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個月來,國內互聯網流行起了一種名叫“電子木魚”的軟件。
它們功能單一,打開後會在屏幕顯示一個大大的木魚圖形,然後用戶每點擊一下,屏幕又會浮現“功德+1”的字樣,要是點擊的手速足夠塊,那還能看到那字樣在不斷刷屏。
自從“電子木魚”軟件爆火之後,相關的“二創產品”也就蜂擁而至,有不少網友打造了木魚外設,功能相似,只是將原本的點擊變成敲擊。
還有網友將它做進了射擊遊戲,與其扳動扳機,還不如敲響木魚,讓反恐對抗,變成了一場無硝煙的說理。
還有網友直接開掛作弊,讓電子木魚的功德加持,直接變成“一敲99999+”的鬼畜遊戲。
眾所周知,木魚本身是宗教里的嚴肅物品,能輔助佛法高僧們在念誦經文時的節奏把控,以及保持心境的平靜。而這一次木魚又是被電子化,又是被作弊成笑梗和鬼畜,那就自然會讓不少人感到憤怒,覺得是對宗教的褻瀆。
但是,身處21世紀的當下,沒有任何事物能夠逃脫被“賽博化”的影響,也就是說,如今看到的排擠和不滿,也只是演變中的過渡。
那未來的“宗教賽博化”究竟會演變成怎樣呢?最近口碑特贊的一部國產動畫短片,就給我們提前將未來帶到面前了。
在一個雨天里,一輛披掛着霓虹燈的小車疾馳而去,不待片刻, 它在山野的某一處房子面前停頓了下來。
車門打開,裡頭居然走出了一位道長,而他蒞臨此處是為了召見客戶,後者是一名中年婦女,她緩緩將道長帶進家裡,此刻我們也看到了在科技異常發達的近未來里,宗教信仰依舊是居民離不開的事情---耶穌的雕像和道教的對聯被掛在同一扇窗戶。
那這種“大雜燴”又究竟指代什麼呢?我認為合理的解釋是:那時候的居民對社會以及對未來有了更深的恐懼,而為了抵禦,焦慮的他們也就將宗教“一鍋端”,想着多點開花,能夠將某些“支柱”給緊緊握住。包括邀請道長這一行為,也是為了對抗某些恐懼事物。
那他們恐懼的根源又是什麼呢?答案自然是賽博科技。
隨後中年婦女將道長帶到了2樓房間,在此處也看到了正躺在床上動彈不得的小男孩,婦女邀請道長就是為了將男孩變回往昔的活潑亂跳的模樣。
道長簡單觀察後,就立即斷定男孩“被奪舍”了,而一切的元兇也在於一顆膠囊狀的科技物。
時間回到數日之前,這位名叫小凱的男孩網購了一箱東西,整整一大盒,裡頭最寶貴的卻只是一顆小小的膠囊裝置。
在拿到手上後,小凱也立馬套到脖子後方,而隨着觸手伸入小凱身體,以及小凱的指紋識別之後,該名為“夢蝶意識直播”的系統也被正式打開了。
隨後感覺悶熱的小凱也將一整瓶冷凍飲料灌進了喉嚨,然而就在這時他眼前的全息畫面卻出現了“3000塊打賞”的提示,但緊接着又收到了一句對話“別喝了,有點冰”,並要求小凱“出去走走”。
原來該“夢蝶”裝置,就是一種將佩戴者的五官體驗同步“直播”給幕後體驗者的裝置,而體驗者往往都是極其富有的階層人士,但他們又往往因為身體上的意外殘疾失去行動能力,成為只有意識保留的植物生命。
但如今擁有“夢蝶”,有錢人也就可以“購買體驗”,讓對應資助者佩戴上並去執行各種活動,並同步享受對應的爽感。
再之後我們看到小凱漫步在花叢中,而對應的體驗者也為自己能在死之前聞到花香味而深感慰藉,並予以了小凱一番感激。
但俗話有說“人的慾望是無窮盡的”,當體驗者享受到第一次的爽感後,那他自然會有更強烈的渴望,他反手給小凱打了1.3萬,讓小凱好好去外面爽一番。
然後我們就看到了小凱在各種醉生夢死的場合中遊盪。有歌舞、有美食、有跑酷、有吊索、還有美女的相擁...這一切對於曾經的小凱來說都是可望不可即的生活,但如今卻能夠“白嫖”,並且隨着自己的享受,自己的口袋也能夠越發膨脹,這簡直就是一項仿若天堂的享受。
但,我們的老祖宗也反覆告誡我們: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對於小凱來說,過去數日的享受其實也只是一場“陷阱鋪墊”,目的也只是為了讓小凱接受所謂的“終極體驗”。
這一天,本想打算開啟另一輪體驗冒險的小凱突然間收到一條信息:“想不想開啟終極體驗?”
面對這一詢問,小凱一開始是有點疑惑的,但隨着對方回復:“反正能夠賺很多錢”後,鑒於一路來的合作愉快,小凱也就爽快答應了。
但是,就在小凱用指紋去激活“終極體驗”之後,小凱也瞬間倒地了。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其實答案早已在道長說過的“奪舍”二字中得到解答:此刻小凱的身體已經被體驗者(富人)佔據,而所謂的終極體驗也就是讓富人去佔據他人的意識。
時間回到現在,接受委託的道長也就開啟了“作法”,想要將小凱給拯救回來,然後我們也看到了一系列極具“賽博力”的施法過程。
道長先是拔出了他的木劍,然後反手插進了某個電腦裝置,而此時屏幕上也顯示出“網絡通訊中斷”的字詞,這操作就像極了黑客通過U盤來阻斷通訊。
再接着道長拿出了電子香爐,電子捲軸,以及電子葫蘆,並在一番“莊周之夢本是各取所需,夢醒時各歸其處。但有的莊周卻非要當蝴蝶,既然如此,那我今天就讓你灰飛煙滅”後,道長也就啟動了“守社”程序。
只見一系列神經元連接被斷開,而很快的,小凱脖子後方的膠囊裝置也脫落了下來。
眼見於此,道長以為已經大功告成,他本想着將膠囊裝置裝進瓶子,但就在那一刻睡夢中的小凱突然驚醒,旁邊的屏幕也顯示出“奪舍”程序在不斷推進。
道長意識到了問題,但這一切都太晚了,他直接就被小凱砸暈,同時房子也被燒掉了。
那如今的小凱還是原本的小凱嗎?道長又是否只能命喪此地?
在劇情最後,鏡頭來到警局,這時候的小凱也被警官詢問着“究竟是何人”的事情。小凱自然不予以認定,也強調自己不懂得何為“終極體驗”。然而就在這一刻,眼前的警官卻露出了真容,他居然就是那位本應該死去的道長。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帶着一系列懸疑,該短片也走向了完結。
從如上解讀可知道,該動畫的技術力即便放眼整個國漫界都是頂尖的存在,而它故事之陰暗和深刻,尤其是對賽博未來的圖景的刻畫,也幾乎可以媲美口碑大炸的《愛死機》系列。
同時值得一提的是,該作將“道教文化”和“賽博文化”進行融化呈現,絕不是所謂的故弄玄虛,這個組合其實還道出了某些更深刻的東西。
究竟什麼是宗教?什麼是迷信?科技的強大就真能將迷信文化給徹底湮滅嗎?
《終極體驗》給出的答案是否定的,在科技發達的未來,宗教不僅不會息微,相反還會因為科技越發強大至遠超個體的理解水平,從而被恐懼的居民追捧出了另一輪熱潮。
基於這個現象,那所謂的“賽博道教”也就成為了一種發展的必然,也算是宗教和科技的完美結合體了---由科技提供解決問題的手段,而過去早已經嵌套進文化基因的道教文化則成為一種“儀式”。
一邊是可靠的工具,另一邊則能給心靈予以慰藉,“賽博宗教”又怎麼可能是糟粕和無意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