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子怡出演的首部電視劇《上陽賦》剛開播,就因她與年齡不符的扮相招致觀眾批評。
第一集開頭,章子怡作為領銜主演華麗登場,這是主人公王儇的及笄禮,即古代女子15歲所行的成人禮,出演這一角色的章子怡當時已38歲。如果說殿堂上的威儀與清冷,讓觀眾無法與豆蔻年華的少女相聯繫,那麼章子怡隨後為演繹少女的嬌俏和靈動而特意設計的表演,更讓觀眾感到有些違和。

華東師範大學傳播學院教授沈嘉熠最近也追了幾集《上陽賦》,她覺得章子怡現在的年齡和氣質畢竟和《我的父親母親》時代有所不同。“她的臉上有一種疲憊感,這不是角色賦予的,而是演員自身的那種疲憊感,這是難以掩飾的。”在沈嘉熠看來,前幾集章子怡太想演得嬌俏,反而失去了少女的分寸感,“至少前半部分的表演,鬆弛度有些不夠,演少女的這一段可能是太用勁兒了,反而被角色的年齡感束縛住了”。
當“章子怡少女感”出現在熱搜時,章子怡也按捺不住批評片方和平台拿“少女感”營銷:“少女感沒有什麼不好,但請彆強按在我身上!我演王儇的時候38歲,下個月42,這兩個數字哪個跟‘少女’有關?我是很清醒的!接到劇本的那一刻,我就知道要跟阿嫵一起成長和變化,觀眾是需要一個清凈的環境去了解和認識‘她’的。我是本本分分地塑造角色,其他對我的消費大可不必!”
巧合的是,在章子怡擔任導師的《我就是演員》中,另一位嘉賓郝蕾曾如此批評金莎的表演:“歌手可以有少女感,歌手是自己,但演員不是,永遠有一個角色擺在演員面前,到了什麼年紀就要演什麼年紀的戲,如果四十幾歲了,還保持少女感,演一個少女,那旁邊的少女演什麼。”

在眾多架空古裝劇集中,章子怡領銜主演毋庸置疑是一大賣點,在劇集開播之時通過她的個人影響力打開局面,提高收視或許是劇組如此選擇的考量,事實上從開播首日的討論熱度來看也達到了這一目的。從具體操作來看,《上陽賦》邀請了許多大牌演員,在演員薪酬上是一筆較大開支,再邀約一位與章子怡相匹配的年輕演員,又是一筆不菲的人員開支,除了資金之外,更難的是讓一個有相當流量的小花承擔前幾集的戲份,從目前娛樂圈明星之間微妙關係來看,頂流的小花也未必願意參演。
《上陽賦》共有68集,章子怡將演繹王儇一生的故事,也就是從少女一直演到中年。在沈嘉熠看來,作為大女主戲,女性身份角色的轉換和成長,實際上還是有可挖掘的故事,章子怡在後半部分的出演還是令人期待的。
《上陽賦》第一出品方是飛寶傳媒。天眼查信息顯示,這是一家2013年成立於上海倉城影視文化園的經紀公司,完美影視、阿里影業均是該公司的投資方,章子怡是該企業的大股東,持股比例為9.35%。在《上陽賦》一支一分鐘的預告片中,所有的鏡頭中只有章子怡一人,也僅打出章子怡一人的名字。由此可見,在《上陽賦》中,章子怡佔據絕對主導權。

《上陽賦》實際上命運頗為跌宕。這部改編自網文大IP《帝王業》的古裝巨制於2018年殺青,在計劃播出時受到“限古令”政策影響,2019年由《帝凰業》更名為《江山故人》,一年多之後再度更名《上陽賦》播出。換句話說,這是一部積壓已久的古裝劇集,在當時的市場環境下,大女主戲還是潮流,三年之後再看曾經流行的諸如“先婚後愛”、“人人愛女主“的瑪麗蘇劇情,觀眾難免感到審美疲勞。
不過,章子怡的領銜的確為《上陽賦》帶來了行業中頂級的創作團隊。總導演侯詠與張藝謀多次合作,是《我的父親母親》《英雄》的攝影師,與章子怡合作過電影《茉莉花開》。該劇攝影指導之一是《一代宗師》的攝影師菲利普·勒素。美術總監韓忠也是與章子怡有過合作的業內資深美術設計。再看陣容,除了章子怡之外,雲集了周一圍、于和偉、惠英紅、趙雅芝、賈一平等實力派演員。從目前播出的12集來看,服裝、道具、置景等硬件層面相當考究,演員的演技也在水準線上。
從全球範圍來看,電影人才向劇集流動已是成為大勢所趨。從《紙牌屋》到《權力的遊戲》,電影級別的陣容、創作團隊、投資體量帶來的高口碑、高收視被載入史冊,也吸引了諸如馬修·麥康納、艾瑪·斯通、妮可·基德曼等奧斯卡影帝影后。“隨着媒介生態的變化,社會文化整體下沉。未來去電影院就和過去去劇場一樣,當主流觀眾更多地鎖定在小屏幕和移動端的時候,電視劇或者網劇的地位開始變化,可以說主流觀眾的移位帶來了資金的移位,進而又帶來了人才的移位。”沈嘉熠表示。
從《上陽賦》立項的時間來看,國內範圍,電影人轉戰小屏幕在過去幾年成為潮流,比如周迅回歸電視劇的《紅高粱》《如懿傳》、倪妮陳坤出演《天盛長歌》、張震的《宸汐緣》、湯唯的《大明風華》,周冬雨的《麻雀》等等。電影演員轉戰劇集並非“屈尊”或者“下凡”,而是恰逢其時的選擇。但是,當電影演員轉戰小屏幕時,卻在很多時候被批評“水土不服”,觀眾對電影演員的表現期待較高,與預期不符便會感到失望。另一方面,觀眾質疑的是,電影演員向來處在表演鄙視鏈的頂端,為什麼拍起劇集反而演技失靈了呢?
從表演層面來看,電影和電視劇在藝術和創作上方式的不同,決定着演員表演方式不同。沈嘉熠向第一財經表示,電影表演毋庸置疑需要更細膩的處理。“電影是大銀幕大特寫,演員通過細膩的眼神變化傳遞情緒;電視劇篇幅很長,敘事旁枝很多,演員在台詞和情緒表達上和電影的表演方法不一樣。”她認為,另一方面,觀眾的體驗也受制於觀看模式的不同,在電影院的黑匣子中,觀眾全身心接受大銀幕提供的信息,感受演員在細微情緒上的處理和表達,但看網劇或者電視劇,不少人一邊追劇一邊做別的事情,甚至是倍速觀看,更關注故事的變化而非演員的表演,因此無法體會演員的細膩處理,和人物角色共情,進而對演員演技感到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