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教育背景
美國的教育學自從創立之日起就受到來自各方學者的質疑,教育學創立之初,其他領域的學者都提出“是否有必要在大學內創設教育學科”的質疑,並認為這樣一個不具備研究價值的領域會降低整個高等教育的學術性,且刻意與教育學保持一定的距離。
經過近兩個世紀的發展,時至今日,教育學已經成為美國 高等教育學科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眾多高水平綜合性研究大學必不可少的 研究領域和建設對象。
教育學院紛紛在各大高校建立,為教育學科的整體發展和教育人才的培養做出了重大貢獻。
成立於1920年的哈佛大學教育研究生院(Harvard 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是世界上眾多高水平教育研究生院之一。
在哈佛大學這個享譽世界 的一流研究型大學的孕育之下,其教育學科在QS大學學科排名系統中常年穩居美國第一。在US News大學院系排名中也名列前茅。
初創階段: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期
1.從教育學課程的出現到教育學獨立建制
教育學在哈佛大學獨立建制經歷了從哲學系下教育學教席的設立到師範系、亞系的組建,再到其從哲學院中獨立出來的過程。
19世紀末期,工業革命增加了社會對各類人才的需求,極大地促進了美國教育事業的發展。
同時公立學校運動蓬勃興起,大量不同文化背景的移民湧入美國,社會對中小學教師的數量和質量要求都大幅上升。
1890年,哈佛大學應新英格蘭大學和預備學校聯合會和波士頓教育局的要求,承擔起中學教師培訓的工作,決定在哲學系下開設一些教育類課程。
校長艾略特任哲學系教授羅伊斯為教育學課程講座的首席教授,任哈努斯為助理教授來設計並教授教師培訓類課程。這一教育教席的設立是教育學在哈佛大學出現的開端。
1891年,師範系亞系在哲學系下成立,哈努斯致力於教育學課程的設置並實施學分制。隨着師範系在教師培訓方面的影響力不斷增大,1898年師範系改名為教學教育系。
1906年,在努哈斯的努力下,教育系從哲學系中獨立出來,成為了擁有獨立建制的院系,並與哲學系、文學系等獲得了平等的地位,教育學成為一門擁有獨立建制的學科。
2.教師培訓課程的開發與規劃
起初師範系的成立僅僅是為了傳授學科知識和教學技藝,為中小學培訓師資。所以課程設置主要圍繞中小學各學科教學科目和教法進行。
師範系亞系成立之後,為了為日後獨立建制創造條件,哈努斯致力於教育學課程的規劃和設置, 並開始將心理學課程作為教育學的基礎性課程之一。
發展階段:20世紀初期至20世紀20年代
1.教育研究生院成立和學位點建設
哈努斯一直把成立研究生院作為鞏固教育學在大學中地位的途徑。教育系從 哲學系獨立出來之後的十幾年,便開始致力於研究生院的創辦。
在這期間,哈佛大學為公立中小學教師提供課程並頒發教師從業推薦書、參與公立學校運行和管理、為滿足進修教師的學歷晉陞要求設立了文學副學士學學位。
隨後幾年對學位人才培養計劃不斷調整,把碩士生的培養時間由原來的一年增加至兩年,要求學生的理論知識素養和實踐能力並存,把博士學位定位成“研究性學位”。
要求教育博士從事科學研究並發表高水平的學術論文,以增強學科的學術性,為解決現實教育問題提供指導。
2.課程不斷豐富,體系逐漸完善
這一時期,為了促進教育研究生院的成立,課程體系建設是這時期學科建設的重要任務。體現在課程數量總數不斷增加,課程體系更加完善,為波士頓地區廣大教師提供培訓類課程,開展的課程推廣項目課程數量達到19門。
1907年增加了數十門研討類課程,1909年,在校長洛厄爾提議下,教育系增設教育統計學,1911年增加了教育心理學,由桑代克的學生迪爾伯恩講授。
1913年又增設了收益性可觀的各種職業教育類培訓課程,課程種類的增加和課程數量的壯大為研究生院的成立創造了條件。
1920年研究生院成立之後,學院開設了六門核心課程和教育研究講座。包括教育學、心理學、統計學、教育哲學、兒童研 究和社會政策。1924年課程開設總數達到了54門。
1925年,課程設置開始關注教育與社會的關係,新增社會與道德倫理課程,發揮教育對社會的效力,教育碩士的課程從一年增加到兩年,以解決一年的專業培訓使很多學生無法勝任教育現實需求的問題。
1927年,教育研究生院改變了固定的課程模式,允許學生按照自己的興趣和職業方向選修課程,課程安排變得靈活。
3.教育實踐和教育研究逐漸發展
除了開設教師培訓課程之外,教育研究和教育實踐在這一時期也開始步入正途。為了更好地了解學校實際情況,提高教師培養質量,學院於1911年開始致力於公立學校的研究和調查活動。
綜合運用統計學和心理學的方法解決教育的現實問題,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研究生院成立之後,學院建立了教育心理學臨床部, 在迪爾伯恩教授的指導下,並與心理學實驗室合作,利用一系列的標準化測試、科學觀察和調查法從事專業的兒童成長研究。
但是校長洛厄爾也指出服務於公立學校的發展和教學實踐、提供教師專業培訓服務的學科發展定位,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教育研究的進展。
調整階段:20世紀30年代至60年代
1.人才培養模式不斷調整
這一時期學院的辦學呈現出兩種矛盾,即適應社會需要與學科發展需求之間的矛盾,教育學的學術性和實踐性之間的矛盾。隨着社會形式的變化,研究生院不斷調整自己的人才培養理念。
30年代初,隨着教師角色多元化的發展和專業化程度的提高,研究生院將“研究性教師”作為自身的辦學目標,各種公立學校研究項目成為學院關注的重點,如直觀教具研究、中學學制比較研究、高中重組研究、商業教育研究等。
之後經濟大蕭條來臨,兩年制的教育碩士生源大幅度下降,學校財政問題凸顯,課程大量被削減。
為了吸引生源,碩士培養時間減至一年,並降低了入學標準,保留了適應社會需求的教師和教育管理者培訓項目。
科南特任校長之後,教育研究生院於1935年開始與文理學院合作開展項目,旨在 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廣泛的知識、對教育的理解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1936 年為無教學經驗的學生增設教學文科碩士(M.A.T.)學位並增加了文科碩士學位相關課程。
30年代末期,科南特強調教育研究的重要性,學院開展了學習本質 研究和教育財政狀況調查研究,提高教育者的洞察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1940 年在院長斯博爾丁(Spaulding)的帶領下,學院提供四種學歷的人才培養,人才培養模式開始走向多樣化。
二戰之後,研究院進行重組,與社會關係學系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並將學院的培養目標提升為“培養美國教育事業的領導者”。
50年代初新增了“基礎教育教師培訓項目”, 平行於教學文科碩士項目。50年代之後,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主要目標,學院的課程和培養目標趨於穩定,辦學經費逐年上漲,學生不斷增加。
2.與其他學院合作辦學解決教育問題
這一時期,與其他學科合作辦學成為教育研究生院進行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主要方式。科南特任校長之後,由於其本人對公立學校改革的熱情,逐漸認識到教育研究的重要性。
為了解決複雜的社會問題,需要培養綜合能力較強的專業型教師,提高社會服務能力。
二戰時期,學院赤字嚴重,幾乎處於停滯狀態。二戰過後,教育研究生院重組辦學,教師主要是來自教育研究生院和文理研究生院的教授。
新任院長凱佩爾(Francis Keppel)根據校長科南特的學科發展理念,希望通過對社會結構的認識和改造,解決教育領域的問題,他依靠自己的才能拉近了研究生院與社會關係學系的關係,多名社會學家進入研究生院任教。
(四)成熟階段:20世紀60年代至今
1.人才培養模式走向成熟
研究生院一直根據社會的發展和需求不斷調整學位項目,形成了成熟的人才培養模式。1966年,研究生院的人才培養項目更加完善。
在培養類型上,分為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兩種;在人才培養層次上,分為碩士、博士和博士後三層;學位性質也分為專業學位和學術學位兩種,實現了人才培養多層次和多樣化的統一。
20世紀60年代之後,研究生院不斷根據社會的需要,與其他學院聯合陸續開設了多種新項目,如教育管理項目、教育社會學項目、教育教學項目、數學和科學項目等。
每個項目由幾部分不同的課程體系組合而成,以滿足不同類型人才培養的素質要求。
2010年哈佛推出了教育領導博士項目,聯合哈佛商學院和肯尼迪學院共同授課,培養具有變革意識的優秀領導者。
2014年,為了增強教育學科的學術研究水平,設立了跨學科的哲學博士(Ph.D)學位,取消了在哈佛存在90多年的教育博士學位(Ed.D),與哈佛文理研究生院聯合授予。
2.教育期刊發展成熟
《哈佛教育評論》是教育研究生院成立後創辦的重點學科期刊,最早主要用來介紹學院發展建設情況,後來成為教育學院的教授和學生髮表教育觀點和教育評論的主要陣地。
1950年之前,期刊的知名度和發行量都不高,期刊的文章由學院的教授負責撰寫,主要集中在教學、課程、教科書研究方面。
1950年起,期刊開始向一些教育學院或學者徵集優質稿件,研究的領域更加廣泛,涉及到教學研究、教育哲學、課程研究、教育公平,提高了期刊的質量和聲譽。
至70年代,《哈佛教育評論》中的論文被其他教育期刊雜誌收錄並大量引用,發行量大幅增加。學院的研究領域也隨着辦學規模的擴大而越加廣泛。
參考文獻:
[1]Eaton J S.Accreditation:Meeting the Challenges of Accountability and Student
Achievement[J].Evalu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2011(1):1-20.
[2]Henry Johnson.The Other Side of Main Street[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43:200.
[3]Paul H Hanus.Adventuring in Education[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37,144-145.
[4]Arthue G.Powell.The Uncertain Profession:Harvard and the Search for
Education Authority[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0,108-109.
[5]孫艷.美國綜合性大學教育學科的歷史考察[D].杭州:浙江大學,2017:324. [33]毛澹然.漫話《哈佛教育評論》[J].外國教育資料,1983(6):4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