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一年裡,在各類政策組合拳的配合下,我國經濟復蘇態勢穩中向好。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實施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適時降准降息,提振消費和擴大投資,更要穩住樓市股市,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風險和外部衝擊。
在一系列政策的提振下,經歷連續兩年下跌後的滬深兩市主要指數均實現了不同程度的上漲,去年滬指上漲12.67%,大家對資本市場今年走勢充滿期待。另外,受地緣衝突、美聯儲降息等多重因素影響,黃金價格逐步上漲,國際金價從2000美元/盎司附近上漲到2700美元/盎司左右。
乙巳蛇年已至,新的一年,新的期望。包括境外機構在內的眾多投資機構紛紛看好中國資本市場,而廣大個人投資者更關心的是哪些品種值得入手。
黃金市場 有望延續漲勢
這個春節假期,黃金再度成為市場一大焦點。1月30日盤中,黃金價格大幅拉升,一度突破每盎司2800美元,創出歷史新高。自2025年1月以來,comex黃金累計漲幅超過了6%。
事實上,過去的一年時間裡,黃金多次登上熱搜,是普通人投資的大熱門方向。相關數據顯示,2024年,黃金價格大漲24.39%。
面對金價居高不下的行情,蛇年裡的黃金消費,投資者何去何從?
德邦證券研報顯示,美聯儲降息周期開啟,國內貨幣財政政策雙雙發力,全面看好有色金屬板塊投資機會,貴金屬有望長牛,內需相關品種彈性或更大。實際利率下降凸顯黃金配置價值,白銀遠期彈性更大。
“2025年,美國雖然進入降息周期,但如果大幅度加征關稅,推高美國通脹水平,美聯儲降息步伐或將放緩,美元指數可能走強,將對黃金價格產生抑制作用。但如果地緣政治衝突持續加劇,全球避險情緒將有所上升,或將繼續推動黃金價格處於高位,預計2025年每盎司黃金價格有望突破3000美元大關。”招聯首席研究員、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董希淼在接受採訪時指出。
交通銀行上海真華路支行私人銀行顧問陳艷紅表示,2024年黃金市場受到全球經濟、通脹預期、地緣政治、貨幣政策、投資需求、消費需求等多種因素影響,黃金價格呈現出持續上漲的態勢。對於投資者而言,全球金融市場的不確定性,使黃金作為避險資產的需求不斷增長。在逆全球化背景下,央行有望延續購金節奏,黃金在大類資產上與傳統投資品種的低相關性使其具有很好的配置與風險對沖價值。在銀行,投資黃金的手段多樣豐富,既有掛鈎黃金現貨價格的黃金etf指數基金,又有靈活性非常高的貴金屬錢包活期金交易,還有方便回購的實物黃金,幫助投資者豐富黃金配置工具,實現“另類”投資。
不過,也有部分機構發表觀點認為,2025年黃金價格有望維持震蕩向上的態勢,不過漲勢會有所放緩。“中國人長期以來偏好黃金消費與投資。春節前後,正是黃金消費的高峰時期。如果出於收藏、婚慶、送禮等需要,要根據自身需求和能力合理消費黃金。如果基於投資需要,要從自己的投資經驗、投資能力和風險偏好出發,合理配置黃金資產。黃金不是一成不變的保值品,金價並非只漲不跌,投資黃金同樣存在風險。”董希淼作出提醒,2025年處於高位的黃金價格波動也可能加劇。投資者特別是投資經驗較少的投資者,要密切關注黃金市場變化,小心規避黃金投資風險。
銀行理財 “固收+”受熱捧
近年來,以大行為首的存款掛牌利率逐步下調,定期存款利率全面步入“1”時代。
存款利率下降,讓理財產品開始回暖,但是理財收益已大不如前。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末,全國共有218家銀行機構和31家理財公司有存續理財產品4.03萬隻,存續規模29.95萬億元,較年初增加11.75%;持有理財產品的投資者達1.25億個,較年初增長9.88%。2024年,全部理財產品累計為投資者創造收益7099億元,理財產品平均收益率為2.65%。
今年以來,多家銀行理財子公司調整了產品的配置策略,從單一資產、單策略轉向多元資產、多策略。從目前的理財配置看,“固收+”理財成為各家銀行理財子公司重點發力方向。
“2025年一季度我們建議投資者圍繞‘權益與固收並重’的總體策略開展資產配置。貨幣和固收產品作為客戶基礎配置品種,在流動性較為充裕的環境下,仍具有配置價值。同時為應對市場利率走低等政策和市場變化,建議降低固收類資產收益預期,適當加大含權‘固收+’資產配置,優選回撤控制較好的產品。”建行上海分行相關人士建議。
所謂“固收+”產品,是指以固定收益類資產配置為主,同時輔以一定比例的權益類資產、衍生品或其他類資產,通過多元化的資產配置,在追求相對穩健收益的基礎上,爭取增厚產品整體收益的理財產品。
wind數據統計顯示,2025年1月20日至25日新成立的“固收+”理財產品379隻,其中期限不超過6個月的產品超過179隻。某理財公司市場業務人士表示,“固收+”產品通過大類資產配置進行收益增厚,是具備比較優勢的固收類資產,也被看作未來理財公司上規模、調結構、促轉型的重要抓手。“2024年以債券打底增加紅利、優先股、黃金等增強策略的‘固收+’產品整體來看收益較好,更受投資者認可。因此,大家也普遍將‘固收+’的產品作為春節檔獲客引流的主力,尤其半年以內的短期限產品,投資者認購積極性更高一些。”
兼具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動性的“大額存單”,也是儲戶爭相配置的熱門產品。大額存單的利率相對一般存款更高,部分銀行還推出了靈活轉讓等功能,對存款客戶的吸引力強。此外,大額存單的起存金額通常較高、到期期限較長,可以為中小銀行提供相對穩定的資金、積累優質客戶。
“在利率下行時代,投資者需關注利率變化趨勢,以便及時調整投資策略,站在當下時間節點,大額存單對於保守型投資者仍是不錯的選擇,如交行三年期大額存單,年利率2.05%,較普通定期存款利率略高一籌,還兼具質押的功能,納入存款保險既增加了客戶對於資金的安全感,又能滿足客戶對於長期、穩定、保本投資的需求。”陳艷紅說。
多位業內人士提示,購買銀行理財產品不能只看過往業績。歷史收益率只說明理財產品在過去一段時間達成的業績情況,它並非預期收益率,不能代表理財產品未來收益情況。董希淼指出,投資者要基於自己的投資經驗、投資能力和風險偏好,做好適合個人和家庭的資產配置,不要輕易追漲殺跌。在各類金融產品收益率以及存款利率持續下降的情況下,投資者應調整好投資心態,降低對投資收益的預期,注意平衡好安全性、收益性、流動性三者的關係。總體而言,如果希望獲得較高收益,那麼應承擔更高的風險;如果不希望承擔較高的風險,那麼應該接受較低的收益。
基金投資 指基更“適眾”
基金是更適合普通人的投資工具,容易把握行情,不用操太多的心。中國基民的數量遠超股民,公募基金管理規模不斷刷新紀錄,在居民家庭資產配置中扮演着愈加重要的角色。
市場上基金產品這麼多,個人投資者怎麼選?在眾多專業人士的產品推薦中,a股etf是一個被反覆提及的名詞,指數基金也被認為適合大部分投資者。etf就是a股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特點是交易方便,購買成本較低,透明度高,風險分散。特別是一系列指數etf,更是普通人投資的入門產品。“畢竟像滬深300和中證500指數,是不會像個股一樣退市的,點位越低,安全墊越厚,一旦市場出現上漲行情,就能取得較好的投資收益。”
陳艷紅指出,相比直接投資於股票,基金具有多元資產配置、分散風險的功能,而指數基金相比主動管理基金綜合費用更低、產品特徵更清晰,投資去向“明明白白”,能幫助具有一定風險承受能力的投資者分享到中國資本市場發展的紅利。
“品種建議選擇流動性好的場內交易型etf,滬深300、創業板、科創50等指數基金適合大多數投資者。”理財專業人士建議。
股票市場 高息股具吸引力
過去一年,a股市場走勢震蕩,9月末10月初的一波行情,牽動投資者的心。
除了etf和黃金外,高息股或許也是普通投資者的另一良好選擇。
什麼是高息股?簡單來說就是那些每年都能夠分紅派息,且股息率相對較高的股票,這些上市公司業務成熟,利潤穩定,再加上大部分都屬於國企,並不吝嗇分紅,股息率較為穩定,a股市場中銀行、電力等行業擁有較多的高息股。在很多投資者看來,買入銀行股等高息股,每年拿3%—5%的分紅,收益非常穩定,甚至可以通過買銀行股養老吃利息。
瑞銀大中華金融行業研究主管顏湄之在第25屆瑞銀大中華研討會上提到,低利率環境下,高息股仍具備吸引力。顏湄之認為,國有大行股票擁有逆周期特點,是市場不確定性較大時的安全之選。她進一步表示,“在低利率環境下,我們認為高息股仍具備吸引力。目前國有大行港股股息收益率約6%~7%、a股股息收益率約4%~5%。此外,國內銀行中期派息的安排,有利於穩定股價。”
另外,有業內人士指出,在監管層面一系列全面深化資本市場改革的政策出台後,長線資金不僅加大了股市投資力度,入市意願也更強。資本市場的長線資金,主要包括保險資金、社保基金、養老金和“國家隊”等。作為長線資金的代表之一,保險資金因規模大、期限長、來源穩定一直受到資本市場歡迎。除了險資外,社保基金作為另一項具有代表性的長期資金、耐心資本,在帶動其他機構投資者入市,為a股帶來更多流動性,提振投資者信心方面也發揮着重要作用。
而從這些長線資金的持股看,主要是一些績優股和高息股。長線資金此前在a股低迷期增持,在穩定市場的同時,也反映出對這類公司投資價值的認可。
有投資人士指出,從2024年長線資本重倉的板塊來看,大多偏向於銀行、公用事業、電力環保、交通運輸板塊,這些上市公司普遍盈利能力穩定、股息率高、股價表現相對穩健,符合“長錢”的投資偏好,與它們的資產配置標準也相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