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訊(記者 陳曦)“讀文學經典的第一層益處是,我們能在新的時空中賦予它新的內涵。而第二層益處是,我們可以發現其中永恆的價值。它可能觸及人類生存的根本困境,也可能傳達一種普適的理念,從而永不過時。”經過初評委、複評委、終評委評選和評委會的網絡面試複核,“與25部經典的上海相遇——2021~2022青年學子品讀文學經典大賽”日前在線揭曉獲獎名單,一等獎獲得者、北京外國語大學學生蔣依依感謝大賽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台,讓青年學子從當代視角去看經典作品,“時間並不會造成我們與文學經典之間的隔閡,相反,它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從2015年至今,青年學子品讀文學經典大賽兩年一屆,已成功舉辦四屆。大賽由上海文學發展基金會發起、主辦,上海市作家協會華語文學網承辦,《萌芽》雜誌社、上海市作家協會雲文學網協辦。大賽號召海內外用華文寫作的在校高中生、大學生,以及30周歲以內的青年學子品讀經典文學作品,並撰寫具有獨立見解的書評文章。而品讀作品多選自2010年由上海市作家協會主要策劃、編纂,由上海文學發展基金會主持編纂並正式出版的《海上文學百家文庫》。此次獲獎的25篇一二三等獎作品也將在華語文學網以專題形式呈現。

△共130多卷的《海上文學百家文庫》
親近文學經典,凝聚城市力量
本次大賽,專家們選定了25部經典作品供參賽者品讀評論。選取的標準,仍堅持一貫的原則,即經典大家、名作名篇,但又呈現出鮮明的特色。
這25部作品為:魯迅《鑄劍》、 郭沫若《屈原》、葉聖陶《城中》、茅盾《林家鋪子》、郁達夫《遲桂花》、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橋》 、豐子愷《緣緣堂隨筆》、田漢《回春之曲》、瞿秋白《序言》、夏衍《上海屋檐下》、王任叔《友誼》、沈從文《丈夫》、陽翰笙《萬家燈火》、馮雪峰《魯迅回憶錄》、丁玲《韋護》、巴金《懷念魯迅先生》、艾蕪《芭蕉谷》、沙汀《獸道》、施蟄存《石秀》、於伶《夜上海》、陸蠡《囚綠記》、殷夫《孩兒塔》、端木蕻良《鴜鷺湖的憂鬱》、穆時英《上海狐步舞》、潘柳黛《退職夫人自傳》。
“眾所周知,新文化運動下的上海,曾湧現出那麼多文學大家,留下了如此豐厚的文學經典作品,在這樣的地緣優勢下,上海文學發展基金會舉辦這樣的賽事,為上海這個國際大都市的文化名片,增添了新的內涵,生機與活力。”上海市作家協會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王偉對大賽獲獎者寄予厚望,並希望更多的青年學子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品讀經典的文學行列中來。
“年輕的弄潮兒,讓文學事業充滿迷人的魅力。”大賽終評委主任、作家孫顒觀察到,當下為青年創作者提供的平台較多,而在文學研究、文學評論方面,年輕人的發展機會相對少。“青年學子品讀文學經典作品大賽堅持了近十年,不僅知名度越來越高,海外來稿也日益增多,這說明,不管社會發展變化如何迅猛,熱愛文學事業的年輕人永遠如長江後浪推前浪。”
作家、上海文學發展基金會理事長陳丹燕坦言,今年大賽相比往年更加不易,許多人閱讀和來稿都完成於封控之時。期待通過持續不斷地推動閱讀和比賽,連接青年學子與經典文學作品之間的精神聯繫,鼓勵更多年輕人親近已成為經典的上海文學作品,凝聚城市精神力量。
與百年前的文學前輩建立情感的聯結
與以往幾屆不同的是,這屆供大家品讀評論的25部文學經典涵蓋了多種多樣的文學體裁,其中小說13篇、散文6篇、詩歌2部、劇本4部。大賽終評委、上海師範大學教授王紀人說,一般而言,外界對文學文體的關注和熟悉程度,依次是小說、散文、詩歌、劇本和文論。評委們試圖讓參賽者樹立一視同仁的觀點,通過同等關注,漸漸熟悉多種多樣的文學類別,逐步養成對各種文體的作品都能駕輕就熟進行評論的能力。
這樣的期待,在本屆賽事中已經初步達成。五個一等獎獲獎作品中,除三篇是評小說的,另兩篇是分別評夏衍的話劇劇本《上海屋檐下》和評瞿秋白的文論《魯迅雜感選集·序》的。
就讀於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文學研究所的易文傑以解讀魯迅《鑄劍》的作品獲一等獎。“我喜歡批評能迸發出想象的火花。它應該挾着風暴和閃電。”他引用思想家福柯的話表明自己的志向,“希望在批評寫作中,努力給文本與思想帶來生命。”
南京大學文學院比較文學專業研二學生程少波連續參加三屆大賽,這次以解讀夏衍的劇本《上海屋檐下》獲一等獎。在他看來,《上海屋檐下》中的知識分子代表黃家楣作為典型的“外省來的年輕人”,始終在靜態性的“行動阻滯”中無法證明上海與老家的區別。證明上海更加“先進”的最後一根稻草、讓自己的老父親去看一場電影的計劃,也因為令人陰鬱的梅雨而落了空。這樣的靜態悲劇在當今仍有現實意義:黃家楣父親變賣大片田產後也只能讓黃家楣在上海蝸居在小小的弄堂中,黃家楣父儘管不理解大城市的好,但回鄉下前仍是偷偷給黃家楣塞了一筆錢,這是否暗示了當今許多“滬漂”年輕人的一種日常?
“我是河北張家口人,出生於1999年,剛好和這次評論的對象瞿秋白,差了整整100歲。”另一位一等獎獲得者、就讀于山東大學文學院的王玥梟在參賽論文中提出,瞿秋白與魯迅最核心的共鳴點在於一種強烈的“歷史中間物”意識,他們都曾主動肩起黑暗的閘門,努力以自己的方式探尋民族的未來。“百年過後,希望我們這些有幸能夠安身於象牙塔內,以歷史、文學為伴的後生晚輩,也能成為一名合格的‘歷史中間物’。”
希望文章中不僅有方法和結論,還有靈魂的冷熱
大賽複評委主任、上海巴金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周立民說,本屆大賽從參賽學校分布面而言,比往屆更寬更廣,同時,獲獎也不是中文系學生的“專利”,外語學院、教育學院、醫學院的學生都榜上有名。
魯迅的《鑄劍》是本次大賽獲得最多關注的一部作品。五個一等獎中,有兩篇是關於《鑄劍》的解讀。“魯迅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原點作家,不論向哪個方向發展和延順,都離不開這個原點,讀懂他,才能讀懂中國和中國人。”周立民說。他同樣讚賞關注不那麼“熱點”、不像魯迅這麼“出名”的作家的參賽者。他鼓勵青年學子“做研究不僅要技術的流暢和完美,更要溫度、情懷、境界”,“希望從更多文章中不僅看到方法、結論,還有心聲和靈魂的冷熱。如此,對經典的閱讀,才能成為心靈的撞擊、靈魂的對話,進而讓經典成為流淌在我們心間的大河之水,帶我們去遠方領略想象中的風景。”
王紀人發現,除了魯迅,郁達夫、沈從文、施蟄存等人的小說,也更多地進入當前青年評論者開放的視域。“如郁達夫的《遲桂花》,曾被指斥為‘缺乏時代特徵’、作家思想上落後於時代,而參賽的一位青年評論者卻認為,《遲桂花》中的老郁和翁則生都是郁達夫作品中慣有的零餘人形象,在傳統與現代、鄉村與都市、啟蒙與革命的周旋之間,他們找不到屬於自己的位置,再現了知識分子乃至整個社會在歷史轉折點的兩難,因此《遲桂花》是‘五四思潮後的記憶琥珀’……這屆提供的《石秀》,是施蟄存式的故事新編。有一篇參賽文章認為《石秀》的書寫策略更傾向於展示隨慾望而來的恐懼、焦慮、戀物等癥狀,提示了愛欲的永恆性和破壞性,欲與義的矛盾和心理發展過程,堪稱是施蟄存創作上走得最遠的小說。”
附:“與25部經典的上海相遇——2021~2022青年學子品讀文學經典大賽”獲獎名單
(一二三等獎以總分按從高到低順序排列)
一等獎
易文傑 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文學研究所
“革命”何為:“個體”的限度與走向共同體——從《鑄劍》的“刺客”說開去
王玥梟 山東大學文學院
魯迅·革命·文人——《魯迅雜感選集》中的瞿秋白
蔣依依 北京外國語大學
《鑄劍》邊界消泯之後的混沌——重讀《鑄劍》
羅君藝 華東師範大學教師教育學院
毛筆寫盡現代之後——從《石秀》看施蟄存的“轉型”問題
程少波 南京大學文學院
論《上海屋檐下》的“半靜態性”
二等獎
潘芷茵 陝西師範大學文學院
野孩子的生活與詩——丁玲《韋護》讀札
劉涵 浙江師範大學
只此一春——讀《我所知道的康橋》
李瑜婕 華南師範大學文學院
燈檠上的火焰——讀施蟄存《石秀》
向金莉 南京師範大學
“灰色陰鬱的人生”與“自然詩意”的對照——評艾蕪的《芭蕉谷》
陳曉宇 紐約大學
帷幕後的城市——穆時英《上海狐步舞》書評
徐冠群 武漢大學
心靈起伏的痕迹——讀《囚綠記》
王文宇 蘇州大學
五四思潮後的記憶琥珀——《遲桂花》與郁達夫的時代抉擇
許楊 北京語言大學
矛盾中的戰鬥精魂——評馮雪峰《魯迅回憶錄》
三等獎
華安
到訪者:從屋檐之下到舞台之上——《上海屋檐下》隨筆
劉頌揚 四川大學
思與詩相會於生命的“在途中”——讀《緣緣堂隨筆》
張雅茹 大連理工大學
豐子愷的“疑惑”和“悲哀”——讀《緣緣堂隨筆》
陳陳相因 復旦大學
西洋鏡中的形式狐步舞——讀穆時英《上海狐步舞》
趙煒婷 中山大學
鏡像與心像——讀丁玲《韋護》札記一束
陳瀾 華東師範大學
從《鑄劍》的節奏談起
趙方也 蘇州大學文學院
從敘事學視角看《石秀》中的“自我”與“他者”
張伊丹 河南大學文學院
郭沫若歷史劇《屈原》中的“信任危機”
柳絡天 復旦大學
船艙里的丈夫——論《丈夫》中的生存隱喻
丁傑
喪鐘為誰而鳴——《孩兒塔》意象分析
黃羽彤 廈門大學
談《遲桂花》:地域與疾病
劉智楷 南京師範大學
魯迅的“自我解剖”——從巴金先生《懷念魯迅先生》說起
組織獎
廈門大學
南京大學文學院
陝西師範大學文學院
紐約大學
四川大學
華南師範大學文學院
蘇州大學文學院
河南大學文學院
大連理工大學
北京外國語大學
(主辦方供圖 編輯 周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