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曉帆
近日,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適老化APP消費監督評測項目研究報告》引發了熱議。報告顯示,已有不少老年消費者受於APP適老化改造工作,但一些“陳年舊疾”依然是困擾老年人的主要問題。
應該說,自適老化改造以來,手機App的變化不小,但也不必諱言,很多App的改造還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字體小、廣告多、彈窗不易關閉等這些問題,對於年輕人而言尚是一種困擾,對老年人來說更甚之。雖然市場上推出了不少字號大、界面簡潔的老人機和適老化APP,但使用體驗卻並不佳。
筆者的姥爺也曾抱怨過“手機太卡了”,起初筆者以為只是簡單的內存滿了,點亮姥爺的手機屏幕時才真的“長見識”了:堆滿了廣告的頁面底部,有一個“滑動解鎖”的標誌,嘗試解鎖後卻發現頁面顯示“開始下載”。而姥爺在手足無措的點按中,更容易陷入誤下載更多軟件、出現更多彈窗、更容易誤下載的惡性循環之中。
諸如“假解鎖”這樣的問題只是冰山一角:由於APP開發商對於商品的名稱並未統一,有叫“大字版”“簡易版”的,還有的叫“老年模式”“長者模式”,讓不少老人在第一步安裝下載就無從下手;有的適老化APP僅在一級界面設置了大號字體,進入二級界面時又恢復了正常的字號……這些種種,都制約着老年人跨過這道“數字鴻溝”。
當下,互聯網已不再只是年輕人的潮流,老年人網民的規模正在逐步增大,截至2021年12月,60歲及以上老年網民規模達1.19億人,佔網民整體比例達11.5%。可見,老年人群體對於手機和網絡的使用需求不應該被忽視。
字體小、廣告多、彈窗不易關閉等問題,不僅讓老人無法享受現代科技的便利,還需要考慮如何避免讓老人落入網絡詐騙的陷阱,甚至是,一旦有突髮狀況發生,手機基本的通訊功能是否會受到不斷彈出的彈窗影響。
適老化的改造,絕不是一味的字號放大功能簡化,或許,從科技方面提升品質之餘,也不應該忽視對老年人進行內容甄別和操作使用上的培訓。北京大興棗園社區的智能手機課堂,從基礎操作到掃碼買票,類似如此的“適老化”教育內容得到了不少老年人的認可和青睞。
加快推進網絡適老化的改造一直在路上。不過,如果考慮到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程度以及加速深化的速度,目前適老化改造的鋪展力度和廣度尚不足夠。就像《通知》明確提出的“推動智能技術便於老年人消費、出行、就醫等目標任務”,而只有當適老化成果為老年消費者所知、所用時,這些目標任務才算達成。
更有尊嚴地度過晚年,這是每個人真誠的心愿。我們樂於見到老年人網民規模在逐步增大,更希望看到他們在面對智能時代的新生事物時,更加從容不再窘迫,真正融入這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