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評論員 徐漢雄
為圓夢學醫,北大金融學專業畢業的陳如月重新參加高考。2024年7月8日,她查到錄取結果: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八年制本博連讀方向)。(據7月11日澎湃新聞報道)
2017年,陳如月從上海市實驗學校考入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完成本科學業的同時,對醫學的熱愛也與日俱增,立志成為一名臨床醫生。
北大畢業三年後重新參加高考(圖源:澎湃新聞)
談到自己的選擇,陳如月表示:“從小到大,尤其是在北大讀本科時,我曾反覆思考自己未來的職業選擇,最後我發現我興趣最大,也最適合的是醫生。”
考上北大、清華這類的名校後,因對所學專業不感興趣,直接退學重新參加高考的有過報道,有的在畢業後又選擇重新高考,這類選擇通常能得到理解。
7月10日,35歲參加高考的清華大學畢業生李龍公布了自己今年的高考成績。他重新參加高考只為學醫。為此,他只填報了北京大學醫學部和北京中醫藥大學的醫學相關專業,且不服從調劑。這表明他就是立志學醫,並非有其他的想法。
有人覺得,以李龍、陳如月這類的名校本科生,想學醫直接去考研不就行了,又重新讀本科豈不是浪費時間。對此,陳如月作了解釋。她說,要想成為一名臨床醫生,常規路徑是高考填報醫學院,攻讀臨床五年制(本科)、臨床“5+3”一體化(本碩連讀)或者臨床八年制(本博連讀)專業,方有資格參加執業醫師考試。這意味着,如果本科不學臨床醫學,基本就與醫生職業無緣了。
2024年高考後,陳如月在校友牆前(圖源:澎湃新聞)
這個解釋是說得通的。在北大畢業三年後重新高考,這是不得已的選擇,也是需要勇氣作出的選擇,同時需要堅定的意志來支撐以後的前行。
陳如月高考時選擇了當時熱門的金融學專業,後來發現金融並不是自己最感興趣的領域。她的轉身對他人也是啟示,就是在求學與擇業時,究竟是追逐熱點,還是遵從自己的內心。一些表面光鮮的專業,如果並非個人的內心所願,學習起來會磕磕碰碰,工作起來也未必有多大的成就感。遵從內心的願望,才能行穩致遠。
近日,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發布了鍾芳蓉作為本科畢業生代表在該院2024年畢業典禮上的致辭。鍾芳蓉畢業後參加了敦煌研究院的招聘,她從另一個角度詮釋了人生選擇的意義。
鍾芳蓉於四年前以676分的成績報考北大考古專業時,曾引來網友嘆息,覺得這個專業沒有“錢途”。鍾芳蓉表示,這是她自己的選擇,覺得跟文物打交道挺有意思。考古圈眾多大佬站出來力挺,表示這個專業不愁就業,收入也穩定。家長也支持孩子的選擇,認為孩子安靜的性格,適合這個專業。
鍾芳蓉堅定了自己的選擇。她將如願學以致用,未來可期。
排球場上的陳如月(圖源:澎湃新聞)
常說,心中有火,眼中有光,你所熱愛的,就是你的生活。鍾芳蓉以自己的選擇詮釋了這句話。所謂看到光,追隨光,成為光,這個光應該就是自己的興趣與愛好,是自己的夢想。人生的道路千萬條,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遵循內心的道路才有怡人的風景,能看到廣闊的未來。
當然,發現自己的真正興趣所在,也會有一個過程,年少時的夢想與長大後的夢想也可能會不一樣,選擇的過程不會一帆風順,也不會一蹴而就,會有一個反反覆復的過程,有一個自我探索、叩問自己、發現自我的過程。無論何時找到自己的“真愛”,心動都不如行動,無論什麼時候為夢想啟程,都是為時未晚,都可以奔赴山海。
北大畢業三年後重新高考,不必說以前的書就是白讀了,在求學的過程中有所悟道,找到自己的“真愛”所在,這也是收穫。敢於轉身,敢於挑戰自己,人生就不會設限。把興趣轉為志趣,一路堅定前行,為之不懈追求,就會成為更好的自己。
(來源:極目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