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筆生花創作挑戰#想要更好地陪伴這些孩子,我們先...

#妙筆生花創作挑戰#想要更好地陪伴這些孩子,我們先要真正地理解這些孩子。

學習好像馬拉松比賽,先是一大群人擠在一起。

比賽進行到大致三分之一的時候,群體開始形成,或前或後的人開始變得很少,中間的人非常多。比賽進行到大致三分之的時候,群體開始固化,即便有變化,也只是群體內的變化。

一名馬拉松比賽選手跑到中間部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體力所限,有的是前期體力耗損,有的是在為下一步的積蓄力量,有的是自己認為差不多就可以了。

而一個學生之所以學習成績處於中等,原因也是類似的:有的是學習能力的限制;有的是學習熱情在前期被過度消耗了;有的是完全不關注自己的學習狀態,只埋頭按照自己的節奏學習;有的是因為對學習的信仰缺失了,而不願再在這件事上有太多付出。

小學三、四年級,以及之前的時間裡,學生與學生在知識掌握及問題解決上的差距往往並不明顯。大多數父母對孩子的學習也都是充滿信心的,對孩子的未來也都是憧憬的,相信自己的孩子完全可以在未來創造出輝煌的成就或過上比自己更好的日子。

在10歲之後,孩子們往往會在學習上表現出不同的狀態。

有很少一部分學生開始變得對學習失去了興趣,這並不能說明他學習能力出了問題,可能只是沒有將自己的心思放在學習這件事上。

若是能夠多花一些時間跟心思,往往都還能追趕上。不過,還是有個別學生的成績毫無起色,這確實跟學習能力有關,但也跟他的思維能力、對知識的敏感度,以及他對外部事物的感知能力有關。

據我觀察,這個時期的大多數學生表現都不錯,甚至可以說是優秀。一個班級裡面,按照學習的情況主要分為兩個群體:學得很好的和學得還不錯的。兩個群體在學習成績上有差別,但很細微。

不過,我們從這種細微的差距上,還是能夠看出一些端倪。父母可能無法清晰地描述出來,但還是能感覺到這背後的關鍵因素。這些差距在當下看似對學習成績影響不大;但過往的人生經驗會讓每個父母清晰地感知到,它們將會影響孩子未來的人生走向。

從此時開始,父母往往會在心裡默默地調整對孩子的定位。但同時,父母又抱有極大的期待——也許我們能幫孩子改變他現在的狀況,畢竟孩子的學習之路也才剛剛開始。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