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學,究竟在學什麼?

高中時老師告訴你,辛苦這幾年,等上了大學就好了。於是,你滿懷期待地開始大學生活,才發現和高中完全不一樣。

一開始沒人管,確實挺爽的,連空氣里都是自由的味道。但漸漸地你感覺好像不是那麼回事。知識的巔峰定格在了高三,虛度光陰,頹廢迷茫,焦慮糾結成了大學的常態。你開始害怕、恐慌,擔心自己考研考不上,工作找不到,好不容易拿到一個offer,收入可能還不如上職高的同學。

上大學有意義嗎?大學,究竟在學什麼?

學習專業知識

也許你發現大學裡面有很多“水課”根本不值一聽,也許某些大教授的教學水平還比不上你的中學老師,也許學了四年的專業知識到工作時根本用不上……但是的但是,聽我一句勸,課咱還是要好好上。先學懂學精學透,再去評判。哪怕平時不努力,到了期末請一定認真對待!不要覺得“及格萬歲”,不掛科就阿彌陀佛,學分績,真的很重要。

如果你學的是有門檻有壁壘的專業,好好學,它會是你將來的立足之本。如果你學的是萬金油專業,更要好好學,知識的獲取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思維習慣、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和塑造。閱讀檢索、提取整合、邏輯思維、準確表達,這些看似虛空的東西都在你的每一次pre,每一篇paper中,慢慢培養起來。如果你想保研,弄清楚細則,早作打算。

英語,不管你喜不喜歡,以後用不用得上,四六級,早點考過。

學習獨立自主

大學是一道分水嶺。不再有老師督促,不再有人逼着你做題、考試、再做題,所有選擇權都交還給你。

你開始獨立生活。一個人吃飯,一個人上課,一個人自習,有點孤獨又有點爽。誘惑越來越多。通宵打遊戲,追劇,逃課?沒人管。寢室睡大覺,作業抄同學的,考試矇混過關?可能也沒有大問題。不過,說到底學習是自己的事情,後果如何,都是由自己承擔。

你面臨更多抉擇。是好好上課拼學分績?參加科研項目寫論文?還是成為實習牛人積累工作經驗?我要不要加入學生會,加入社團?要不要考托福雅思,準備出國交換?要不要參加社會實踐,志願服務?

所有這些問題,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適合別人的,不一定適合你;看到別人做什麼自己就跟着做,可能會很累。大學,是真正獨立的開始。學會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學習人際交往

大學就是個小社會。在這裡,你認識了天南海北,形形色色的人;你第一次住進集體宿舍,感慨要適應別人的生活習慣太難了;你可能開始了一場戀愛,學習建立一種親密關係。

人與人的交往不是只在虛擬的網絡上,更需要在真實生活中發生連接。溝通交流,組織協調,寒暄問候…一些看起來特別簡單的事有些人如魚得水,有些人則會覺得很難開口。學習並遵循人際交往的基本規則,得體,禮貌,合時宜,最重要的,真誠待人。

不要聽到一些負面評價就拒絕了多一種可能,學生組織和學生工作只有自己幹了才知道適不適合。多體驗,多嘗試,先加入,再選擇。想得太多做得太少,缺乏執行力,是大學生最普遍的問題。

學習找到自己

“大學啊,它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讓我們走出固有的洞穴,去追求光明。

教育的本質就是讓你不舒服,如果教育的本質叫你舒服,那就不叫教育。因為教育的一個重要功能,是讓你意識到:我們都是在偏見的洞穴中,我們要回頭去看。”

羅翔老師用走出洞穴的比喻來形容大學的意義。在我看來,大學所有努力和嘗試歸結到一個核心,就是找自己

重新認識自己的愛好、性格、能力,重新認識自己和他人、和家庭、和社會的關係。承認自己的平庸,看到世界的多元,正視那些陰暗負面的情緒,放下偏見、傲慢、自卑,與自己和解,找到真正的熱愛。當經歷完這一切後,還願意再多努力一點點,再多堅持一會會兒,我想,就距離走出洞穴不遠了。

願每一個大學生,都不辜負最好的青春時光。勇敢地在一次次試錯中,找到自己未來真正想走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