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為而無不為”,這才是當代年輕人的生活哲學

2021年06月02日22:12:47 情感 1471

最近,一個網絡新詞迅速爆紅,它就是“躺平”。

何謂“躺平”?

大意是指一種無欲無求的狀態,無論對方做何反應,內心都毫無波瀾,與之前流行的“喪”、“宅”、“佛系”異曲同工,不再雞血沸騰、渴求成功,這種狀態與中國所推崇的自強不息看起來似乎相悖。

“無為而無不為”,這才是當代年輕人的生活哲學 - 天天要聞

年輕人選擇躺平,就是選擇走向邊緣,超脫於加班、升職、掙錢、買房的主流路徑之外,用自己的方式消解外在環境對個體的規訓,而且據說現在很多的年輕人都是「懶癌」晚期,能用表情包解決的事堅決不打字、吃喝靠外賣、在家等快遞……

在作為前輩的“前浪”看來,“後浪”如此非常令人憂慮。所以很多前輩準備予以訓誡與教育,但在網上卻引發了更大的反攻。其實我們更應該從深層次去挖掘,為何“躺平”興起,又為何受當今年輕人推崇,找到背後的真因,再下定論也不遲!

一、躺平族興起的社會根源:

“躺平族”的興起,如果從深層次上挖掘,其實是有很大的社會因素

一方面,中國正在經歷轉型期,隨着GDP降速與產業結構的深度調整,加劇了傳統行業的激烈競爭,而這種作用力,最終會反饋到個人工作上“內卷化”的競爭壓力。

另一方面,中國近些年的經濟發展,已經度過了物質追求階段,民眾對於多元化生活方式的追求,成為新的方向。人們可以有選擇地放慢腳步,以相對舒適的工作方式換取基本的物質生活。

“無為而無不為”,這才是當代年輕人的生活哲學 - 天天要聞

因此,出身於互聯網時代的90後、00後,本身思想就習慣不拘泥於傳統,故會想到換一種輕鬆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躺平式生活”。

但作為老一代70、80後的“前浪”,其實大可不必嗤之以鼻,因為作為仍然坐在工作崗位上的70、80後,其實也不乏已經失去鬥志,消極應對工作的“精神躺平者”。

事實上,作為新時代生活態度的“躺平學”,在全球都有無數的簇擁者。比如日本,“低慾望社會”已經成為一種社會現實,很多日本的年輕人自居為“廢宅”,不消費,不社交,不結婚,不生娃,讓日本的精英階層憂心忡忡。他們說日本年輕人的DNA發生了“變異”,呼喚年輕人找回日本昭和時代的的奮鬥精神。儘管“低慾望社會”在理論上存在諸多弊端,但日本依然歲月靜好,老一代精英階層的擔憂似乎更像是杞人憂天。

“無為而無不為”,這才是當代年輕人的生活哲學 - 天天要聞

如果把目光放眼全球,“躺平”其實可以看作一種發展規律。歐洲福利社會其實也是某種意義上的“躺平社會”,所以歐洲有德國等“富而思進”的國家,也有希臘、意大利等“崇尚躺平”的國家。

正如經濟發展都會有“波峰與波谷”,隨着社會的進步,“躺平”很可能會成為一種與“奮鬥”相抗衡的社會思潮,構成一種矛盾的辯證統一體。

其實在“躺平”一詞火爆之前,“躺平”是中國的富裕階層流行多年的追求,只是當時沒有這個詞罷了。所謂的“財務自由”,不就是發財之後“躺平”嗎?只不過,財務自由的“躺平”需要數千萬的資產支撐,所以之前的“財務自由式的躺平”註定只屬於少數人。

“無為而無不為”,這才是當代年輕人的生活哲學 - 天天要聞

而在疫情以及產業升級的各種社會因素影響變動下,財務自由對中產階層而言,越來越像一個“夸父追日”般的“精神鴉片”,所以中產只能退而求其次,實現以降低物慾為前提的“打折式”財務自由,這正是中產的“躺平”。

二、“躺平”其實是一種生活哲學

其實,身處這個競爭激烈的內卷化時代,沒有人會不焦慮。焦慮來自於與他人的對比,焦慮來自父母與領導用傳統的指標去評判你與他人的差距。有時即便你用盡了全力,卻依然被別人落下很大一段距離,而且距離越來越大。

作為一個並不年輕的80後中青年,我也越來越感受到和以往不同的無力與焦慮。在我們生活的圈子中,競爭無處不在,先入者已佔據絕對優勢,後入者竭盡全力卻只能喝口湯,階層之間的差距,普通平民很難靠努力與奮鬥就能追上的。

古人有云:“天道酬勤”,但古人後面還有句話說:“過勞易死”。所以,其實如今年輕人所說的“躺平”,更多是一種自嘲與解壓,畢竟長期“996”的奮戰,很容易最後把命也搭進去,所以“該努力時努力,該放鬆時放鬆”,這其實不失為一種有節有度的人生哲學

“無為而無不為”,這才是當代年輕人的生活哲學 - 天天要聞

而一些所謂的前輩根本不懂年輕人的“吐槽”,而將其評價為“把混吃等死說得如此高大上”,認為躺平就是“麻木”,但其實“麻木是被動選擇,而躺平是主動選擇”,所以這些老前輩都想給年輕人上課教育,實則缺乏生活趣味,畢竟你不能要求年輕人周末也不休息而連軸轉吧。畢竟人不是永動機,誰都需要休息,該做的事情我們儘力了,就可以心安理得的躺平了,這才是“張弛有度”的生活節奏

有人說:世上本來沒有“卷”,卷的人多了,也就內卷了。

“無為而無不為”,這才是當代年輕人的生活哲學 - 天天要聞

躺平正是對內卷化一個合理的挑釁,通過自我主動邊緣化的方式,以做無奈無聲的反抗,有點“以無為為有為”的意味。所以,躺平不失為一種不隨波逐流的清新式生活哲學。

三、中國躺平界的鼻祖——莊子

中國躺平界的鼻祖,其實是幾千年前戰國時期的莊子。

莊子曰: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意思是:為了要滅火而用火,不僅不能滅火,反而會使火勢更劇烈;如果用水救水,不僅水不止,反而會助漲水的波瀾。

所以就做事而言,方法不對,只會越努力越失敗。很多時候,成敗並非在於是否努力了,而是方向選的是否對。與其南轅北轍,與其不斷內卷,不如就此收手,心平氣和地就地躺平。

“無為而無不為”,這才是當代年輕人的生活哲學 - 天天要聞

莊子又曰:“巧者勞而知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遨遊,泛若不系之舟,虛而遨遊者也。” 意思是:有技巧的人勞累,聰明的人憂慮,沒有本事的人沒有追求。吃飽了四處閑逛,就像沒有被固定的小船。

莊子早就看透了人生,任何疲於奔命都是自尋死路,所有孜孜不倦都是耗費人生,人這一生,就應該順應自然,內卷都是扯淡,何為用生命為難自己?

“無為而無不為”,這才是當代年輕人的生活哲學 - 天天要聞

其實,即便我們的身體躺平,但如果思想不停止,早晚有一天,你終會迎來驚喜。躺平,並不意味着不思進取,而是不再用健康與命運較真兒,換一種方式生活,不再給自己擔負過多的壓力。它是一種無奈的自嘲,也是一種“無為而治”的蓄能,如此方能走得更穩、走得更遠,看淡得失,一切隨緣,也許最終的結果反而出乎意料!

四、適度放慢節奏,順其自然

很多所謂的成功或精英人士,因為太拼,英年早逝。

如果讓他們重來一次,也許他們會選擇“階段性躺平”。

人是血肉之軀,不是鋼鐵俠,人的狀態也會有波峰與波谷之時差。

一直處在高度緊張的波峰,很容易耗盡能量而綳斷,到時悔之晚矣。

“無為而無不為”,這才是當代年輕人的生活哲學 - 天天要聞

作為一名80後,在逐漸向40歲靠攏的階段,得過一場大病,我也不再像從前那樣極度亢奮了,心態開始趨向“躺平”的狀態,凡事儘力盡心就好,不要在盲目攀比的風氣中迷失自己。

作為平民出身的我們,逆天改命的幾率很低,不如放鬆心態,穩步前行,順其自然!


結語:

有人說:躺平是無奈又無聲的反抗。

但我認為:躺平其實是努力過後的安然,閱盡千帆後的淡然,與其說它是黯然神傷的生活方式,不如說是一種洒脫豁達的人生態度!躺平看似是一種妥協與放棄,但其實更像是向下突破天花板,用無為的方式反叛裹挾。

所以,如果你已經很累了,何不暫時躺平休息一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前進節奏,按照自己的節奏來,莫別他人而帶亂,“無為而無不為”,也許你正是大器晚成的人!

“無為而無不為”,這才是當代年輕人的生活哲學 - 天天要聞

情感分類資訊推薦

我對朋友吝嗇消費觀的鄙視,藏着自己內心深處的秘密 - 天天要聞

我對朋友吝嗇消費觀的鄙視,藏着自己內心深處的秘密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感受:看到身邊朋友在消費時斤斤計較,買瓶水都要貨比三家,心裡就忍不住泛起一絲不屑,覺得他們太“小家子氣”,而自己似乎在消費上要更豁達、更有格局?但你有沒有想過,這種對他人吝嗇消費觀的鄙視,背後可能藏着自己內心深處的真實想法呢
前男友去世,姑娘替其照顧家人、還債60萬元:我不能讓他背負着失信的罵名離開 - 天天要聞

前男友去世,姑娘替其照顧家人、還債60萬元:我不能讓他背負着失信的罵名離開

4月11日湖南衡陽縣金蘭鎮金家村曾家組來了一位時髦的90後美女沿途不斷有鄉親與她打招呼只見她熟門熟路地走進曾祥再老人的家送上牛奶等禮品,並掏出300元錢然後陪老人聊天拉家常,其樂融融……▲王婷與曾志的伯父。這位90後美女名叫王婷,是曾祥再老人已故侄兒曾志的前女友,因他兒子患有精神疾病,生活無法自理,王婷每年都...
人老了,走不動了,有三件事最好守口如瓶,這才是真聰明 - 天天要聞

人老了,走不動了,有三件事最好守口如瓶,這才是真聰明

在人的一生旅途中,當我們步入一定的年紀,就會被過往的記憶所包圍,如同海浪不斷拍打着心靈的岸礁。這便是我們逐漸變得柔軟和寬和的奧秘所在。正如阿根廷作家博爾赫斯所言:“歲月的流轉中,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肩負起越來越沉重的記憶重擔。”這種記憶,尤其
55歲大媽喪偶後頻繁相親,並開出4個條件,大叔直呼:無法滿足 - 天天要聞

55歲大媽喪偶後頻繁相親,並開出4個條件,大叔直呼:無法滿足

閱讀此文之前,請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每天給您帶來不一樣的故事,感謝您的支持,這廂有禮了~01我姑媽也是喪偶後開始相親,要求男方有房有車無貸款,還得會跳廣場舞,結果遇到一個大爺說房子車子都有,就是跳廣場舞會踩腳,最後
想用愛感化“治癒”NPD?別多想了!這是上帝才能完成的任務 - 天天要聞

想用愛感化“治癒”NPD?別多想了!這是上帝才能完成的任務

面對NPD的各種精神打壓和情感虐待,有些朋友“心胸寬廣、內心強大”,認為自己可以“包容”。另外,還有聖母拯救者心態,總認為她的本質是好的,相信“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愛能治癒一切”等,希望自己能用愛感化、療愈NPD。不過,“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NPD是一種人格障礙,她們的大腦部分結構異於常人(請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