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地教育局公布的“試行小學生家庭作業“熔斷機制”文件,引發廣大群眾的熱議。其實,此文件並非近期發布,只是隨着該制度的實施,引出許多問題,所以有的家長調侃,這教育局製造家庭矛盾。#
≌教育工作有其專業屬性,任意移用其他領域的術語需要慎重≌
根據文件規定,要在該地區試行小學生家庭作業“熔斷機制”。什麼是家庭作業“熔斷機制”呢?按照文件所說,所謂“家庭作業9點熔斷機制”,是指當孩子做家庭作業到晚上9點還沒完成的時候,可以無條件直接不做了,以免影響孩子的睡眠。
從文件出台的初衷看,為了確保小學生睡眠,教育局採取“強制”要求,讓家長必須在晚上9點(21點)讓孩子上床睡覺,這確實不錯。但是,我反覆琢磨,教育主管部門發的文件,找了個“熔斷制度”一詞,說明什麼?
“熔斷機制”的本義是,當股票指數波動幅度達到規定的點時,交易所為規避風險而關閉交易的措施。關閉交易,顯然是強制的剛性制度,而教育部門用如此剛性制度約束家庭教育,顯然用錯了地方。
因為家庭不是公共教育場域,教育是有溫情的行為。難道就必須要用“切斷”式的語言要求家長嗎?難道只有這樣才能顯示教育部門為小學生減負的決心嗎?
因為教育是直指心靈的活動,作為教育學專業用語,也確實需要借鑒其他學科領域的專業術語,揭示教育的規律,但是,不能生搬硬套,因為這樣會引發歧義。所以,家長的調侃也確有其原因。
在漢語詞典中,“熔斷”一詞 特指物理學中的“燒斷”現象, 即引出線過載常使保險絲熔斷。而與該詞有相似意義的近義詞有:熔化、熔銷鑠、回爐、熔融、煉化等。顯而易見,這是一個自然科學領域的形容詞。而今,把它移植到教育領域,自然就會讓人感到“不近人情”。
≌有歧義的教育制度,除了難以落實,還會製造出問題≌
一些家長看到文件以為“孩子有福了,到了晚上9點,家庭作業直接‘熔斷’,可以不做了。但是,不做作業就是減輕學生負擔嗎?
可能很多家庭都已試着落實政府教育部門的文件,具體情況尚未見統計數據,其中的落實細節也未見披露。可是,我們不妨設身處地想一想,也許孩子正在思考一道題的解法,或許正在接近答案。而9點鐘聲一響,家長馬上“熔斷”,孩子該會作何反應,成功近在眼前,你讓他戛然而止,這不是製造矛盾又是什麼?難怪有家長說此規定是沒事找事。
≌作為地方教育部門制定相關制度,應該本着實事求是的態度,讓制度能夠落到實處≌
讓家長有自主裁量權,對過重的作業負擔說“不”,這本無可厚非,但是教條式地用“熔斷”於晚上9點約束孩子,不分具體情況制定僵硬化制度,對於各式各樣的家庭來說,豈不是紙上談兵,除了“熔斷”的亮眼,還能有什麼?
其實,教育部門換位思考,該文件大可不需“熔斷”,改成關於對××××的建議,也許更妥帖些,這並不損害該部門的權威性,反而更讓多數家長感到暖心,更有可能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