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的孩子無欲無求了?

2024年02月06日22:45:22 教育 1321

“讓孩子意識到他學習能帶來什麼,讓他自驅,比你填鴨式地給他報輔導班要有用,要有自驅(力),一定要有‘餅’去勾他。

為什麼現在的孩子無欲無求了? - 天天要聞

無意中刷到張雪峰的一個視頻,他在講如何提升學生的自驅力,頗有感觸。我認為,雪峰的確抓住了學生在學習中的核心要素,就是“自驅力”。

孩子教育問題是中國所有家長最關心的問題,也是最複雜的社會問題,庖丁解牛般探討這個問題,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情。既然找到了問題的核心點“自驅力”,也就是張雪峰說的“餅”,我們不妨以此為基點探究一下。

“一定要讓他知道,你努力了以後會獲得什麼,這個’什麼’一定要實際一點,不要空,你說你考高分能考好大學,好大學又怎樣,考好大學能找好工作,好工作又怎樣,好工作掙錢多,掙錢多又怎樣,他沒有那種實際的東西,你要讓他體會到實際的東西。”

張雪峰對這張“餅”進行了進一步闡述,簡單講就是“不玩虛的,要實際的”。我對此深表認同。

我們平時在督促孩子學習時,有些話常掛在嘴邊。比如:

“好好學,將來考上名牌大學。”

“好好學,以後能找到好工作,掙很多錢。”

“你不好好學,將來就和XXX一樣……”

……

以上可以概括為兩類:一個是好好學的結果,另一個是不好好學的後果。這些話是家長們在經歷過社會弔打之後的肺腑之言。但這番苦口婆心,孩子們不會有切身的體會。

為什麼現在的孩子無欲無求了? - 天天要聞

該視頻下方評論區內容證明了這一點,其中點贊最高的一條評論是“我家孩子視錢財為無物,無欲無求”,看似調侃,但也的確反映出現今孩子的真實狀況。

點贊排名第二的評論是“怎麼能體會實際東西?”。這將引出最核心的問題,這個“餅”究竟應該是什麼?要回答這個問題,我覺得必須從自己的切身體驗來思考。

我是80後,節衣縮食是我們這代人的童年印記。

我的學生時代,平時穿衣服,都是老大穿完老二穿,過年的時候可能大人才會給買一件新衣服。平時家裡很少買花生瓜子這類的零食,快過年的時候,大人才會買大概兩三斤五香瓜子,放到籃子里,掛在牆上高處的釘子上,以防還沒到年三十就被吃完。大人不在時,我搬來高凳,趕快爬上去抓上一把。清晰地記得,因為個子矮,眼睛看不到籃子裡面,只能手伸進去抓,一把抓下去,整隻手在瓜子堆里攪拌,如果手指沒有碰到籃子底,就會有一種很大的充足感(還有很多),而如果一旦觸碰到了籃子底,落寞感油然而生(快沒了,要省着吃)。物質的匱乏感深刻在骨子裡。

為什麼現在的孩子無欲無求了? - 天天要聞

“萬元戶”是那個時代所有人仰慕的對象。

如何改變窮困的命運?

我的小學和中學同學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學習不太好或對學習不太感興趣的,這類同學較早地步入社會打拚,希望儘快改變窮困的命運;一類是學習較好的,希望通過上學來改變窮困的命運。

這個分類是以是否通過上學改變命運來劃分,雖然界限明晰,但有一個共同點:都是要改變窮困的命運。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匱乏,造成了我們這一代人共同的目標:脫貧。是否上學,僅是實現目標的方式的區別。改變窮困的命運,需要錢。

到這裡,我覺得我找到了我們這代人學生時代的那個“餅”——“錢”,這張餅與改變我們每個人窮困的命運相關,這個“勾子”的能量有多大,我們可以自己體會。

為什麼現在的孩子對錢財無欲無求了呢?

其實不難理解。我們國家在改革開放後,經過40年的快速發展,人們從缺衣少食達到豐衣足食,生活水平極大提高。孩子從一出生,想要什麼,基本都能滿足。當物質水平不再匱乏,孩子對錢財的要求自然變得不再強烈。

著名的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需求層次理論支持了這一觀點。

為什麼現在的孩子無欲無求了? - 天天要聞

馬斯洛認為人潛藏着五種不同層次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與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這些需要在不同的時期表現出來的迫切程度不同。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勵人行動的主要動力。

今天,我們的生活處於小康水平,生存階段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基本已經滿足,在此基礎之上的社會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成為當下時代中國社會處於不同層次的人分別著重追求的目標。

至此,我們就能理解,“錢財”似乎不能成為當下時代學生努力學習的“勾子”,至少相對於從八九十年代過來的我們,這個激勵的能量大大弱化。

在當下時代,站在大人肩膀上的孩子,該如何找到激活自身學習動力的“勾子”呢?

理論上來講,有兩個選擇,一個是讓孩子從大人肩膀上下來,另一個是讓孩子站在大人的肩膀上踮起腳尖向上夠。

先說第一個選擇,讓孩子從大人肩膀上下來,其本質是讓孩子退回到溫飽階段,感受生存的壓力。拋開大人是否忍心的因素,單從感受“勾子”能量的角度,此舉或確實能讓孩子切身體會到努力學習的動力。如同彈簧,彈簧向下壓得越低,彈力越大;亦如同股市,向下砸得越深,市場情緒越恐慌,反彈力度越大。

該視頻下方的評論區,也的確有網友提到了這個方案。

為什麼現在的孩子無欲無求了? - 天天要聞

“最好辦法就是返貧!把錢都捐了居家過窮日子”,該評論反映了家長的無奈,調侃一下可以,但總歸此舉過於極端,且有風險,返貧之後仍不能調動學習積極性,怎麼辦?

排除了第一個選擇,我們分析第二個:讓孩子站在大人的肩膀上踮起腳尖向上夠。

在滿足了基礎的溫飽需求後,現在孩子的需求出現多樣化的趨勢,每個孩子的興趣點或特長不同,追求的事物出現相當程度的分化,也就是每個孩子想要的“餅”不一樣,一定要找到每個孩子想要的那個“餅”。

另外,孩子處於不同的年齡階段,他的那個“餅”也會不同。比如,高中階段孩子的“餅”早已明確,就是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學。而對於小學和初中階段的孩子,考上好大學的“餅”就顯然是不合適的。儘管家長在孩子小學甚至幼兒園時期就對孩子有考好大學的期待,但畢竟是太遙遠的事情,長期的目標如不能切分為合理的短期目標,那長期目標也變得沒有意義。

那對於小學、初中階段的孩子,他們的“餅”是什麼呢?

為什麼現在的孩子無欲無求了? - 天天要聞

為什麼現在的孩子無欲無求了? - 天天要聞

該視頻的評論裡面,有網友找到了當下適合自己孩子的那個“餅”,比如達到某個目標便“獎勵600元”或“獎勵自行車”,看樣子是達到了不錯的效果。

有網友說:“後面只要有他真心想要的東西,我就給他機會讓他自己爭取,他真心想要的自然會努力,不想要的也可能只是隨口說說,這樣一來反而幫他篩選掉了想要的而不是需要的東西。”我個人覺得很有道理。

也有網友提出了反面的例子,如圖:

為什麼現在的孩子無欲無求了? - 天天要聞

針對這部分孩子,我認為需分成兩種情況分析,一是“餅”不是真正想要的東西,二是“餅”找對了,是學習習慣或方法上出了問題。

我們進一步分析,第一種情況,如果是“餅”沒有找對,我們需要幫助孩子一起找到那個對的“餅”。

為什麼現在的孩子無欲無求了? - 天天要聞

為什麼現在的孩子無欲無求了? - 天天要聞

有網友說,“他什麼都無所謂,無欲無求”,實際上,這是表象,沒有人真的什麼都無所謂,世界這麼大,大人需要做的或許是幫助孩子拓寬視野,嘗試之前沒有嘗試過的。無欲無求的背後,或許是因為沒有看見過。

另外,每個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都天然擁有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慾。處於學生時期的孩子,如果真的表現出無欲無求,我們應該關注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是否受到了壓制。換句話說,如果我們最大程度保護了孩子的好奇心,支持了孩子的求知慾,孩子不會無欲無求。

第二種情況,“餅”找對了,做不到或主動放棄。

找到“餅”是一個重要環節,然而這僅僅是一個開始。“想到”和“達到”之間,還有一個環節,那就是“做到”。

其實,相比“想到”,“做到”要更加重要。找到合適的“餅”可以端正好的學習態度,得到這個“餅”的過程,則需要靠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而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和找到合適的學習方法才是真正難的過程。

舉個例子,家長與孩子一起制定了一個超越平時成績的短期目標,比如,“期中考試考到XX成績,將得到XX獎勵”,獎勵的物品的確是孩子夢寐以求的東西,孩子充滿鬥志。但畢竟距離期中考試還有幾個月的時間。他每天面對的是各學科大量的作業,外加電子產品的誘惑,有的孩子還有藝術培訓課,在這個過程中,恐怕有些孩子的“餅”,已經失去原本誘人的味道。如何制定好的作息時間表和各種計劃表、如何平衡學習和娛樂的時間、如何找到適合每個學科的學習方法等具體的措施成為實現目標的重要的因素。這些具體的學習習慣,有時需要家長幫助孩子一起來養成。

在“卷”的背景下,達不到目標並不是你不夠優秀,而是你需要打敗比你更優秀的人。

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不屬於的“餅”的範疇,在此我不做過多探討。

探討到這裡,我不由想到了馬斯克。馬斯克是一個特殊的人物,他的“餅”是什麼呢?

為什麼現在的孩子無欲無求了? - 天天要聞

馬斯克從小有廣泛閱讀的習慣,每天讀書10個小時是家常便飯。比如,他大概在三年級或四年級的時候,就開始閱讀《大英百科全書》並爛熟於心。

馬斯克12歲的時候就對計算機感興趣,他設計了一款名為“炸彈”的遊戲,還因此賺到了500美金。

《硅谷鋼鐵俠》裡面有一段描寫了馬斯克對待學業的態度:“我只是考慮‘對於我需要掌握的科目,我應該取得什麼樣的成績’。有一些必修科目,比如南非荷蘭語,我完全不明白學它有什麼意義。這看起來很荒唐。只要考試分數及格,我就滿意了。但有些科目,比如物理和計算機,我會盡我所能取得最好的成績。取得的每一個成績都是有原因的。我寧願玩計算機遊戲、寫代碼和讀書,也不願意去獲得那些沒有意義的A等。我記得在四五年級時,曾有幾門功課不及格。然後我母親的男朋友告訴我,如果我沒有通過考試就要留級。我不知道只有這些科目合格才能升入下一個年級。此後,我在這些科目上取得了最好的成績。”

可以看出,馬斯克學習的目的性很強,他清楚自己取得的每一個成績的原因,如果某個科目的成績影響到了自己要實現的目標,那麼他就會在這個科目上下功夫並取得最好的成績。

馬斯克的“餅”,來源於自己制定的目標,而目標來源於他的好奇心,這些都是自發的。

好奇心是每個孩子最重要的財富。

用鎚子科技CEO羅永浩對馬斯克的評價來結束本文:驅使馬斯克這樣的實業家推動世界進步的,通常不是名利,而是強烈的使命感和充滿個人英雄主義色彩的夢想和野望,以及在極少數人身上可貴地伴隨終生的好奇心。

教育分類資訊推薦

視同繳費年限的計算與30年以上的可能性? - 天天要聞

視同繳費年限的計算與30年以上的可能性?

一、視同繳費年限的定義和意義視同繳費年限是指在實行養老保險制度之前,勞動者符合國家規定,可以視為已經繳納養老保險費的工作年限。這一概念主要出現在國有企業和事業單位的職工中,因為這些單位在實行養老保險制度之前,員工的工作年限被視為已經繳納了養
留學回國申請留服的疑難問題解析,以及未畢業解決辦法 - 天天要聞

留學回國申請留服的疑難問題解析,以及未畢業解決辦法

留學回國申請留服的疑難問題解析,以及未畢業解決辦法留服是每個留學生在回國後都需要處理的一份材料。可適用於工作入職、落戶、享受優惠等。但每年在這個關頭都會有一些問題冒出來:1、留學回國之後,留服應該向哪裡申請?答:“中國留學網”。
復旦校長金力畢業典禮寄語:讓創新成為生活方式,用創新寫好自己的“無字之書” - 天天要聞

復旦校長金力畢業典禮寄語:讓創新成為生活方式,用創新寫好自己的“無字之書”

圖說:復旦大學校長金力在畢業典禮上致辭 採訪對象提供6月20日,復旦大學校長金力在該校2024屆學生畢業典禮上,以“創新”為主題,激勵即將奔赴未來的復旦學子們。他說,讓創新成為生活方式,用創新寫好自己的“無字之書”。金力首先在本科生畢業典禮上說道,今天的中國,創新是新時代的主旋律。國家要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
今天4時51分,正式進入! - 天天要聞

今天4時51分,正式進入!

處處聞蟬響須知五月中今天4時51分我們迎來夏天的第四個節氣夏至夏至是太陽北行的轉折點這一天,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北半球迎來一年當中白晝最長、夜晚最短的一天生活在北回歸線上及其以南附近區域的人們正午時分在太陽下立根竿子可以看到短暫出現的“立竿無影”現象夏至是盛夏的起點萬物此時繁盛至極驕陽似火,水草豐美綠蔭濃...
縣城的公務員好還是省城的教師編好? - 天天要聞

縣城的公務員好還是省城的教師編好?

有人喜歡高山的壯麗,就有人喜歡大海的寬闊,有人喜歡冬天的銀裝素裹,也有人喜歡秋日的碩果累累。無論是縣城的公務員還是省城的教師編,無疑都是一個穩定的職業。1.單從發展前景,不考慮其他,個人覺得縣城的的公務員發展前景還是比較好一些,晉陞空間也更
有什麼辦法能讓自己自律? - 天天要聞

有什麼辦法能讓自己自律?

自律是成功學最大的騙局。包括努力就能成功通通都是騙局。為什麼說是騙局,因為自律根本就不符合人性。自律是反人性的。你如果對“人性”有了足夠的認識再來思考很多問題,就會徹底通透。所有的成功人士做事都不是靠自律,而是三種①喜歡②回報巨大③他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