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情緒,就是你的財運

我有個朋友,在互聯網大廠當程序員。

每次挨上司罵被客戶懟,他都能忍氣吞聲,笑臉相迎。

起初我看他一天天委曲求全的,覺得他這“窩囊費”賺得太不值。

直到我看了作家許源的一段話,才意識到朋友是職場上的明白人。

許源說:“在這個社會能賺到錢的,往往是那種‘方圓之人’。

這類人無論境遇如何,都能泰然處之,從不為情緒左右,是大智慧和大容忍的結合體。”

一個人能賺多少錢,往往就藏在他的情緒里。

01

李強是一家廣告公司的經理,想跳槽另謀高就。

剛好一家大型企業正在招總監,hr看了他的簡歷,對他很是滿意。

然而就在面試這天,李強是狀況百出。

先是早上鬧鐘沒響,他匆匆趕出門,心中異常煩躁。

在路上又碰上堵車,險些耽誤了面試時間,又急得他直跺腳。

等到了目的地,他火急火燎踏進電梯,還沒站穩,超重鈴響了。

就在他要出去時,又被一位正準備上電梯的女士踩了腳。

一瞬間,李強再也壓不住怒火,衝著這位女士就是一頓指責。

十分鐘後,當他風塵僕僕地抵達面試現場時,他傻眼了。

原來剛才被他遷怒的那位女士竟是他的面試官。

結果可想而知,他錯失了這次大好的機會,與幾十萬年薪失之交臂。

作家許可說:影響一個人收入的,90%是情緒。

稍微遇到不順,就衝動上頭,非但解決不了問題,反而會引來更多麻煩。

親人朋友能包容你體諒你,但在社會中沒那麼多人順着你慣着你。

肆意宣洩的情緒,終將成為一枚迴旋鏢,早晚會轉過頭來刺傷你。

職場顧問崔璀剛畢業時也走過不少彎路。

那時她在一家出版公司工作,經常需要與客戶談判。

因為經驗不足,她常常被一些囂張跋扈的客戶指着鼻子罵。

一次,有人甚至當著老闆的面,說她無法勝任現在的工作。

崔璀一聽,心中很是不忿,就極力為自己辯駁,語氣很沖。

老闆見她如此反應,一句安慰的話沒有,反而認定她不堪重任。

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她完全得不到重用,薪水更是少得可憐。

網上有個熱門問答:一個人賺不到大錢的直接原因是什麼?

獲贊最多的回復是:情緒起伏太大。

出門賺錢,憑的是個人價值,是能扛事能辦事的能耐。

如果輕易就被影響,你給外界傳遞的信息就是——你不成熟。

成年人的世界只篩選不教育,沒人願意與心智不成熟的人打交道,也沒有公司願意將重任託付於一個情緒不穩定的員工。

你穩不住心性,就駕馭不了財富。

02

有一年,巴菲特犯下嚴重錯誤,創下了他擔任總裁以來的最低營收。

在致股東的公開信上,巴菲特反省道:

“市場需要我重新審視自己的投資決策,並迅速採取行動時,我卻陷入了情緒上的波動,導致決策失誤。”

在他的投資理念里,有個很重要的原則是“戒掉情緒”。

一個人只有先過情緒那關,才能把財富裝進口袋裡。

知名博主@老楊的貓頭鷹,在書里講過朋友小趙的故事。

作為公司的營銷員,小趙經常加班趕方案,還要按照各方要求來回修改。

有時候,她好不容易搞出來一版,老闆只看了五分鐘,就不耐煩地說:

“你用一個月的時間,就做出這種狗屎一樣的東西來?”

“狗屎”二字砸過來的時候,小趙只覺被人打了一棒子,腦袋嗡嗡的。

而等老闆把策劃書丟進垃圾簍,並大聲說“重做”時,小趙更是委屈得不行。

但無論心中多難過,她總能迅速調整好狀態,心平氣和地回復“好的”。

小趙不是沒有情緒,也經常向博主吐槽自己的倒霉經歷,只是一想到要賺錢,她就能先把情緒放一放。

@老楊的貓頭鷹有句話很精闢:

“出門賺錢,誰不是一邊繃住了,一邊還用力繃著。

這事根本不是快不快樂的問題,而是錢夠不夠花的問題。”

當你有了“要事為先”的概念,就明白賺錢的時候,做事永遠排在情緒前面。

電影《布拉德的中年危機》中,主角布拉德曾是個很情緒化的人。

參加同學聚會,發現別人比自己成功,他就開始焦慮;

去公司上班,偶爾搞砸點事,也是心浮氣躁怨天尤人。

後來實在干不下去,他一個衝動辭了職,算是徹底沒了經濟來源。

貧困交加中,布拉德開始反思。

他慢慢意識到,一切不幸的根源就在自己的臭脾氣上。

他下決心調整,從心無旁騖地學習,到一門心思地賺錢,時刻提醒自己不要被情緒左右。

影片最後,布拉德憑藉出眾的能力與成熟的心智,蛻變成身價百萬的大老闆。

有句話說得好:

“成年人的生活早已戒掉了情緒,你必須冷靜、淡定、剋制,才能賺到錢。”

很多時候,一個人富不起來的根源,就是被自己的心緒拖住了後腿。

少一些情緒起伏,多一些具體行動,賺錢將是水到渠成的事。

03

美國社會學家列納德,做過一個社會實驗。

他將志願者分成a、b兩組,下達相同的任務——向路人索要零錢。

對a組志願者,列納德不做要求,任由他們發揮。

結果a組很多人,因為被拒絕,被誤解或是被當成乞丐而發脾氣。

要麼垂頭喪氣地離開,要麼和路人對罵,要麼乾脆退出這項實驗。

相比之下,b組志願者進行地就很順利。

不僅要來的零錢遠超a組,還有人和路人發展為朋友或是生意夥伴。

ab兩組的結果之所以如此不同,就在於列納德事先要求b組志願者:“無論碰上什麼情況,你都要像紳士一樣保持禮貌。”

所以整個過程,b組志願者始終謙和有禮,待人和善。

列納德由此得出一個結論:情緒,是影響正確決策的變量。

情緒穩定的人,思路清晰,覺察敏銳,更容易作出正確的抉擇。

再加上這樣的人氣場和善,令人如沐春風,也會得到更多支持。

《會賺錢的人想的不一樣》中,作者黃啟團講了兩位朋友的經歷。

一位朋友是個民營小老闆,每天應對各種瑣事,經常是焦頭爛額。

但他有句口頭禪——“哪裡有痛苦哪裡就有利潤”。

所以哪怕碰上天大的事,他都能穩住自己,結果就是小老闆生意越做越紅火,很快就發家致富了。

另一位朋友,是一家大公司的首席執行官,他為人刻薄,脾氣暴躁。

諸如飛機誤點這種芝麻小事,都能讓他大發雷霆。

結果不出幾年,他就被降職成普通職員,收入也是一落千丈。

黃啟團用他們的故事提醒大家:做人做事一定要“認知分離”。

分清眼前的事實和你的感受,不要讓情緒凌駕於理性之上。

原《天下雜誌》主編金惟純說:

“一個活得非常好的人,會不斷修鍊自己。到最後,就像一塊磁鐵,人想靠近你,錢也會跟着你走。”

無論何時,把自己的脾氣修鍊好,你養好了磁場,也就養來了財運。

網上有個段子,很扎心。

生活中,你會溝通,加10分;會合作,加20分;會開拓資源,加50分。

但如果你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不好意思,扣100分。

賺錢也是如此。

你能力再強資源再廣,但如果你情緒不穩,就很容易陰溝裡翻船。

真正能賺到錢的人,永遠都只帶腦子,不帶情緒。

能夠剋制自己,人才能穩住局面,穩中求勝。

點個贊吧,與朋友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