會有想要離開的念頭。
微信聊天,男人若常常這樣回復你,多半是對你有興趣 - 天天要聞

微信聊天,男人若常常這樣回復你,多半是對你有興趣

面對感情,每個人都是嚮往但又內斂的,因為人們既渴望感情的降臨同時又擔心被拒絕後的陌路,不論男女面對感情都會有猶豫不決的瞬間。但愛情這種感情不管你心中有多踟躇,也還是會顯露一二,就像托布朗曾說過的,愛神奏出無聲旋律,遠比樂器奏出的悅耳動聽。
有這些特徵的女人,大多城府很深,不要和她深交 - 天天要聞

有這些特徵的女人,大多城府很深,不要和她深交

俗話說,歲月沉澱真心。我們一生中會遇到無數知己,但真正能心靈相通的朋友寥寥可數,因為有些人並不適合深交。生活中我們只看一個人的容貌,很難知道這個人的品行如何。真正能讓我們了解些許的,還是點滴,畢竟細節之處見真情。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異性相處,這樣對待你的男人,不是真心愛你只是“玩玩 ”而已 - 天天要聞

異性相處,這樣對待你的男人,不是真心愛你只是“玩玩 ”而已

幾乎每個女孩心中都嚮往着渴望着愛情,古代更是有詩篇曾寫道:願作鴛鴦不羨仙。可見愛情自古以來就是人們的“心頭好”。但這個世界如此遼闊,遇見一個自己鍾愛且同樣鍾愛自己的確是不容易的,甚至很多時候會把一片真誠付出,明明是兩顆心的愛卻只有自己感受到
提醒女人:男人若有這些變化,十之八九是有“二心”了 - 天天要聞

提醒女人:男人若有這些變化,十之八九是有“二心”了

在這個世界上,愛情不應該受到任何阻礙,兩個相愛的人之間沒有什麼能夠阻止他們。但同樣地,如果一個人不再愛了、變了心,理由也是無法言說的。喬·拜倫曾說,愛情中的喜悅和苦難是交替出現的。張愛玲也曾說過,我以為愛情可以彌補人生的遺憾,然而,製造更多
制服中年女人的好辦法,不是“寵”,而是要“冷” - 天天要聞

制服中年女人的好辦法,不是“寵”,而是要“冷”

莎士比亞說:愛情不是花香下的甜言,不是桃源中的傾訴,不是柔情的淚水,更不是死板的要求,愛情是建立在共同的基礎上的。年輕的戀人很容易因為一點點小事鬧分手,因為太年輕面對生活的嚴峻責任總是一點就着,而且一個比一個難哄,真正從青澀少年到婚姻殿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