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數學,100以內進位加法帶括號運算,咋理解不出錯?附練習

文|凝媽悟語

一年級數學學到第五單元筆算加法,老師安排了一份小練習,發現孩子在做進位加法帶括號運算時全部出錯,統統沒有進位。

比如19+()=55,他寫成了19+(46)=55。()+18=37,他寫成了(29)+18=37。

孩子只是簡單地想個位加個位、想十位加十位,忘了進位這回事。

在過去也做過這類題,但都是填一位數,不牽涉到兩個十位數相加,能一步到位,非常簡單。

比如14+()=21,孩子會想14➕幾等於21呢?是7。

現在數字變大,增加了兩個十位相加的步驟,就不知道該怎麼思考了。

對於成人來說,知道是求未知數,移項變成減法即可,就是()=和-已知加數。

但是對孩子來說,目前還不理解為什麼加號會變成減號。所以,不能直接這麼講。

跟孩子驗算了他寫的數和已知數相加之和,恰恰比得數多10,意識到自己寫的數不對,但是到底從哪裡入手考慮呢?毫無頭緒。

後來經過一番思考,以及做其他練習題,突然想到了兩個方案,原來可以利用孩子的已有知識去理解這個問題。

下面就詳細說說具體做法,看看有沒有想到一塊兒去。

方案一:用看圖列算式的理論基礎

一年級上冊學習過看圖列算式,核心是:求總和用加法,求部分用減法。

可以把等式後面的得數看成總和,前面的加數看成部分,那麼求括號內的數就是求部分,套用“求部分用減法”的理論,很自然就能理解()=和-已知加數。

想不起來看圖列算式的可以看看這篇文章《小學數學大括號看圖列算式,何時用加法、減法?只需記住一句話!》

兩位數減兩位數退位減法還沒有學到,可以先用連減法,用學過的口算解決計算問題。等後面學習了筆算減法後,就可以直接列豎式計算。

舉例說明,分解步驟看圖片。

比如題目是:19+()=55,畫圖解釋三個數字的關係,看圖列算式。

很顯然,55是總數,19和()是部分,求()就是:()=55-19=55-10-9=45-9=36。

再比如題目是:()+18=37,同樣畫圖,看圖列算式。

一目了然,37是總數,()和18是部分,求()就是:()=37-18=37-10-8=27-8=19。

方案二:用豎式運算

已經學習了加法筆算,孩子能很輕鬆地列豎式計算,可以用豎式解決求括號內未知數的問題,總結做題步驟如下。

第一步,列豎式:將已知加數寫在草稿紙上,分別上下對齊個位和十位畫兩個方框代表未知加數,在第二個加數十位的左邊寫“+”號,下面畫橫線,橫線下面寫右邊的得數。

第二步,想個位上的數加幾的得數個位和右邊得數的個位相同,順勢在第二個加數十位數的右下方寫進進位1,要寫得比加數小一些,以示區分。

第三步,想十位上的數加上1後再加幾等於右邊得數十位上的數。

第四步,在括號內填寫想到的兩位數。

第五步,驗算。把已知數和填寫的兩位數加起來,看是否等於右邊的得數,如果相等,表示正確,否則重新計算,直到一致為止。

看文字描述稍顯複雜,舉例說明就非常清晰了。

比如:19+()=55。

1、列豎式:在紙上寫19,19下面畫兩個方框,左邊方框的左邊寫“+”號,下面畫橫線,橫線下面寫55。

2、想9+幾等於15?是9+6=15,將6填寫在方框內以防忘記,在左邊方框的右下角寫進位1。

3、想1+1再加幾等於5?是1+1+3=5,將3天寫在方框內以防忘記。

4、將方框內的兩個數字36填寫在括號內。

5、計算19+36看是否等於55?口算或豎式計算均可。先算個位9+6=15,再算十位10+30=40,最後算15+40=55。和得數一致,說明36是正確答案。

題目()+18=37,可以用同樣的方法計算,只是方框的位置在上方,不再文字描述,直接上圖。

這個思路來自一道思維拓展題,發現做起來不難,正好可以解決進位加法帶括號的運算問題,所以靈活運用起來,發現孩子能夠理解。

鞏固練習

理清了做題思路,還需要多做一些練習題才能真正掌握,所謂熟能生巧。為孩子們找了一些附加練習,包括加減混合運算,可以先挑選加法題做起來,後續學了減法後再做減法題不遲。

寫在最後:

100以內進位加法帶括號運算,融合了複合運算規則和進位邏輯,對於初次接觸的一年級孩子來說,的確存在理解障礙。

破解這種思維困境的關鍵在於搭建新舊知識橋樑,引導孩子將已經掌握的基礎理論、運算方法進行系統串聯。通過可視化分步理解降低認知負荷,最終搞懂新題目的奧秘,順利解題不再出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