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對生肖文化“情有獨鍾”,十二生肖俑:獸面人身,顏值爆棚

十二生肖

“生肖文化”源於古代樸素的唯物主義,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過程中被創造出來,在遠古時代,古人以天乾和地支來作為載體,“肖”是肖似,所以“生肖”又稱“屬相”,“相”是指面相,“屬相”也就是說面相何屬,所肖或者所屬是指十二種動物。

十二生肖在古代被運用到不同的領域,特別是在唐朝時期,社會相對比較穩定,人們開始發展各種各樣的文化,生肖文化在唐朝時期關係著婚姻、農業、手工藝品……

男女屬相婚姻配對

1、八字占卜決婚

用生辰八字來推算命運,是古代星占術的一種,這早在唐朝就已經被發明出來了,在唐代人的眼中,十二天乾和十二地支同生活在地面的動物的特徵是相匹配的,伴隨着生肖崇拜的出現,人們把生肖文化加入了新的內容,運用陰陽把人的屬性和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結合,就是帶的算命先生就運用一套非常繁瑣的推理,來推斷人未來的吉凶禍福。

唐朝婚姻

唐朝沿襲了北朝的婚姻形式,因此,在婚姻的推斷上,兩個人如果要想成婚,必須把男女雙方的生辰八字拿過來,找人推算兩人的婚後命運,這種做法叫做“合八字”,又叫做“合婚”。儘管和八字占卜結婚已經沒有什麼科學依據了。

但是在民間還流傳着一些,更沒有完全依據的生肖相衝的舊話,比如說“蛇虎如刀挫,兔龍淚交流。”“白馬犯青牛,羊鼠一旦休。”

這些屬相都是相衝的,不能白頭到老,在唐代,依靠這種“合八字”的方法,決定着男女婚姻的命運,也因為這種方法破壞了許多美好的婚姻。

2、問名納吉是婚姻必須要進行的步驟

唐朝的男女雙方要想正式結為婚姻關係,特定的程序就必不可少,也就是所謂的六禮,依次為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其中問名和納吉都是要推算兩個人的命格,問名就是男方讓媒人到女方家問女方的姓名和生辰八字,然後推算兩個人的命理合不合。

唐朝女性

納吉就是問好生辰八字,進行測算後,將吉兆告知女方,讓對方安心,然後約定訂婚送禮的時間,在《禮記》中有記載:“納徵者,納聘財也。征,成也。先納聘財而後婚成。”

曾經在敦煌出土一份唐朝的“離婚協議”,這也就說明了唐朝關於婚姻的規定,其實最終目的還是為了維護家族內部的倫理道德,維持社會穩定,關於夫妻和離方面,《唐律》規定:“若夫妻不相安諧,謂彼此情不相投,兩願離者,不坐。”從這一點上看,唐朝離婚雖然說男性佔主導地位,但是女性也享有部分的自主權利。

長安十二時辰

1、生肖與古代農業文明有着重要聯繫

十二生肖以每一種動物作為當年出生者的生肖屬相,在十二生肖中,有“牛、馬、羊、雞、狗、豬”六種動物是古代農民飼養的“六畜”,這就可以看出十二生肖與古代文明有着重要的聯繫。在之前曾有人懷疑十二生肖的用法是唐代從西方經過西域傳來的。

因為我國是一個農耕社會國家,十二生肖卻是以危害農業的老鼠為首。但是在1957年睡虎地秦簡的出土證明了十二生肖在中國很早就已經誕生了,並且有文獻也可以證明,至少在西周時期中國就已經有了十二生肖的說法了,只不過與我們古人所熟知的十二生肖有所不同。

從十二生肖中,我們可以看到十二生肖的動物,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已經被馴化的六畜,它們在農業文化中是一個重要的概念,有着悠久的歷史,在中國人的觀念中,六畜代表着人丁興旺還有吉祥美好。

第二類是野生動物,它們是虎、兔、猴、鼠、蛇,和人類社會也有着密切的關係,第三類是中國傳統的象徵吉祥物龍,龍是人們想象的靈物,代表着富貴吉祥,因此我們可以看出,十二生肖的動物在選擇上都是有着一定內涵的,並帶有一定的意義。

十二生肖的用法在歷史的長河中,隨時都有變化,與農業的關係有疏有密,看當時人的知識和認識,以及當時的習慣和用法,難以一概而論。其實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古代人的認識、文化、普及度都不夠,簡化成為了易看易懂的動物,便於認識和傳播。

地支

2、地支與生肖相對應

十二地支是與時間相對應的,從子時到亥時,代表了十二個時辰,而地支與生肖也是相對應的,古人發現鼠類最頻繁出沒的時間就是子時,所以子時便於鼠聯繫在一起;每到丑時,農家便會起身喂牛,所以牛與丑時聯繫在一起;在寅時的老虎最為兇猛,所以變成了“寅虎”。

到了卯時,兔子都跑出窩,所以便有了“卯兔”;辰時是最容易起霧的時刻,據說龍能夠騰雲駕霧,更有“神龍見首不見尾”的現象,所以便有了辰龍,巳時是……在每一個地支所對應的時刻,都有着每一個動物的作息規矩,所以十二地支與十二生肖一一相對應。

人們還根據十二生肖編織了許多動人的故事,形成了充滿想象並且有趣的典故,本來生肖只是一種符號,但是人們根據生肖而生髮出各種各樣的其他文化,因此,十二生肖文化深深地融入到民族的骨血之中,並且與我們始終保持着千絲萬縷的關係。

十二生肖俑

唐朝十二生肖俑

1、十二生肖俑的構造

作為隨葬品的十二生肖俑是研究我國古代民族風情的重要資料,考古研究發現,從隋唐開始,高門大戶的墓葬中開始出現一種特殊的陶俑,均是獸面人身,穿着文官一樣的服飾,顏值爆棚,他們就是十二生肖俑,人們把十二生肖俑當做神像來供奉,表現了唐朝人們對十二生肖的敬畏之情,唐朝人們把十二生肖文化發展的盡善盡美。

在唐代時期,銅鏡、金銀器以及墓葬中出土的生肖俑比較多。在隋唐之前的中原墓葬中,十二生肖並不鮮見。但考古學家發現以文官形態出現的十二生肖俑。隋唐時期的生肖俑大多數為陶制,也有個別陶用鐵質,石質,瓷質的。

十二生肖的身體部分雖有不同,在頭像塑造方面卻別有一番風采,在陪葬中的生肖俑中,他們大都是人身獸首,這也體現了唐代人對十二生肖文化的崇拜。每一個生肖俑都體現了雕塑匠師對各種動物的細緻觀察和生肖崇拜。在中華文化對於十二生肖的運用及其廣泛,對於十二生肖的造型,形制小而精美,在唐朝時期,十二生肖紋更是廣泛運用。

銅鏡

這些都說明了,在唐朝時期,十二生肖一直深受唐朝人們的重視和喜愛。唐代銅鏡在造型上突破了漢式鏡,伴隨着歷史的發展逐漸融合到相生相剋的民間信仰觀念,表現在婚姻、人生、年運等,每一種生肖都有着豐富的傳說。

2、從十二生肖俑看唐朝的審美

文物是一個時代最好的證明,唐朝是中國封建歷史中最繁華的朝代,出自唐朝的十二生肖俑,都是將十二生肖的動物作成人身獸首的樣子,每個都雕刻的栩栩如生,但是通過觀察這些出土的十二生肖俑,可以發現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他們的脖子都很長。

這就可以看出唐朝時期以長頸為美,畢竟作為隨葬物品,十二生肖俑肯定選用的都是當時最美的工藝品,畢竟藝術源於生活,通過唐朝的繪畫或者文學作品,我們可以發現唐朝以胖為美,但是隨着出土的十二生肖俑,讓我們有一個新的發現,唐朝人追求長頸為佳。

唐朝人都信奉神靈,能夠讓十二生肖製成的生肖俑陪葬,這也就可以看出唐朝人心目中獸首人身就是十二生肖的神靈之象,人們相信十二生肖可以辟邪祈吉,大概是唐朝人相信曾肖勇可以化身為人,伺候墓主,就像秦始皇陵的兵馬俑一樣,目的是為了保護墓主。

十二生肖俑充滿了藝術氣息,體現了唐朝文化和藝術的繁榮,也可以看出唐朝人對神靈的敬畏和對死者的尊敬。所以“十二生肖俑”也叫做“十二隻神象”。

《唐會要》中有“四神十二生肖”的說法,所以四神和十二生肖一起起到鎮墓辟邪的作用。

總結

生肖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唐朝是生肖文化發展成熟的關鍵時期,唐代宗教文化是唐朝人打破了宮殿和置頂的限制,豐富了以日韓為主的東亞文明的重要作用及其強大影響力,與唐往來的國家越來越多,使我國的十二生肖文化也日漸豐富。在唐朝生肖文化可以看出唐朝在銅鏡、壁畫等為載體的增加上發展繁榮,經過不斷的傳播、豐富和發展,逐漸流傳到今日,形成了我們熟悉的十二生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