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教30餘年
他熱愛教研,無問西東
堅持“教育數學”
他用三駕馬車的硬實力
傾盡丹心育桃李
“不僅教會學生知識
而且教會學生如何發現知識”
他就是來自上海大學理學院數學系的
王卿文教授

王卿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基礎數學博士、上海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偉長學者、上海領軍人才、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教育數學專業委員會理事長、上海大學張量與矩陣理論國際研究中心主任、世界華人數學家聯盟成員、韓國成均館大學應用代數與優化研究中心學術委員、“科學探索獎”提名專家、多家國際數學期刊的主編、中國高被引學者、全球前2%頂尖終身影響力科學家、全球前10萬頂級科學家。
三尺講台守初心,傾盡丹心育桃李
王卿文教授從教30多年的時間裡,最關注和最喜歡的事情就是給學生上課,他認為“給學生上課是老師的天職。”每當站上講台,王卿文老師便立刻沉浸到教師這一角色中。

作為任課教師,王卿文教授“博學篤志、格物明德”的探索精神也深深感染着同學們。他所帶的一名學生是數學專業的第一名,本科階段就進入了王卿文教授的課題組,並放棄了去其他名校讀研的機會,毅然選擇跟隨王老師繼續碩博連讀。
王卿文教授師承我國著名數學家、我國自主培養的首批十八位博士之一、國家首批教學名師李尚志教授。李老師的導師是我國密碼學的奠基人曾肯成教授。王卿文教授堅守師門在教學和培養學生方面的傳統——引領學生學做古代的數學家,將課本上的知識重新發現一遍。王卿文教授的教學座右銘是:“不僅教會學生知識,還要教會學生如何發現知識。”

王卿文教授課題組的培養模式是着重提升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創新能力。據理學院何卓衡副教授回憶,當時在數學系科學研究興趣班的他非常喜歡王老師的講課風格,於是,他堅定地選擇了王卿文教授為碩士生導師,並提前半年進入課題組學習。在課題組氛圍的熏陶下,碩士期間他就在國際頂級期刊Automatica發表了論文。跟隨王老師讀完博士後,他本是申請去美國奧本大學做博後,因科研成果豐碩而直接被聘為訪問助理教授。
王卿文教授不僅注重學生科研能力的提升,還因材施教,踐行全方位指導,培養學生方方面面的能力。目前他已培養了10名博士後、29名博士(包括3名國際學生)和52名碩士,每年都推薦大批優秀學生進入國際知名高校學習。今年教師節前夕,王卿文教授收到了來自香港科技大學研究生院的感謝信,信中感謝他推薦了非常優秀的學子。對王卿文教授而言,這是外界對他教育理念和育人成果的認可。
三架馬車硬實力,教育數學創新知
談起自己的科研和教學經歷,王卿文教授認為,作為一名學者和老師,應當有“三架馬車”——高水平的科學研究、高超的教學藝術和高端的學術交流。

授人以漁,這離不開老師自身科學研究水平的提升。王卿文教授很贊同錢偉長老校長的一句話:老師必須做科學研究,不做科學研究不是好老師。他表示,老師的天職是培養學生,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創新精神。老師只有在科學前沿不斷去發現創造,才能在課堂上”潤物細無聲”地教會學生如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王卿文教授迄今已在Automatica等國際重要學術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150多篇,在大型國際學術會議上受邀作大會報告和大會特邀報告30多次,擔任大型國際學術會議的主席、學術委員等30多次,在美國、英國等國家和地區的20多所著名高校訪問和科學合作研究。

王卿文與菲爾茲獎得主美國科學院院士E.Zelmanov的合影
教學水平和科研能力是密不可分的。除了科研能力,王卿文教授還特別注重培養學生的教學能力,既做“學生”,也做“老師”。王卿文教授指導的兩位博士在畢業後也順利進入大學工作,除卻雄厚堅實的科研實力,他們在教學上的能力也讓校方讚不絕口。課題組的一些科研成果也被轉化到課程教學中,大大推進了本科生課程改革,王卿文教授主持的“線性代數”獲批國家級首批一流本科課程、主持的上海市級一流本科課程“數學探索與發現”在學習強國平台已播放160多萬次,撰寫的教學論文“基於教育數學思想的數學素養培養”也入選學習強國平台。
有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才能參與高端的學術交流,實現高質量的課程育人。高水平的國際學術交流有益於教學改革。上海大學數學系和英國拉夫堡大學開展聯合培養學生的項目就始於王卿文教授的課題組,目前上海大學與拉夫堡大學的全面合作便在此基礎上開展。此外,在王卿文教授課題組工作的基礎上,上海大學數學系還與美國、加拿大、荷蘭、新加坡、韓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多所高校簽訂了聯合培養學生備忘錄,為國際化人才培養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和文化交流機會。

王卿文訪問英國拉夫堡大學
應知花好何須顯,自有清風撲面來
王卿文教授對本科教學情有獨鍾,他說:“只要不是在國外訪問,我幾乎每個學期都給本科生上課。”他從教35年,年均為本科生上課140學時,其課程深受同學們的喜愛。作為第一完成人,王卿文教授先後獲得過3次上海市級教學成果一等獎。他表示,日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積累並非奔着獲獎的目標去做的,只是在自己熱愛的研究領域發光發熱,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作為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教育數學專業委員會理事長,王卿文教授所堅持的“教育數學”,本質上就是以教育為目的,為數學的傳承研究數學,讓數學變得簡單,即把已有的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中存在的“老師難教、學生難學”的部分進行改進,使其“好教易學”,並致力於將前沿的科學研究成果轉化到課程中來。要想改造數學定理和方法使其更適合教育,這是需要花功夫且具備深厚科研實力的。

在王卿文教授看來,課程思政不是大張旗鼓、生搬硬套,而是要實實在在地融入到課堂內容中。課上,他給同學們講授《九章算術》,這是世界上首次完整給出線性方程組解法的著作,但由於中國古代數學都是文字記載,沒有引入字母表示,中國古代輝煌的數學成就沒能在世界上廣泛傳播。而老師要做的,就是在課堂中把中國古代數學的貢獻講清楚,無形中增強學生們的民族自豪感。他說:“通過這些做法將我國的數學成果傳承好、傳播好,並應用到解決我們課程中實際遇到的問題,才是實實在在地做到課程思政的成果落地。”

很多學生都非常喜歡上王卿文教授的課。上海大學2017級學生甘雨鑫說:“王卿文老師的課我印象最深!他不僅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我們怎樣去發現知識,帶領我們用已經學過的知識去發現後面要學習的內容。他常常給我們驚奇,驚嘆過去忒難的數學原來這麼簡單!”
王卿文教授有着至真至深的家國情懷,對上海大學更有着特別深厚的感情。他說,上海大學為他的發展提供了寬闊的舞台,也希望繼續以努力出色的工作為上海大學的建設添磚加瓦。
青年寄語
“大氣謙和,海納百川”,不僅是上海的城市品格,更應該成為每位上大學子的座右銘;希望同學們倍加珍惜黃金時光,着力培養創新思維,全面提升綜合素質!
記者手記
王卿文教授在談到自己熱愛的科研和教學時,眼中閃耀着光芒,如稚子一樣快樂,這很觸動我:當一個人真心熱愛一件事情,不會有選擇的百般糾結,不會有來回撕扯的判斷和衡量,亦不會產生所謂的“精神內耗”。找到自己熱愛的事情並為之付出,把全部的精力和感知放在對未知的探索,無問西東,真是一件特別幸福美好的事!

【上海大學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