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金丹丹 通訊員 盧朕 項喆
開學近了,更近了!這些天,杭城不少中小學的班主任不是在家訪,就是在家訪路上——


有的班主任甚至“強迫症”發作,跨越大半個杭州城,就為在軍訓前和所有新生打個照面——

老師們這麼拼,有沒有啥新發現?我們跟幾位老師一起去家訪,結果確實收穫滿滿!
二孩家庭佔三分之一
家長對二寶要求更高
杭州中學新初一班主任車亮老師在家訪中發現,目前二孩家庭比較普遍,班裡有兄弟姐妹的佔了三分之一左右。
“去家訪的時候,我發現有些大寶在分擔家務,還有哥哥、姐姐帶弟弟看書、搭積木,很有愛。”

二孩家庭也帶來了一些新動向,車老師發現,家長們對二寶的要求更高。“有些笑稱在大寶的教育上走了一些彎路,養小寶時就精準‘避雷’,而且特別重視。”
和幾年前相比,車老師發現,家長對孩子的關注也更全面了。
“以往可能家長更專註孩子的學業成績,而現在的家長,也非常看重孩子興趣愛好的培養、體育運動的安排等。在身高、視力、形體等方面也非常重視,而且更注重勞逸結合。在暑假計劃中,不光有學習的計劃,還有運動、玩耍的計劃。”
車老師已經走訪了近40戶家庭,他還有一個發現,家長們對升學政策、中考難度、名額分配生等情況都有一定的了解和關注,對孩子的未來規劃也比較明晰。
家訪中,新初一的孩子對哪些問題有困惑?
“興趣班的話題,不管是孩子還是家長都有糾結。”小學空餘時間多,有不少孩子有多個興趣愛好,而且都玩出了名堂,擔心初中學業忙了,沒法兼顧。
車老師給的建議是,自己的興趣愛好,還是要想辦法堅持,可能不能完全兼顧所有的愛好,那麼可以選一項自己特別喜歡的,並持久地堅持下去。

車老師還會看一看孩子們的房間,了解每位同學的興趣愛好。有些孩子酷愛閱讀,看的書已經比較深了;有些孩子喜歡樂高,拼搭很精緻;有些女孩子整理了小擺件,有滿滿的少女心。
車老師教數學,還會特別注意孩子們房間的整理、布置。“房間能不能‘理順’,其實也能看出孩子的整理、歸納的能力,這是和學習習慣密切相關的。”他會邊觀察邊在本子上記錄,“家訪時,我會觀察,但不會馬上給建議。記錄每個孩子的特點,比如有孩子在整理上很有邏輯,有條理,也有孩子比較敏感、害羞,特別需要鼓勵。了解了孩子們的特點,在接下來學校的學習生活中,給予針對性的關注和持續性的幫助,可能效果更好。”
平時愛看哪些up主的視頻?
心情emo的時候
做什麼事能開心起來?
老師的問題很特別
杭州市天杭實驗學校的繆文玲老師今年帶新初一。
今年暑假的每次家訪,繆老師都會隨身攜帶“卡片助理”——兩張卡片上寫着面向學生和家長的N個快速問答,迅速地走近、了解新同學和家長。
“和同學聊的時候,我會先問一些和愛好相關的問題。”

平時愛看哪些up主的視頻?心情emo的時候,做什麼事能開心起來呢?……
在繆老師看來,這是拉近距離的很好的方式,孩子們要先“親其師”,才“信其道”。
話匣子打開了,就可以自然過渡到孩子們容易築起“心理防禦”的學習、學科內容。
每每想起就想“躺平”的學科是?最能激發你鬥志的學科是?你最拿得出手的科目是?最想老師來助力的內容是?
繆老師說,和同學們的第一次見面,有一個“雷”絕不踩。如果剛開始就問學習、聊成績,很容易指向“話題終結”,她更喜歡用循序漸進的方式,從興趣愛好、學習、生活習慣等方面全面地了解孩子。
看出來繆老師的另一個“隱藏”小方法了嗎?“up主”“emo”“躺平”等等語言,都是這個年齡段孩子比較喜歡、熟悉的話語方式。同一個內容,貼近十來歲少年的話語方式,經常會起到微妙的作用。

作為一位95後老師,繆老師在教學、班級管理上經常有一些很不走尋常路的創新做法。她是b站的資深會員,但每天在b站做什麼呢?學習!b站有許多專業性的學習資源,有不少up主極具創意的表現方式也經常會給她靈感。她曾把b站的視頻和語文名著課堂結合在一起,超受同學們歡迎。
“我也希望可以傳達給孩子們這樣的信息。在b站上可以刷視頻娛樂,也可以刷視頻學習。”
學生愁作文
老師直接現場指導
和家長溝通也是家訪的一大重要環節。
家有青春期娃,不少家長都會遇到溝通的困惑。
繆老師的一個“大招”是,邀請家長用一個詞誇誇自家娃,而且是當著孩子的面誇。
“很多家長可能在平時很少誇孩子,更多的是指出孩子不足的地方。希望在新初一的新開始,讓孩子切實感受到來自爸媽的肯定,對自己更有信心。”
了解家長的分工,誰負責後勤保障?誰“衝鋒”主管學習?請爸媽們聊聊和自己孩子有關的數據,比如電子產品使用、作業時長、體育鍛煉等。說說希望孩子在新初一改進的一個地方。

當然,孩子和家長們也可以問老師問題。
“對班主任個人或者班級、學校感興趣的所有問題都可以問。”繆老師說,邀請孩子問問題,一方面看看有沒有問問題的習慣,並給一些容易膽怯的孩子多一些鼓勵,另一方面,想切實解決孩子們當下的問題,也傳遞給他們,以後有任何困惑、困難,都可以隨時找老師,老師都會儘力幫到他們。
繆老師就在家訪時,應學生的要求直接開了個“小灶”輔導作文。
“繆老師,我和弟弟暑假最發愁的就是讀後感。”繆老師去家訪新初一的弟弟時,在同一學校讀新初一的哥哥也參與了家訪,兩個笑稱自己“理科腦”的男生不約而同都發愁作文。
“他們看的是一本關於杭州歷史文化的書。其實兄弟倆的口頭表達能力很強,也很有想法,但在語言的表達和文章的謀篇布局上有欠缺。”繆老師馬上來了一個現場指導。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