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本質是讓學生在適當的年紀能夠多學習文化知識,正因為以前的文化落後,我們的國家才會被欺負,就比如接受良好教育的本科生和博士生可以送外賣,也可以回到企事業單位回歸白領一族。
但是初中文化的學生,如果一直從事的是送外賣,出苦力的工作,那他成為白領一族的幾率就比較小。灌輸家長腦海中多年的思想,在父母眼裡他們可以吃苦,可以吃不飽,但是必須給予學生最好的生活水準,這就是為人父母。
你的學習機會和每一頓飯,是父親掄大鎚賺的!你有什麼資格揮霍?
隨着自媒體網絡的日益發達,針對學生的勵志視頻層出不窮,但有一段視頻,無數人看到無數人會落淚,尤其正值壯年的70後和80後,深有感觸。
故事講述的是因為沒有文化,只能靠勞苦體力養家供兒子上學的父親和兒子的故事。父親的工作是每天在勞務市場掄大鎚,砸牆,午飯是饅頭白水。母親在家給別人洗盤子刷碗,類似於服務生的工作,供養年幼的孩子上大學。
兒子與現實生活中擺爛的大學生一樣,白天沒有上課學習的概念,除了打遊戲就是睡覺,或者父親的一個電話是否缺錢,每次打電話必缺,而且所要金額確是父親很多天的工資,拿到工資就是KTV等高檔娛樂場所,完全把學生的身份拋諸腦後。
即使在路邊遇到接活的父親,也沒有悔悟感,即使父親都不捨得給自己要一份餃子。亦或者父親拿着孩子吃剩下的餃子湯拌饅頭解決午飯,這是多少父親對孩子的無私愛。
在因為考試掛科請家長,父親要給老師跪下的時候,有也沒有幡然醒悟。仍舊我行我素的孩子,在面對父親的責備,能夠幡然醒悟的又有幾個,父母的血汗錢你有什麼資格揮霍?
養娃不再是吃飽穿暖就好,更多的是要學生懂得生活的不易
有多少家庭的父親可能不會過多干涉學生的學習成績,學習狀況,也不會文縐縐的給學生講一堆大道理,但是深知自己半輩子都在做苦力,不想讓孩子以後也走自己的路,不管多苦,不管多難,也要讓孩子多讀書,避免被別人瞧不起。
但是擺爛的學生缺少溝通,一味地向父母索取,過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姐少爺的生活,早就把自己的家庭實際情況拋之腦後,把父母的期望忘記到九霄雲外。
在本該接受教育的年紀,揮霍自己的青春,揮霍父母的血汗錢。隨着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可能好多學生都不能體會到父母賺錢的不容易。
比如學生以為父母每天就是打打電腦就能賺錢,上班也是玩手機,玩遊戲,我爸爸媽媽不上班也有錢花,這些都是不對的,作為父母我們在教育學生好好學習的同時,也要讓他們接觸社會,知道生活的不容易,他們可能都不清楚學習的意義在哪裡。
養娃不再僅僅是吃飽穿暖,提供良好的教育環境就好,而是要讓孩子深知父母的辛苦。不同的教育方式,會培養出不同的學生,有的學生8歲就會給父母做飯,有的學生8歲可能還不會自己穿衣穿鞋。多讀書,多學習,不是為父母學的,是為我們自己。
勵志視頻只能感動一時,父母不時的激烈才是學生前進的動力
勵志視頻想要表達的是多個層面的,每個人的經歷不一樣,所以得到的感觸也大不相同,有的人會覺得是道德綁架孩子,有的人看到的是父親的不易,孩子的無知,也有的人看到的是父母教育出現的問題。
正常道理來講,如果父母平時有多關心孩子的學習狀況,讓孩子多體會父母對生活的艱辛,孩子會很早就立志發奮學習改變命運,但顯然這個孩子不是,他即使看見父親在工作,也不能體會父親的不容易,就是父母在教育學生的時候,更多的溺愛造成得。
父親有寬厚的肩膀,讓學生能有優質的學習生活,也沒有錯。大多數網友可能覺得要多給自己家的孩子看這種視頻,但殊不知勵志視頻只能感動學生一時,但父親如果不單獨教育學生,學生還依然會我行我素,永遠不會體會到父母的不容易。
筆者寄語:不管父母是從事哪一種行業,父母賺的每一分錢都是通過自身的努力得到的。但是不能只自己知道,也要讓孩子知道這件事情,言傳身教比孩子自己懂要快得多,孩子為什麼是孩子,沒經歷任何事情,所以他們不會自身去感悟,尤其是男孩。
互動話題:你看到這種視頻會有什麼樣的感觸?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