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翳唐山,靈秀鍾,我學院,聲譽隆。灌輸文化尚交通……宜誠篤,宜勤樸,基礎堅,事功崇。文軌車書郅大同。”伴隨着西南交通大學校歌悠揚的旋律,這所世界軌道交通領域的知名強校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
西南交通大學創建於1896年,起源於“山海關北洋鐵路官學堂”,素有“東方康奈爾”之美譽,為世界軌道交通建設培養了大量高層次人才。世紀之交,中國高等教育再次進行了管理體系改革調整,作為原鐵道部龍頭高校的西南交通大學在轉隸教育部後,面臨四川省在川渝分置後沒有公路高校的局面。
為打破這一局面,邱延峻及其團隊依託西南交通大學傳統的軌道交通學科優勢,同時堅定走國際化道路,歷經20餘載艱苦奮鬥,走出了一條跨行業高層次人才培養的成功之路。
邱延峻
戰略選擇——營造“由外而內”的學術共同體道路
真理之光,照亮前行。邱延峻帶領的團隊從建設之初就十分重視戰略思想的引領作用,以學科內涵建設指導高質量人才培養,多年堅持,取得了卓越的成果——
依託國家、四川省和學校各方面項目的支持,他們對交通運輸工程一級學科和道路與鐵道工程二級學科的學科內涵進行了系統梳理,分析了行業性學科的學科增長點拓展方式;
同時結合中國高等教育教改項目,研究了後發國家學科集聚群體發展的成功路徑,將國際化和在地化緊密結合,走出了一條先營造國際名聲,後確立國內地位的“由外而內”的學術共同體道路。
由外而內,外內兼修,兩方面相輔相成為道路工程人才培養奠定了理論基礎。
邱延峻及其團隊通過比較得出結論:道路工程較之於鐵道工程的特點和優勢是歐美名校的道路工程人才培養規模和質量仍然具有引領性優勢和示範性作用,包括先進的實驗設備、強勢的學術話語權、具有全球聲望的導師群體和領先的學科方向等。
師夷長技以自強,團隊通過教師出國訪學和來華學生培養兩階段“由外而內”的躍升路徑,躋身教育部教學指導委員會和全國道路工程分會理事單位,成功形成學科影響力,為保障研究生的高質量培養奠定了品牌基礎。
實踐行動——“由內而外”推進人才培養品牌建設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行勝於言。”邱延峻及其團隊的一大特點就是通過多年錘鍊,沉澱出極強的行動力。根據交通運輸工程一級學科和道路與鐵道工程二級學科的研究,他們在保證學科增長點高起點建設和研究生培育高質量發展的基礎上,選擇切實可行的戰略支點,行動迅速,因此收穫了發展先機。
“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秉持這樣的理念,團隊項目組“既高起點要求,又接地氣行動”,在面對行業性院校形成行業外學科增長點巨大挑戰的歷史時刻,以對學科高度的熱愛與真誠,從道路工程與鐵道工程的共生學科方向中,選取了相對容易切入並具有外部可獲取資源的路基工程作為戰略支點。
從川陝交界的廣北路開始,團隊實現了第一階段“由路基切入、由路面切出”這一“由內而外”的目標路徑。之後,他們又從鐵路瀝青混凝土的研究需求出發,成功申請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藉助這一項目實施積累路面瀝青混凝土經驗,為後續瀝青路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申請奠定了創新基礎,形成了第二階段“由鐵路切入、由公路切出”這一同樣“由內而外”的目標路徑。
這兩階段場景應用能力行動,極大推進了學科道路工程人才培養的品牌建設。
邱延峻(前排右三)隨西南交通大學代表團訪問巴基斯坦國立科技大學
以研領教——獨闢蹊徑提升人才培養資源能力
“事雖難,做則成;路雖遠,行則至。”西南交通大學道路工程學科發展至今也曾面臨過不少挫折和困難。
作為新的學科,其在學校轉到教育部後開始建設,不具備傳統優勢學科特別是軌道交通學科的雄厚資源能力。邱延峻及其團隊拓寬思路,發揮學科的附加價值,積极參与國家重點學科的建設,以學科貢獻獲取人才培養資源。
他們圍繞學科研究開始階段的課程教學要求,通過科學研究積累人才培養資源,包括學生高質量就業所需的行業資源、人際資源和國際資源等,大大提升了道路工程人才培養的資源能力。
依託“211”一期建設,學科團隊在土木工程專業增設道路工程方向,以培養道路工程研究生高質量生源;依託交通部西部科技項目、原鐵道部高速鐵路再創新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際合作項目等,為人才培養提供了豐沛的資源和高質量的國際化環境。
科學研究引領人才創新的模式,很好地促進了道路工程品牌建設和專業建設。邱延峻及其團隊還乘勝追擊,以道路工程團隊為核心成功申報道路橋樑與渡河專業,吸引了不少來自道路名校的博士後加盟,就此形成了道路工程完整的“本科—碩士—博士—博後”人才培養體系。
以研領教,邱延峻及其團隊獨闢蹊徑,走出了一條獨特的人才培養創新之路。
教學相長——高質量國際化師資建設助力潤物無聲
西南交通大學道路工程學科在高質量研究生培養的過程里,生動印證了“教學相長”在行業性大學非傳統學科的學科增長點建設過程中的獨特作用。
教學相長首先體現在人才培養的高質量要求對教師能力的反饋性作用,而教師能力的持續建設又體現在研究生能力的不斷提高上。
例如,西南交通大學對博士生在國際期刊上發表高質量論文的要求,促使邱延峻及其團隊加快師資國際化,將骨幹教師送到國外訪學,提高了教師的國際論文寫作能力。隨着團隊教師國際發表能力的提高,再加上不斷從歐美名校引進青年才俊,一批研究成果得以在國際高水平學術期刊發表,大大提升了學科的國際影響力和學術話語權。團隊還通過來華留學生培養,充分發揮留學生對英語使用的比較優勢,加快國際論文發表,同時也促進了道路工程學科國內師生相關能力的提升。
再如,團隊還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構建思政育人大格局,打造了一支政治素質過硬、業務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同時具有鮮明紀律意識和優良作風的思政課教師隊伍,從而實現了思政融課堂,潤物細無聲。
歷經20餘載,風雨兼程,在邱延峻的帶領下,西南交通大學道路工程研究團隊,依託學校強勢學科平台優勢,立足國際化人才培養,立德樹人,走出了一條高層次人才培養的創新之路。未來任重道遠,唯“灌輸文化尚交通”“文軌車書郅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