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國慶節,老張一家子過得比較糟心,因為兒子由於適應不了大學裡的學習節奏,辦理了退學手續,要回來複讀了。
今年高考,老張兒子發揮得還不錯,報考了省內一所比較有名的本科院校,並選擇了生物學專業。9月開學時,他也是滿懷欣喜前去報到的,拍着胸脯表示一定會好好學習,請爸爸媽媽放心。
但上了課之後,他很快發現自己對這個專業一定興趣也沒有,部分專業課程也聽不懂,心情很是鬱悶。本來一開始他的打算是申請轉專業的,但他發現學校轉專業的門檻比較高,自認為很難轉成功,在糾結了半個月後,決定申請退學,回家復讀,明年再考。
實際上,像老張兒子這樣的情況還真不少。據數據統計,每8個大一新生中,就有1個覺得“錄非所願”,他們有的選擇了轉專業,也有的選擇了直接退學回去復讀。
之所以造成這樣的情況,是因為部分同學在填報志願時,對選擇的專業缺乏了解,或者是“承父母之志”才選擇的,等入學正式上課後,發現自己對所學專業一點興趣也沒有,或者難以駕馭。也有的是覺得所學專業的發展前景不大,所以想轉專業或者退學復讀。
不得不說,出現這種情況確實挺讓人遺憾的,是對自己、對家庭、對學校都不好的“多輸”局面。尤其是對學生自己,轉專業無疑是最佳的解決途徑,但轉專業對成績排名有要求,不一定符合要求,即使成績排名達到了要求也不一定能轉到喜歡的專業。
繼續讀這個本不喜歡的專業吧,又提不起興趣來,往往得過且過,不能學精。復讀確實是一個補救措施,但不一定一年後分數會有大幅度提升,考取理想的院校和專業。
這就是高考時“盲選”的弊端,十二年寒窗苦讀,無非就是想讀好大學、好專業,但偏偏卻有那麼多人馬失前蹄,在填報志願這個環節上摔了跟頭。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很多家長、學生乃至老師,平時都只重視學習成績,並沒有意識到專業選擇的重要性,導致大量學生走了彎路,實在可惜。
要避免這種情況,最好的做法是提前進行準備,進行生涯規劃。平時家長多跟孩子交流一些學科、專業、職業相關的問題,了解孩子真正的興趣愛好,多收集一些資料,幫助孩子逐漸明確自己的目標和方向。學校可以開設相關課程,請專業人士前來講解如何確定自己的興趣特長、如何了解不同專業,如何選擇跟自身興趣特長相匹配的專業等。這樣雙管齊下,才能最大化避免學生在填報志願時留下遺憾。
大學四年,讀一個自己完全不喜歡的專業,確實也會非常痛苦,所以一定要提前做好充分準備,生涯規劃關係到自身的幸福和前途,再怎麼重視也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