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世界數字教育大會上,湖北省武昌水果湖第二小學(下稱“水果湖二小”)向全球嘉賓分享其在AI教育領域的實踐。目前,學校自主研發了小學人工智能課程體系,智能體“小水滴”“數字泥塑”課程廣受關注。
校長王楨告訴九派新聞記者,孩子們是數字時代的“原住民”,他們很快就能接受新科技,教育工作者要教孩子正確使用科技,並且保護好他們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1】7年前已將AI確立為發展重點,根據學生年齡設置AI課程
5月13日,記者走進水果湖二小的人工智能教室看到,五年級的學生們正以6人一組的形式,研究交通信號燈系統的運行原理。
孩子們需要自己操作電腦,連接課程工具包中的各類模塊,通過觀察行人數量、車輛數量和紅燈時長,來推斷這一系統運行的規律。
孩子們上課中。圖/九派新聞記者 陽丹
早在2018年,水果湖二小便將人工智能確立為學校發展重點,並制定了“以人工智能帶動多學科融合發展”的戰略規劃。
教室里的孫益老師告訴記者,他們根據學生年齡設置了不同類型的AI課程實驗。低年級學生注重數字體驗,比如在線購物、模擬網絡詐騙等場景。隨着年級升高,會逐漸接觸到數據的編碼和系統的模擬,最高難度是數字智聯項目,例如數字家居、倒車雷達設計等綜合性工程項目。
除了AI項目體驗,學校還構建了以STEM課程為核心的小學人工智能課程體系,涵蓋基礎通識、AI思維與倫理、創意應用、跨學科項目式學習四大模塊,在三至六年級開設AI課程並組建社團,形成人工智能普及課、人工智能社團、人工智能競賽三級培養機制。
此外,智能體“小水滴”融入語數英課堂,VR技術與傳統陶藝結合,構成“數字泥塑”課程,這些都表明,人工智能走進了更多常規課堂。
“我們學校有這樣一個理念,每一位老師都是人工智能老師。”孫益舉例說,DeepSeek推出之後,老師們迅速學習,兩個星期內就將其帶到課堂上教給孩子們。
在老師們的教導下,孩子們的人工智能應用意識很強,使用豆包、Kimi、DeepSeek等工具都很熟練。
孩子通過VR體驗陶藝拉坯。圖/九派新聞記者 陽丹
【2】校長:與AI共同成長,保護好孩子們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在人工智能時代,如果老師還是僅靠一根粉筆、一本教材去教學,是滿足不了未來個性化學習需求的。”王楨說,現在學校每個老師都在使用AI,哪怕是五十多歲的老教師,也會積極學習,跟上潮流。
從結果上看,孩子們接受新興事物的速度的確非常快。如今,他們早已學會在寫作業、寫作文、做黑板報、製作電子書等環節上尋求AI的幫助。但是王楨認為,越是這樣,越需要教會孩子們在哪些環節使用AI,怎樣科學合理地使用AI,而不是用它偷懶。
王楨介紹,學校的人工智能教材是在中央電教館教材基礎上,經過改造創編積累而成的課程資源包。近年來,學校的人工智能教育更注重思維培養、技術倫理和創意應用。
孫益老師也認為,人工智能教育應該有溫度,不能只教技術。曾有學生說想做一個老年人專用的防摔倒眼鏡,讓他深受觸動。他感受到,孩子們不僅關注技術,也在關注人和生命。
“AI不能代替原創,也不能取代人類的創造力。”王楨強調,在AI時代,特別是在小學階段,保護和激發孩子們的想象力是最重要的。要讓孩子敢於點亮思維的火花,然後再藉助各種工具,把自己的想象變成現實。
九派新聞記者 陽丹
編輯 曾金秋
【來源:九派新聞】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繫,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