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個網絡新詞迅速爆紅,它就是“躺平”。
何謂“躺平”?
大意是指一種無欲無求的狀態,無論對方做何反應,內心都毫無波瀾,與之前流行的“喪”、“宅”、“佛系”異曲同工,不再雞血沸騰、渴求成功,這種狀態與中國所推崇的自強不息看起來似乎相悖。
年輕人選擇躺平,就是選擇走向邊緣,超脫於加班、升職、掙錢、買房的主流路徑之外,用自己的方式消解外在環境對個體的規訓,而且據說現在很多的年輕人都是「懶癌」晚期,能用表情包解決的事堅決不打字、吃喝靠外賣、在家等快遞……
在作為前輩的“前浪”看來,“後浪”如此非常令人憂慮。所以很多前輩準備予以訓誡與教育,但在網上卻引發了更大的反攻。其實我們更應該從深層次去挖掘,為何“躺平”興起,又為何受當今年輕人推崇,找到背後的真因,再下定論也不遲!
一、躺平族興起的社會根源:
“躺平族”的興起,如果從深層次上挖掘,其實是有很大的社會因素。
一方面,中國正在經歷轉型期,隨着GDP降速與產業結構的深度調整,加劇了傳統行業的激烈競爭,而這種作用力,最終會反饋到個人工作上“內卷化”的競爭壓力。
另一方面,中國近些年的經濟發展,已經度過了物質追求階段,民眾對於多元化生活方式的追求,成為新的方向。人們可以有選擇地放慢腳步,以相對舒適的工作方式換取基本的物質生活。
因此,出身於互聯網時代的90後、00後,本身思想就習慣不拘泥於傳統,故會想到換一種輕鬆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躺平式生活”。
但作為老一代70、80後的“前浪”,其實大可不必嗤之以鼻,因為作為仍然坐在工作崗位上的70、80後,其實也不乏已經失去鬥志,消極應對工作的“精神躺平者”。
事實上,作為新時代生活態度的“躺平學”,在全球都有無數的簇擁者。比如日本,“低慾望社會”已經成為一種社會現實,很多日本的年輕人自居為“廢宅”,不消費,不社交,不結婚,不生娃,讓日本的精英階層憂心忡忡。他們說日本年輕人的DNA發生了“變異”,呼喚年輕人找回日本昭和時代的的奮鬥精神。儘管“低慾望社會”在理論上存在諸多弊端,但日本依然歲月靜好,老一代精英階層的擔憂似乎更像是杞人憂天。
如果把目光放眼全球,“躺平”其實可以看作一種發展規律。歐洲福利社會其實也是某種意義上的“躺平社會”,所以歐洲有德國等“富而思進”的國家,也有希臘、意大利等“崇尚躺平”的國家。
正如經濟發展都會有“波峰與波谷”,隨着社會的進步,“躺平”很可能會成為一種與“奮鬥”相抗衡的社會思潮,構成一種矛盾的辯證統一體。
其實在“躺平”一詞火爆之前,“躺平”是中國的富裕階層流行多年的追求,只是當時沒有這個詞罷了。所謂的“財務自由”,不就是發財之後“躺平”嗎?只不過,財務自由的“躺平”需要數千萬的資產支撐,所以之前的“財務自由式的躺平”註定只屬於少數人。
而在疫情以及產業升級的各種社會因素影響變動下,財務自由對中產階層而言,越來越像一個“夸父追日”般的“精神鴉片”,所以中產只能退而求其次,實現以降低物慾為前提的“打折式”財務自由,這正是中產的“躺平”。
二、“躺平”其實是一種生活哲學
其實,身處這個競爭激烈的內卷化時代,沒有人會不焦慮。焦慮來自於與他人的對比,焦慮來自父母與領導用傳統的指標去評判你與他人的差距。有時即便你用盡了全力,卻依然被別人落下很大一段距離,而且距離越來越大。
作為一個並不年輕的80後中青年,我也越來越感受到和以往不同的無力與焦慮。在我們生活的圈子中,競爭無處不在,先入者已佔據絕對優勢,後入者竭盡全力卻只能喝口湯,階層之間的差距,普通平民很難靠努力與奮鬥就能追上的。
古人有云:“天道酬勤”,但古人後面還有句話說:“過勞易死”。所以,其實如今年輕人所說的“躺平”,更多是一種自嘲與解壓,畢竟長期“996”的奮戰,很容易最後把命也搭進去,所以“該努力時努力,該放鬆時放鬆”,這其實不失為一種有節有度的人生哲學。
而一些所謂的前輩根本不懂年輕人的“吐槽”,而將其評價為“把混吃等死說得如此高大上”,認為躺平就是“麻木”,但其實“麻木是被動選擇,而躺平是主動選擇”,所以這些老前輩都想給年輕人上課教育,實則缺乏生活趣味,畢竟你不能要求年輕人周末也不休息而連軸轉吧。畢竟人不是永動機,誰都需要休息,該做的事情我們儘力了,就可以心安理得的躺平了,這才是“張弛有度”的生活節奏。
有人說:世上本來沒有“卷”,卷的人多了,也就內卷了。
躺平正是對內卷化一個合理的挑釁,通過自我主動邊緣化的方式,以做無奈無聲的反抗,有點“以無為為有為”的意味。所以,躺平不失為一種不隨波逐流的清新式生活哲學。
三、中國躺平界的鼻祖——莊子
中國躺平界的鼻祖,其實是幾千年前戰國時期的莊子。
莊子曰:“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意思是:為了要滅火而用火,不僅不能滅火,反而會使火勢更劇烈;如果用水救水,不僅水不止,反而會助漲水的波瀾。
所以就做事而言,方法不對,只會越努力越失敗。很多時候,成敗並非在於是否努力了,而是方向選的是否對。與其南轅北轍,與其不斷內卷,不如就此收手,心平氣和地就地躺平。
莊子又曰:“巧者勞而知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遨遊,泛若不系之舟,虛而遨遊者也。” 意思是:有技巧的人勞累,聰明的人憂慮,沒有本事的人沒有追求。吃飽了四處閑逛,就像沒有被固定的小船。
莊子早就看透了人生,任何疲於奔命都是自尋死路,所有孜孜不倦都是耗費人生,人這一生,就應該順應自然,內卷都是扯淡,何為用生命為難自己?
其實,即便我們的身體躺平,但如果思想不停止,早晚有一天,你終會迎來驚喜。躺平,並不意味着不思進取,而是不再用健康與命運較真兒,換一種方式生活,不再給自己擔負過多的壓力。它是一種無奈的自嘲,也是一種“無為而治”的蓄能,如此方能走得更穩、走得更遠,看淡得失,一切隨緣,也許最終的結果反而出乎意料!
四、適度放慢節奏,順其自然
很多所謂的成功或精英人士,因為太拼,英年早逝。
如果讓他們重來一次,也許他們會選擇“階段性躺平”。
人是血肉之軀,不是鋼鐵俠,人的狀態也會有波峰與波谷之時差。
一直處在高度緊張的波峰,很容易耗盡能量而綳斷,到時悔之晚矣。
作為一名80後,在逐漸向40歲靠攏的階段,得過一場大病,我也不再像從前那樣極度亢奮了,心態開始趨向“躺平”的狀態,凡事儘力盡心就好,不要在盲目攀比的風氣中迷失自己。
作為平民出身的我們,逆天改命的幾率很低,不如放鬆心態,穩步前行,順其自然!
結語:
有人說:躺平是無奈又無聲的反抗。
但我認為:躺平其實是努力過後的安然,閱盡千帆後的淡然,與其說它是黯然神傷的生活方式,不如說是一種洒脫豁達的人生態度!躺平看似是一種妥協與放棄,但其實更像是向下突破天花板,用無為的方式反叛裹挾。
所以,如果你已經很累了,何不暫時躺平休息一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前進節奏,按照自己的節奏來,莫別他人而帶亂,“無為而無不為”,也許你正是大器晚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