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4日)12時12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太空計算衛星星座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此次發射任務的成功,標誌着全球首個太空計算衛星星座成功入軌,將開啟全球“太空計算時代”新篇章。
“星算”計劃首發星座12顆計算衛星採用國星宇航自研的智能網聯衛星平台,搭載了之江實驗室星載智能計算機、星載高速路由器等載荷,實現了“算力上天、在軌組網”,每顆衛星均搭載了星載智算系統、星間通信系統,具備太空計算、太空互聯能力,星座組網後將形成全球最強的太空計算能力。
該星座通過星間激光高速互聯、星座穩定組網和算力分布式調度,構建出開放共享的太空計算系統,打造天基智能計算基礎設施。將完成太空計算系統建鏈、組網、成雲等天基計算基礎功能的在軌驗證和應用。
國星宇航執行副總裁 趙宏傑:算力衛星不僅對推動太空技術發展意義非凡,如為近地軌道航天器、月球、火星探測等長遠目標提供關鍵算力支持,還為未來大規模算力驗證與地面及低空場景支持開闢了新的可能。
“星算”計劃的建設將構建未來算力網絡,實現特定場景由“天數地算”向“天數天算”轉變,滿足日益增長的太空即時計算需求,助力我國在全球率先建成太空計算基礎設施,突破人工智能領域邊界從地面邁向太空。
將打造2800顆算力衛星的天基算力網
此次任務實現全球首個太空計算星座“零”的突破。研發團隊表示,未來還將構建由2800顆計算衛星組成的天基智能計算基礎設施,發展太空計算有什麼意義呢?我們繼續了解一下。
專家介紹,隨着巨型星座組網成為全球航天發展趨勢,傳統的“地面髮指令給衛星——衛星執行——傳回地面”模式面臨挑戰,需要大量的星上自主決策和運行系統,這對太空計算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智能網聯衛星能夠實現在軌自主採集、分析、決策,將大幅提升衛星數據應用的質量、效率、空間。
國星宇航執行副總裁 趙宏傑:基於強大的天基計算與互聯互通,可以將傳統衛星的數據採集到信息服務的周期,從月級周級或者天級的響應時間大幅縮短至秒級,通過紅外、ads-b等多種應用載荷搭載,能提供全球林火秒級監測感知,低空飛行器實時監測與定位。在科學探索方面,太空計算中心也可以扮演太空智能中樞的角色,廣泛支持海量深空探測數據的實時在軌計算與處理,助力深空探測任務的計算需求與任務規劃的動態優化。
除計算與互聯能力外,首發星座衛星還配置了對地遙感載荷,以及廣西大學和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研製的宇宙x射線偏振探測器。
團隊負責人介紹,他們正攜手全球首批54家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發起“星算”計劃,共同構建由2800顆計算衛星組成的天基智能計算基礎設施,未來將深化與全球合作夥伴的協同合作,共建開放、共享的太空計算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