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的天職便是“救死扶傷”,而當醫生穿上白大褂,也會給予他人滿滿的“安全感”,再加上受特殊因素的影響,也讓學生對於醫護行業更加感興趣,並想要報考醫學類專業。
高考本就是“三分考,七分報”,學生選擇的大學專業也與未來發展息息相關,而醫學類專業每年都屬於“熱門”專業,也吸引着大批學生報考,但隨着高學歷人才的持續增加,醫學生就業的門檻也是一提再提。
以往大學生畢業後便能夠很“吃香”,甚至還能夠獲得“包分配”工作,但學歷的越發重要,也讓大學生就業變得“難上加難”,尤其是對醫學生來講,若想要順利就業,學歷也是頗高的“門檻”。
二本醫學生的出路在何方?現實叫人感到啞言,過來人一語道出真相!
很多人都對那句“勸人學醫,天打雷劈”深信不疑,認為醫學專業難度大且壓力大,就業更是很難,但事實真的如此嗎?其實是有點誇張的成分在的,當醫學生能力過硬,自然就業也會很輕鬆。
但若是醫學生畢業於普通二本院校,那前途也會打上一個問號了,他們既沒有着所謂的“名校光環”,也沒有接受着優質的師資資源,對於醫學知識不過是“一知半解”,而二本醫學生畢業後的出路到底在何方呢?現實與你想的截然相反,原因也直叫人啞言!
過來人道出真相,表示:二本醫學生多數能在鄉鎮衛生所、小診所等實習,或是在鄉鎮基層醫護崗位實習,但真正能留下來的卻是“寥寥無幾”,實習期滿後多數都面臨著轉行。
並非是二本醫學生的能力不足,而是優秀的醫學生比比皆是,若想要在眾人中脫穎而出,擺在學生面前的只有“考研讀博”這條出路,現實叫人感到啞言,原因也很扎心。
而且二本醫學生想要考研考上“名校”,其中也需要付出相當多的努力與辛苦,還可能會面臨著學校的“學歷歧視”等,但這也是很現實的問題,雖說會走上一段“彎路”,但只要學生保持好初心,那也能夠逐漸實現自己的理想。
其實在筆者看來,二本醫學生畢業後就業範圍較窄,就業機會和資源也並不豐富,可選擇性較小,但當考研後也會“豁然開朗”,也可謂是“知識改變命運”了,而醫學生也要做好努力學習的準備。
二本醫學生雖就業受限,但“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學生怎樣才能順利就業?
多數醫學專業的學年制為5年,比如臨床醫學、口腔醫學、麻醉學等,但是5年並非是“終點站”,學生還要面臨著碩博連讀,或是海外留學、規培等經歷,等到醫學生畢業後也要“奔三”了,但醫學生年齡越大越吃香,也意味着知識含量更加豐富。
醫學生也需努力提升自身“含金量”,爭取獲得“保研生”資格,即使是二本醫學生也要努力考研上岸,爭取讓履歷變得更加有“厚度”,而不是盲目的跟風就業。
筆者認為,二本醫學生的出路掌握在自己手中,能否把握住就業機遇,也全看學生的態度,當學生自身能力出色,自然也會牢牢地把握好就業機會,而不是任由機會白白錯過,而成為醫生也並非“一日之計”,畢竟誰也不能一口吃成“大胖子”!
醫學道路任重而道遠,學歷越高積累知識也越豐富,二本醫學生怎樣實現“逆風翻盤”?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當學生對醫學保持着興趣與熱愛,自然也能積累更豐富的知識含量,即使是專科生也能夠實現“逆襲”,比如《初入職場的我們》中的“向琴琴”,珍惜每次的實習機會,並對醫學專業有着較高的渴望與追求,自然成功也會變成一件“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二本醫學生也應合理規劃未來發展道路,學習的過程雖然很苦很累,但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努力與收穫也成正比,但若是學生想要畢業直接就業,那自然也會受到學歷的限制,所以醫學生也要忍受學習的“孤獨”,從中收穫更好的自己。
但若是醫學生高舉着“學習”的旗號,不是在考研便是考編的路上,甚至連就業的責任都想要逃避,那也不過是“假努力”罷了,就業前景也是個未知數,而學生能夠依靠的只有自身的努力奮鬥,畢竟“靠山山會倒,靠人人會跑”!
筆者寄語:想要成為醫生並沒有想象中的輕鬆,除了較高的學歷之外,專業能力也是衡量的重要依據,若學生想要進入三甲公立醫院,那自身的能力越強,也會具備更高的“閃光點”,所以學生也要腳踏實地的做好就業的準備,不要妄想着“一步登天”!
話題:你認為二本醫學生的出路在哪裡?
記得點一點關注,我們下期再見啦~
(圖片均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