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廣東科學中心15歲了

2023年09月26日07:14:06 教育 1707

近日,“天宮課堂”第四課在中國空間站開講。在廣東科學中心(下稱“科學中心”),43名小學生在實驗輔導員的引導下觀看直播,並同步進行了地面相關實驗。

十有五而志於學。在廣州大學城小谷圍島的珠水之畔,睿智的“少年”羽翼漸豐,影響日廣。

自2008年建成開館以來,這艘“全球最大”的“科普航母”揚帆起航。如今,15歲的科學中心仍不斷自我進化、迭代更新,獲評全國科普教育基地,成為廣東科技成果展示的重要窗口和廣州的城市名片。

今天,廣東科學中心15歲了 - 天天要聞

今天,廣東科學中心15歲了 - 天天要聞

接待公眾超2400萬人次

全球最大科學館建成業界樣板

夏日炎炎,今年暑假期間,各種科普研學活動成為青少年課外活動的首選。廣東科學中心日均要接待參觀遊客過萬人,人數呈現爆炸式增長。

廣東科學中心為此做了充足準備——

中心佔地面積4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4.07萬平方米,設有12個常設主題展館,近600件(套)展品及多個臨時專題展區。建築採用新穎的放射狀向心式布局設計和多層大跨、超大懸挑、重荷載的巨型鋼框架結構,運用了隔震、鋼網殼等多項技術和自然通風、太陽能等節能環保措施,曾榮獲多個“綠色建築”獎項,單日最大承載量達2.5萬人次。

在館內,打造了集巨幕影院、球幕影院、虛擬航行動感影院、四維影院、三維影院等於一體的科普電影集群。在室外,還有融自然、科技和藝術為一體的室外科學探索樂園,擁有8萬平方米生態湖、上千種嶺南特色植物展示。

巨幕科普電影秀、“火星生存大挑戰”主題研學課、“神奇的大氣壓”表演式研學實驗課、“雙足機器人”DIY研學課……為滿足公眾不斷增長的科普研學需要,廣東科學中心在做好講解、表演、課程等科普研學教育資源開發供給的基礎上,今年又開發了四種不同類型的研學課程,進一步豐富科普研學的形式和內容。

近年來,廣東促進科普與科技創新協同發展,提高全民科學素養,科普服務創新發展的作用顯著提升。科普與科創“兩翼齊飛”中,廣東科學中心成為重要的上升支撐,累計接待公眾超過2400萬人次,榮獲“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科普教育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近300項。

為了實現科普常換常新,提升吸引力和服務質量,近年來廣東科學中心開展一期共7個主題展館的更新改造,更新改造率達80%。

尤其是2018年通過吉尼斯世界紀錄認證,被授予“最大的科技館/科學中心”稱號後,廣東科學中心繼續全面加強場館更新改造。2022年啟動第二期共4個主題展館的更新改造和新建工作,以及科技影院、科普活動場地和配套服務設施的改造工作,進一步促進場館可持續發展

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優質的科普教育能為青少年培養崇尚科學、探索未知的關鍵品質。

為做好中小學生的“科技第二課堂”,切實在教育“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廣東科學中心全面打好“線上+線下”教育組合拳。在線上,廣東科學中心將科普資源網絡化,採用VR技術實現“雲上看展”,拍攝了“展項透視鏡”“科學家精神”等系列科普短視頻,還通過組織開展“創意機器人大賽”線上科技老師培訓等方式,為廣東中小學校培養一批科技老師。

在線下,廣東科學中心積極加強與中小學校的交流合作,“走出去”“請進來”雙向結合,一方面組織提供“科學伴我同行”等優質科普教育資源,配合中小學校開展校內科技課、科技節等;另一方面舉辦“科普講解大賽”“廣東科普嘉年華”“珠江科學大講堂”等品牌科普活動,組織學生參與中心科普教育資源應用試教,雙方共同組織人員開展館本課程、校本課程的開發。面向中小學生群體舉辦的廣東省創意機器人大賽,截至目前已舉辦12屆,直接參賽人數1.4萬人次,參賽學校約1500所,全面激發廣大中小學生的創新熱情。

今天,廣東科學中心15歲了 - 天天要聞今天,廣東科學中心15歲了 - 天天要聞

創新社會化協同辦館

凝聚粵港澳大灣區科普發展新動能

5月12日至14日,第五屆廣東科普嘉年華在廣東科學中心舉行,吸引超過5.9萬人次在線下感受“科普盛宴”,逾144萬人次線上“雲逛展”。

6月11日,2023年廣東省科普講解大賽在廣東科學中心舉行決賽,入圍選手中年齡最小的只有6歲,最大的67歲,除了專職的科普講解員外,還包括學生、教師、醫護人員、氣象主播等科普愛好者,形成了全民科普的良好氛圍。

除了豐富多元的科普活動外,作為省級科學中心,廣東科學中心主動鏈接社會資源,撬動多方力量做大科普蛋糕

近年來,廣東科學中心打造“科普五進”平台,整合高校、科研機構、科普基地、場館、科技企業等多方的力量,面向學校、農村、社區、企業四個場域,針對青少年、農民、工人、老年人等重點人群,開展講座、表演、科學實驗和展覽等多種形式的科普活動,旨在全力提升公眾科學素養,促進跨區域、跨領域、多行業、多元化協同合作,推進科普與文化、科技和藝術等多方面融合,激活社會資源中蘊藏的科普潛能。

“科普五進”平台上線後,吸引了廣州地區超100家科研院所、科普單位和2000多名科普工作者參與活動,累計開展活動75場,直接受眾超70萬人次,在全社會營造了學科學、用科學、愛科學的濃厚氛圍,推動形成全領域行動、全地域覆蓋、全媒體傳播、全民參與共享的良好局面。該平台獲評2022年廣州科普創新獎科普貢獻獎(組織)一等獎

撬動社會力量,創新做大科普資源庫。自2017年起,廣東科學中心在行業內首創跨界融合社會化協同建館的新模式,以“館企”模式建成全國首個新能源汽車科普館,與雲南白藥跨界合作的“雲南白藥體驗館”,成為昆明當地工業旅遊的又一亮麗名片;採用“館政”模式建成全國首個大型互動食品藥品科普體驗館,研製一批互動式、沉浸式體驗的創新展項,展館面積3500平方米,共108個展項,其建設填補了行業空白。

食葯館展項“聞香識酒”被廣東省博物館“酒歌——中國酒文化展”借展,觀眾可以近距離點擊設備聞香識酒,以現代科技、自然與歷史文化融合的視角,精美文物與趣味體驗結合的展示方式,帶領觀眾探索酒之起源與傳承,品味酒之風雅與世俗,解讀中國酒文化。

與各界共建的科普體驗館在提升公眾健康素養、環境素養方面發揮了科技館的示範帶動作用,彰顯了世界最大科技館/科學中心——廣東科學中心用科技手法展示食葯文化、低碳文化等科技文化主題的先進性。除此之外,廣東科學中心還陸續牽頭共建了低碳科普館、交通世界館等。

同時,為加強區域科普文化資源共享,提高公眾科學素養,科學中心還發起成立粵港澳大灣區科技館聯盟、廣東科技館研究會,廣州科普聯盟三大科普共享平台,整合資源,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普活動;依託平台承辦全國科普講解大賽、兩岸及港澳地區科普交流、廣東科普嘉年華、粵港澳中小學生互訪研學等活動,成效顯著。

為實現“科普+企業”“科普+商業”“科普+文化”等多元發展業態,廣東科學中心積極將科普創新成果在多行業進行場景應用,如與廣州“中華廣場”協同建成“叻科魔法學院”展,將科普項目推廣至商業場所。

今天,廣東科學中心15歲了 - 天天要聞今天,廣東科學中心15歲了 - 天天要聞

強展項研發樹行業標杆

攜手國際力量做強科普策源地

登陸火星,建設基地,種土豆為生……科幻電影中的情節,可以在廣東科學中心的外星生存探索主題國際巡展“行星先鋒”中充分體驗。

7月15日起,來自澳大利亞的“行星先鋒”在廣東科學中心展出,16組設計巧妙的互動展項帶領觀眾“離開”地球,“穿越”星際,到另一個星球上“生活”。

通過加強國際合作,廣東科學中心擔當起科普展覽“策源地”重任,為整個社會大科普事業集納創意、形成計劃、推進行動,科普研究、產品開發、生態構建、資源配置等方面滿足不同主體的不同科普需求。

自開館以來,廣東科學中心通過自主研發和國際合作研發的模式,做強優質科普內容供給。一方面加強國際優秀臨展引入,從愛爾蘭瑞士美國意大利加拿大英國等引進的“錯覺愛因斯坦”“達芬奇的科學密碼”“深海探奇”“野外生態攝影”等展覽,深受公眾喜愛。另一方面增強展項研發硬實力,廣東科學中心在自主研發“人與健康”展、“走近諾貝爾獎”展等12個科普巡展的基礎上,與英國科學博物館集團合作研發“超級細菌:為我們的生命而戰”,與美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合作成功研發“大腦”。2022年,廣東科學中心結合疫情和英國科學博物館集團、印度科學博物館協會聯合研發“希望之苗”,展示疫苗快速開發、生產、運輸和分配的幕後故事,備受遊客好評。

輻射帶動成果突顯,廣東科普的影響範圍越來越廣。

開館以來,廣東科學中心累計舉辦主題臨展50餘個,自主研發臨展全國巡迴站點80餘站,有效拓展了科技文化傳播的深度和廣度。

“我們要發揮身處粵港澳大灣區的地緣優勢,加強科技館專業能力建設,完善自主研發體系,深入開展科普學術研究和技術攻關,形成多功能、研究型、專業化的發展格局。”廣東科學中心主任盧金貴表示,廣東科學中心正着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科普研發高地,努力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科普展覽研發和自主創新的策源地,為全球科技館建設運營和科普策展模式輸出中國方案。

今天,廣東科學中心15歲了 - 天天要聞今天,廣東科學中心15歲了 - 天天要聞

【數讀】

廣東科學中心於2008年9月26日開館至今:

·累計接待觀眾2400萬人次,單日最高接待量近4萬人次,公眾滿意度達98%以上。

·舉辦超50次專題特展,先後自主研發展覽超20個,國內巡迴展出80餘站。

·舉辦300場次科學探究營地、12屆廣東省創意機器人大賽,100多期珠江科學大講堂,200多場小谷圍科學講壇。

·2011年成立廣東省科技館研究會,會員單位47個;2011年成立廣州科普聯盟,會員單位160多個;2018年成立粵港澳大灣區科技館聯盟,會員單位20個。

·2021年獲批廣東業界首個省博士工作站;率先制定兩項廣東省地方標準《科普展項展覽設計規範》,成功立項國家標準預研項目《科技館常設展覽內容設計指南》,以及2項省地方標準。

·以第一完成單位於2018年、2020年、2022年榮獲廣東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個、三等獎1個;獲發明專利授權9項,實用/外觀專利124項,發表論文近400篇,出版專著、編著和叢書30餘部。

相關閱讀:

廣東科學中心主任盧金貴:打造全民終身學習科普教育陣地

【作者】 鍾哲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教育分類資訊推薦

用AI護航心靈,南財為學生心理健康注入智慧動能 - 天天要聞

用AI護航心靈,南財為學生心理健康注入智慧動能

“自從體驗了VR心理訓練,我現在能在課堂上大膽發言了!”南京財經大學會計專業大三學生李明坦言。曾經因社交恐懼困擾的他,如今在虛擬現實場景中反覆練習溝通技巧,逐漸找回了自信。這正是該校創新構建的“AI輔助+人工守護”雙軌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帶來的改變。近年來,南京財經大學深入貫徹落實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要求...
3所“雙非”強校,都是行業領域的佼佼者,你更看重誰 - 天天要聞

3所“雙非”強校,都是行業領域的佼佼者,你更看重誰

高考志願填報過程,實質上是同分數段大學之間的比較,重點是專業、城市、學校實力與高考生個人需求等方面的權衡。高考成績處在550分--570分這個分數段,有不少很有實力的“雙非”高校,武漢科技大學、廣東工業大學、燕山大學就是其中的3所,在這3所
重慶大學一本科生髮表14篇SCI論文?在讀博士:不是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就不能叫“發表論文” - 天天要聞

重慶大學一本科生髮表14篇SCI論文?在讀博士:不是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就不能叫“發表論文”

極目新聞記者 鄧波近日,重慶大學大四學生劉某喬發表14篇SCI期刊論文的相關信息引發社會關注。重慶大學稱,學校高度重視此事,已成立專項工作組進行核實,若發現不當行為,將按照有關規定處理。引發爭議的推文截圖起因是多篇官方賬號推文發布了2023—2024學年度本專科生國家獎學金獲獎學生重慶代表名錄,重慶大學化學工程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