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能靠“作弊”進名校,我們還要教孩子誠實嗎?

前幾天,USNEWS發布了2023年美國大學排名,曾鬧出”數據造假“風波的藤校哥倫比亞大學,排名”大跳水“,從2021年的第2名,降到了第18名。

哥大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可以預見,上萬名在校甚至已畢業的學生和家長們,也只能為行政部門做出的錯誤決策買單。

△哥倫比亞大學承認排名數據造假(新聞圖片)

從個人到機構,從國內到國外,說謊和推卸責任都不鮮見。家長們想必都聽說過這樣的傳言:為了給孩子申到更好的學校,做虛假成績單,SAT作弊,“捉刀”幫做科研項目、藝術作品集……

以至於業內有共識:美國大學招生委員會內部有一份“白名單”,只選擇信任那些出自誠實可信學校(多為外籍學校)的成績單。

“要誠實,不說謊“是小朋友學習的第一課,為人父母,我們常在孩童懵懂無知之時,教導他們要做個誠實的人;在睡前故事中,講述“狼來了”以說明說謊的嚴重後果,作為社會的一份子,我們下意識地維護道德準則,並傳遞規則給我們的下一代。

然而在成人的輿論場中,我們耳濡目染的卻是另一套行事方式:沒被抓到就否認,造假說謊——成本為零,收益巨大。

如果周圍的人都在說謊,我們還要教孩子誠實嗎?

#01

每一個謊言

都在消耗你我的公共利益

在哥大數據造假的公開報道中,對該校的數據真實性質疑主要是關於 “班級人數不足20人比例之前提供的數據是83%,更正後是57% ”,“擁有博士學位的全職教授比例之前上報數據是100%,更正後是95.3%”, “教學支出此前報告為31億美元,超過了耶魯哈佛,普林斯頓的總和”。

面對這些讓人後背發汗的指責,哥大校方的辯解是數據計算的方式有誤差,但並未能提供具體數據進一步說明。這些辯解,就像孩子面對指控的自我維護,未能成功打消外界的疑慮。當新聞鋪天蓋地之時,人們已經普遍相信了造假的存在。

也許校方的辯稱有站得住腳的地方,但因為解釋過於模糊,並未提供完整的真相,反而讓公眾更相信:他們一定“說謊”了。


哥大這次排名迅速下滑,也許未必公允,畢竟,自從2005年以來,該校一直是排名前十的成員。或許,它沒有第2名那麼好,也沒有第18名那麼差。對於選擇哥大的家長和學生來說,更是無妄之災。

然而,聲譽的損害與排名的下降,是大學為了謊言必須背負的道德十字架。正如經典的“狼來了”的故事:當謊言已經出口,要讓人們重新拾起信任,要付出巨大的代價。

△2022年前,哥倫比亞大學近年來在US News的排名一直在上升(新聞圖片)

是了,說一個謊,造一次假,作一次弊,如果不被發現,受益的是當事人,學生可獲得好的成績,錄取到好的學校,行政部門人員可以爭取到升職加薪,畢業生拿着排名好找工作,人人有榮與焉;而一旦謊言被發現,無論是否是無辜者,都會被崩塌的雪山埋葬。

在留學顧問的工作中,有一個不成文的習慣,來自某沿海省份的兩個目標城市的學生,不能為他們簽訂 “包含簽證的合同”,無論這些學生的個體是否優秀。

原因無他,只因這兩個目標城市,在上個世紀末到本世紀初的一段時間裡,太多有該城市戶籍的人,通過“不誠實”的方式獲得了美國簽證,因此整個群體被美國大使館列入了“嚴格審查清單”中。

即使時過境遷,中國經濟高速發展,來自這兩個城市的學生,依然有很高的“簽證不通過”的風險。

近年來,美國大學在不斷地調整錄取標準,多所大學取消對SAT等標化成績的錄取硬性要求,部分也是出於同樣的考慮:只要有篩選式的考試,就會有作弊的漏洞,而某些目標地區是作弊高風險區。

業內有共識,大學招生委員會在內部討論中,實行的是“白名單”管理,只選擇信任那些出自誠實可信學校的成績單;在中國區,白名單里往往是外籍人員管理的學校居多。

一代人,某個地區,某個學校犯的錯誤,消耗了更多人的誠信值。可見,謊言帶來的短期利益並沒有真正地糾正問題,而讓公共利益成為了替罪羊。

“天道有輪迴”,英語里叫“karma”,恆古以來的人類智慧讓我們選擇遵循道德準則,讓一代又一代的父母向兒童講述有關道德的古老故事,希望孩子能躋身群體生活的“白名單”。

“說謊”往往符合短期利益,但“誠實”往往是一件長期主義的事,長遠來看,誠實給人帶來的利益更大。


#02

承認“我錯了”很難

承認“我來賠”更難

很多時候,我們會說謊,是因為人趨利避害的本能,當下的短期利益實在太過誘人,而承擔責任的代價實在難以面對。因此教孩子承擔責任,就成了重要的一課。

上個星期,我帶着五歲的小兒在小區公共草地玩。就在我轉頭和別人說了一句話的瞬間,小朋友拉警報一樣的嚎哭聲響起。

只見小兒坐在地上捂着膝蓋,旁邊一個大約十歲的孩子騎着自行車剎車停在一邊。


受傷的小兒只會哭,肇事的大孩子忙說:“都怪他突然跑過來,自己沒有看路!”

見我蹲下去安撫小兒,旁邊的大人小孩都圍過來,他蹬上車,準備騎走。

我阻止了他,並問小兒:“有沒有撞疼,活動一下看看有沒有傷到骨頭?” 確認一番,發現只是皮外傷後,我抬頭再看,騎車的小朋友已經開始往單元樓方向慢慢騎走。

我再次把他叫回來,問他:在人車分流的公共草地騎車,應該是誰負主要責任?

見他盯着地上不說話,我又問:你們兩個人相撞,你騎着車,他只是玩耍,是誰受到了更大傷害呢?是不是至少應該道歉呢?

大孩子這才抬頭道 :“對不起。”

我表示,因為受傷不嚴重,並不會追究他責任,但需要說明,在小區騎車,騎車者應該付主要責任。今天弟弟是受害者,但之前,弟弟也是被追究過責任的。

“那賠錢了嗎,阿姨?”大孩子問。看來,他之前想要溜走,已經到了懂得經濟責任之重的年齡。

“是的!” 我回想起一年以前的某次小事故,意識到,這兩次因為騎車而發生的意外,展現了在公共空間里的一個經典危機:公共空間里責任不明,逃避責任的人佔便宜。

我們小區是典型的居家社區,到了假期孩子多,老人也多。去年某天,小兒在小區里騎溜溜車,速度並不算快,我跟在後面,相距二十米左右,一晃神,忽然聽到前面有人喊道:“你家小孩撞倒老人了!”

我急急跑近一看:一位老婦人手撐着腰,坐在長椅上,旁邊陪同着一位鄰居。小兒坐在溜溜車上,茫然地看着我。

老婦人展示給我她手肘的擦傷,稱孩子從後方撞到她的腿部,一時站立不穩摔倒,旁邊的鄰居表示確有此事。言談之間,老人家稱自己腰本來就不好,要去醫院徹底檢查。

我心裡一沉。不到四歲的小兒並不曉事,不懂事情嚴重性,而作為一個成年人的我,怎會沒有聽說過“不要扶摔倒的老人”的都市傳說呢?


我可以選擇,以短期利益最大化為原則,完全就事論事地處理。小童的溜溜車勁道不大,作為家長也沒目擊全過程,我可以要求物業調取監控,明確責任後再做下一步安排;甚至也可以推卸責任,認為老人的摔倒和自己小孩沒有直接關係,把申訴的時間成本甚至金錢成本,推給對方。

但這樣的初步反應,從長期來看,會導致和鄰居的摩擦,影響在小區的聲譽,最重要的是——給孩子做了不良示範。

而我選擇了,給老人的女兒打電話,讓她下樓來一起去醫院;又給孩子爸爸打電話,讓他領孩子回家;隨後,我陪着老人和她家人一起去了醫院做檢查。

在去醫院的路上,老人的情況看起來越來越嚴重,從被撞時還能自行行走,到了醫院只能藉助輪椅;我和她的家屬輪流推着輪椅,排隊急診,又照了x光,拍了核磁共振,說盡了道歉的好話,花了小几千的醫藥費加10天的營養看護費,這才解決了此事。

回到家中,看到橫放在門口的溜溜車,不禁嘆道:真是一次昂貴的玩耍啊!


接下來大半年,我都會叮囑小兒騎車要避開人流——在公共空間中享受玩耍的權利,承擔責任的隱形成本可不小。

這次的大孩子闖禍,想要溜走皆因本能使然:孩子已經成熟到理解金錢數字背後的意義,一次闖禍消耗的是家長辛苦工作的收入,很可能遭到家長嚴厲的斥責甚至懲罰。逃避責罰,說明孩子足夠聰明,懂得如何把自己的短期利益最大化。

因此,遵守公共道德是違反本能的,需要努力克服與刻意培養的——當時等在核磁共振室外忐忑的我,深有體會。

我們說謊,推諉,逃避,皆因直面錯誤很難。如果用謊言就能掩蓋錯誤,獲得巨大利益;而誠實只能利益受損,為什麼不說謊呢?

#03

教孩子承擔責任,

是父母艱難的一課

近日有則新聞,一位媽媽買下了4歲孩子割壞的水果店香蕉,勇於承擔監護責任,大獲讚許。

孩子年幼,父母為錯誤買單,作為表率,是教導責任感的開始。

新聞中的媽媽買下香蕉,所付出的成本尚在她能承擔的範圍中;在文章開頭,我承擔了老人的醫藥費,也是衡量了成本尚可承擔,長期回報更大做出的艱難決定。

在孩子尚且年幼時,是父母教授”風險與責任”的好時機 :

帶着4歲孩子一起購物或在公共場合玩耍,有可能會有不可控的破壞行為,但媽媽以行動說明,犯錯了我們可以承擔責任;

讓10歲孩童在老人小孩多的公共空間騎車,應當有注意哪些安全事項,如控制車速,避開人群,萬一發生意外,應當承擔責任——而不是把孩子放風,卻沒預計到可能的風險,讓孩子懼怕父母的負面態度,而懼怕犯錯。

當然,犯錯的解決方式,不僅只有“賠償兜底”這一步,反思與成長才是促進成長的重點。

在國際教育圈的家庭中,不乏有“兜底能力”非常強的高凈值家庭,對於孩子成長過程中繞彎路有着很直接的“解決問題”的思路。我曾經遇到一位家長,來諮詢孩子的學業問題:

“老師,我家孩子的XX科目,學校讓重考,考不過就要留級了,你看要上多少節課能考過?我的孩子可不能留級!”

預約好上課後,學生經常在預定的上課時間不出現,課後的作業也不完成。我找到家長反饋情況,請家長督促學生按時上課,家長卻說:“老師,要不還是你幫我催他上課,我孩子在家裡也不怎麼和我們說話。”

再過了幾天,家長高興地說:“學校給我們發了郵件,重考的題有出題範圍,老師你幫我們做出正確答案,我讓孩子背下來就行了!”

這個案例聽起來誇張,但並非孤例。

很多擁有“鈔能力”的家長,將孩子成長道路上的問題量化為,“考過考試”“成功升學”“申請到好大學”“拿到文憑”“找個好工作”等實際問題,並且不吝於用外援甚至作弊來通關,卻忽略了最核心問題:孩子本人,不與父母溝通,對學習沒有自驅力,缺乏興趣,而這個問題猶如房間里的粉紅大象,因為無法簡單解決,索性忽視。

也許,在孩子年幼時,吃掉被自己劃壞的香蕉,收拾被自己弄亂的房間;再大一些,學習關於安全的規則,懂得自己行為會產生的後果,做出“現在是不是下樓騎車的好時機”的選擇;在學校里,接受考砸了要留級的現實,未必不能“知恥而後勇”。

孩子生活在父母的期望中,但父母之愛,溫暖包容,引導孩子在錯誤中成長:彼時,我們都曾蹣跚學步,一雙大手無數次將跌跌撞撞的我們扶起,托着我們往前,直到我們步伐堅定,大步向前,奔赴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