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擔任班長及學院學生第三黨支部組織委員
成績優異,實力過硬,碩果不斷
平均學分績點3.89,專業第二,推免綜合排名專業第一
榮獲2023年國家獎學金,多次榮獲校級一等、二等獎學金
“優秀學生標兵”及“優秀學生幹部標兵”
2022年“抗疫先進個人”稱號等榮譽稱號
主持一項國家級大創,以第一作者發表兩篇論文,參與學科競賽十餘項
現已推免至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憑努力讓大家記住她的名字:
2020級翻譯專業201班學生吳雨西
理想浸潤童年,一步一腳印
孩童五彩斑斕的夢總是伴着對山與海的幻想,盼着遠走高飛,兒時的吳雨西渴望着環遊世界。因此學習外語就像是為一場精心策劃的旅行做準備,久而久之,英語成為她學習生涯中無法捨棄的一環。
後來,吳雨西在影視劇中了解到譯員這個職業,並為每一位口譯人沉着冷靜、大氣幹練的姿態所折服。因此,年少時對這一職業的憧憬為她日後選擇翻譯專業埋下了伏筆。
大學四年,除了認真對待每一堂課,她時常還要一邊為重要的考試挑燈夜讀,一邊又為學生工作而忙碌,更別說手頭還有科研項目和競賽需要完成。一片兵荒馬亂之下,她培養出判斷事物輕重緩急的能力、自我評估的能力、合理規劃時間的能力以及迅速的執行力。任務劃分出條理後,吳雨西通常先着手專攻前20%,完成後再安排上後續的任務。她認為:“這樣每完成一件事,都會有一種成就感,這個甜頭能激勵我更高效地完成其他任務。”
勤勉錘鍊專業,一天一進步
翻譯界里有一句廣為流傳的名言:“一天不練自己知道,兩天不練同事知道,三天不練全世界都知道。”這句話強調的是每日堅持練習的重要性,但吳雨西認為這句話也能代入到英語學習中。
例如,每天的單詞打卡,兩天一篇閱讀打卡,定期的聽力、口語訓練。“利用好現有的學習資源+良好的學習習慣+一點點學習熱情=掌握一門外語。在我看來,語言學習沒有捷徑,重複就是最好的辦法。”吳雨西介紹說。
翻譯講究“信、達、雅”,因此其中一大難點是使英譯極具中國特色的表達,例如詩詞歌賦、神話典故等。為了摸清某一詩句的英譯方法,她會搜集前人譯過的眾多版本進行比較,再綜合詩歌的寫作背景、前人譯法的巧妙程度以及詩句所處語境的合適情況,從而確定最佳的譯法。後來接觸到了大創,她通過查閱國內外相關文獻,發現這類主題也是目前的研究熱點,前人基於此發表了許多期刊予以參考借鑒,於是解決方法又增加了一個,就是借用學術經驗。
行動沉澱經驗,一歲一領悟
回想起整個保研過程,她很感謝班主任王偉老師和輔導員劉奇峰老師,在這場巨大的心理戰中,在無盡的內耗和壓力下,老師們在她迷茫無助、不知所措之時給予莫大的關懷和鼓勵,時常將她從寢食難安、惴惴不安的至暗時刻拉回溫暖的陽光之下。
大學四年里她遊歷山川,旅行中的人文、美景、美食能夠撫平浮躁的心情,治癒學習工作產生的緊張焦慮。同時,旅行過程中能夠得到很多鍛煉,例如規划行程、與人交際、隨機應變等,這些能力都能夠轉化為學習生活中的利器。
“作為即將畢業的英專生,我切實地感受到目前英專就業市場的飽和及狹窄。不得不承認隨着社會競爭力的加劇,掌握單一的語言技能似乎已經不大吃香了。”面對目前的就業形勢,吳雨西這樣講道。挑戰與機遇共存,因為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的發展削弱了傳統譯員的競爭力,所以越來越多人選擇轉換賽道,換條路跑。她認為,既然時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不丟老本的前提下,可以培養其他特長,例如結合新傳、法律、國際貿易等方向規劃未來,全方位培養個人能力,技多不壓身。
少年的夢想,是遠方的燈塔
理想與知識是點亮現實的靈光
努力與學習是照進靈魂的火束
在那屬於自己的一方
精心澆灌,耐心等候
收穫豐碩的果實
來源: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文案:李雅淇
圖片:受訪者本人提供
封面:受訪者本人提供
編輯:羅思雅
審核:夏文輝 羅思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