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2012年到2022年是長沙跨越式發展的十年。十年間,長沙教育實現了從“好上學”到“上好學”的歷史性跨越。
今天,帶你來到長沙幾位一線教師的身邊,感受長沙教師隊伍十年發展步伐。
不斷奔跑的教師
名校、名師,無數學生膜拜,上公開課時教室窗外都站滿了人,相信不少教師和雅禮中學語文老師王良一樣,都有觸到了事業“天花板”的時候。但是在長沙,很多老師和王良一樣,感覺自己“一直在奔跑,根本停不下來!”
王良坦言,自己的不停奔跑,得益於平台的搭建。
近年來,長沙建設市區(縣)兩級名師名校長工作室341個。工作室(站)承擔培養中青年骨幹教師、開展重點問題研究、加強團隊建設等工作任務,從而推動長沙市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的提升。

圖為長沙市第四屆第三批名師工作室成立,市教育局為7個名師工作室授牌。
促使教師奔跑,是激勵機制的不斷完善。長沙實施“教育人才十百千萬培養計劃”,培育國家級名師名校長9人、省芙蓉教學名師12人。遴選市級卓越教師1097名,表彰各級各類教師3879人次。
教師幸福工程的實施,也讓教師自願奔跑,並且跑得後顧無憂。長沙推進教師“同城同類同酬”,建設教師周轉房4345套,落實了貧困教師動態清零、教師免費體檢、影視福利等十件實事,提高了教師幸福指數。
撒遍田野的種子
“劉敏老師是我參加工作後的第一個師傅,她的課堂就是我學習的榜樣。”嶽麓區蓮花實驗中學語文老師王紫如告訴記者,是本校名師農村工作站站長兼語文首席名師劉敏的悉心指導,讓自己有了“追着光,成為光”的信心。
2015-2021年,建設市級名師農村工作站71個。為農村培養“留得住,教得好”的老師,是名師農村工作站的核心任務。通過名、特、優教師在農村教師專業成長和教育研修中的示範、引領和輻射,用一對一、一帶多的“傳、幫、帶”方式,培養一批高素質、專業化的農村骨幹教師。

圖為長沙市中學名優教師“志願支教,送教下鄉”活動現場。
所有名師農村工作站的設立皆是瞄準最直接、最關心、最現實的問題,因地制宜、按需設站,讓農村學校“吃點菜”,把工作做到點子上、作用發揮到關鍵處。
工作站的作用就像蒲公英,把種子灑滿廣闊的田野。
紮下根來的大樹
“各項收入加起來,我每年比城裡老師多了差不多兩萬元。”瀏陽小學教師唐瓊說,當年市裡公開招考鄉鎮文化站長,筆試面試雙料冠軍的她,最後一刻果斷放棄。
2016年5月,長沙市委、市政府出台《長沙市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6—2020年)實施細則》。

《實施細則》明確,長沙縣、望城區、瀏陽市、寧鄉縣的鄉鎮及以下學校在職在崗教師,按三類情況,分別按每人每月不低於900元、700元、500元的標準發放鄉村教師鄉鎮工作補貼,其校長可在發放標準上提高100元-300元;瀏陽市、寧鄉縣所屬邊遠鄉鎮的學校,其教師每人每月可在發放標準上再提高100元。
同時,長沙還統一併提高城鄉中小學校建設標準、生均公用經費標準和教職工配備標準。
“我是一名鄉村教師,我雖不富有,但我倍感溫暖。”寧鄉市黃材鎮中心幼兒園姜時清老師說,國家給了鄉村教師許多優惠政策和待遇,學校辦學條件日益完善,我們的工作環境和居住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教育資源日趨均衡,城鄉差距越來越小,評優評先、晉級進職更傾向於農村。
這一系列措施,讓農村教師隊伍呈現“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良好局面。

圖為姜時清老師在全市慶祝第38個教師節暨優秀教師表彰大會上作為教師代表發言。

總編輯丨亦小秋
校 對丨曉 白
編 輯丨小 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