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來上開學第一課、同學手寫新校牌、為同學送上龍年定製書籤、自製紙龍舉辦游龍會……2月26日,北京市160萬中小學生迎來春季新學期,各個學校也用豐富多彩又各具特色的開學典禮來迎接同學們“回家”,讓這個新學期“龍”重開啟。

榜樣引領
專題講座播下科學種子
科技創新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科技人才是國家的核心競爭力,近年來,北京市不斷強化科學教育,在“雙減”背景下做好科學教育的“加法”。開學典禮上,不少中小學也以科學教育為主題,邀請科學家為孩子們講開學第一課,為孩子們播撒科學的種子。
什麼是科學家精神?中小學生該如何弘揚科學家精神?在北京市第十一中學的開學典禮上,國家語委中國語言智能研究中心主任、首都師範大學原教學科研副校長周建設為同學們帶來了開學第一課。他表示,弘揚科學家精神,應當樹立科學責任和敬畏科學意識;關注科學前沿動態,學好教學規劃的系統性知識,通過多種途徑廣泛閱讀和調研,親身體驗科學的魅力,嘗試將所學知識應用於科技創新,不斷總結實驗結果,發現新問題,解決新問題,創造新成就。
“周教授的講課非常精彩,新學期我也要以科學家精神為指引,繼續探索我喜愛的航空航天領域,還希望能去火箭發射基地,現場看一次火箭發射!”北京市第十一中學王大和同學說。
在廣渠門中學,今年的開學第一課則以“科技熱潮席捲未來 創新力量激蕩青春”為主題,力邀來自北京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的教授們為同學們帶來四場立足於興趣與素養導向,指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專題講座。
含“龍”量高
互動體驗增強文化自信

甲辰龍年後的第一個學期,“龍”元素也成為不少學校開學典禮的亮點。“潛心全力 欣欣向‘龍’”的紅色大門、龍人玩偶、含有龍元素的書籤……在人大附中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學校的開學典禮上,“龍”是不折不扣的主角。為了迎接同學們“回家”,學校領導在大門口,為每位同學送了一張龍年書籤。
開學前夕,密雲濱河學校組織同學們用各種舊物製作紙龍。2月26日開學當天,同學們帶着自己製作的紙龍開啟了一場妙趣橫生的“游龍會”。蛋殼龍、紙杯龍、套環龍、拉花龍、摺扇龍、三角插龍……同學們用舊報紙、紙盒、布料等廢舊材料製作出了一隻只栩栩如生的紙龍,也在動手製作中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
龍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圖騰,在首都師大附中大興南校區,開學第一課以“尋龍記”為主題,為孩子們講授中國不同地區有關龍的知識、鑒賞文學作品中龍的形象,引導同學們了解中華龍的文化價值,在新學期增強文化自信,以中國龍的精神開拓進取,迎接嶄新學期。
“幾千年前古人用自己的方式讓甲骨文‘活’起來,幾千年後的今天,我覺得甲骨文不能只躺在博物館和書本里,我要用自己的方式讓它‘火’起來。我相信越來越多的同學也會和我一樣,看到美,傳承美!”在海淀區實驗小學九一分校的開學典禮上,甲骨文基地校同步揭牌,該校也成為北京市第一所甲骨文教學研究基地校。
牢記囑託
思政課厚植愛國主義情懷
在開學典禮上,一些中小學也結合自身特色,為同學們上了一堂“大思政課”。
去年7月底,北京門頭溝遭遇強降雨災害,人大附小京西分校的師生們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門頭溝時對同學們的囑託為主題,以“感恩 立志 向陽而生”主題舉辦了新學期開學典禮。北青報記者了解到,這個寒假,人大附小京西分校五(2)班的王可芯、唐千越在老師的帶領下前往內蒙古呼倫貝爾市,宣講學校 “柴扉計劃”階段性探究成果。開學典禮上,他們再次將“柴扉計劃”階段性探究成果向全校展示。據悉,“柴扉計劃”聚焦洪災後受損的學校圍牆,同學們自己動手,用各種材料優化校園圍牆,讓校園更漂亮,讓社區更美觀,為建設“綠水青山”門頭溝美麗家園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東城區黑芝麻衚衕小學優質教育資源帶,為致敬人民海軍成立75周年,學校特邀海軍軍樂團指揮李一明老師為同學們帶來國防教育開學第一課:“人民海軍,在戰火中誕生,在戰火中成長。從無到有、從小到大,75載篳路藍縷,如今早已重器在手,忠誠守護祖國萬裏海疆。”聽了李老師的講述,同學們心中的愛國情和強軍志被瞬間點燃,“小芝麻”藝術學院學生代表將師生親手製作的創意手工作品贈送給海軍官兵,祝福人民海軍75周歲生日快樂,並向海軍叔叔獻上隊禮。
美育教育是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學的一大特色。為了讓同學們發揮自身特長美化校園,新學期,學校校牌、校鈴都進行了更新,同學們成為校園文化的建設者。高二(1)班李懿行用行楷書寫了新校牌,端莊大方、骨力十足的筆法展現出她精湛的書法技法。學校金帆管樂團的同學們則在寒假裡討論選取,最終確定了一組音樂片段作為學校的新鈴聲。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雷嘉
攝影/北京青年報記者 崔峻
編輯/譚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