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教授關於易經“卦”和“先天八卦”來源
的說法成為易學學習環境里的困惑
近代以來,一些易學名家對“先天八卦”本源的臆猜,成為學易的誤導與障礙。
關於“八經卦”和“先天八卦圖”如何生成的問題,最近十數年來,由於通過主流的媒體平台,宣教與傳播“易經”知識的人,主要是來自台灣的“易學”學者。其中,有較大影響力的如:南懷瑾教授、曾仕強教授、傅佩榮教授、倪海廈教授等等。
他們普及國學、宣教易經知識,在主要媒體上視頻演講、到全國多地現場講座、開設網絡課堂、發表文章、著書立說。一時間,對國內學易的環境、易學思想的成長,都產生的不小的影響。南懷瑾教授“述著”的《易經第傳別講》和《易經雜說》、曾仕強教授的《易經的奧秘》等,都曾經成為一個時期的熱銷書籍。他們所講的內容、觀點,導向性明顯、影響力強,曾經使國內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形成了學習“易學”的熱潮。
然而,台灣的學者們,在對“易學”的關鍵點——如“八卦”是如何產生的、“先天八卦圖”是怎樣形成的——的認知,基於荒誕和錯誤的臆猜,又幾乎一致口徑地以訛傳訛,又給國內“易學”的學術環境帶來不少的困難。
同時,因為國內的易學研究成果缺乏(或者是傳播不夠),不能夠讓人理解和信服,逐漸地,已經形成了一股錯誤的認識。有一批學習、講說易經知識的人,在學習、鑽研、宣揚、傳播這種荒誕不經的說法,並且這些影響還將進一步擴大,這的確不是一件好事情。
南懷瑾教授的講說:
對於“卦”是怎樣產生的,南懷瑾(1918年-2012年)教授在《易經雜說》里說:“卦就是掛起來的現象,八卦就是告訴我們宇宙之間有八個東西,這八個東西的現象掛出來,就是八卦。”;“☰,第一個乾卦代表天,我們仰頭一看,天總是在上面,到了太空倒轉頭來,頭上還是天,天一定在頭頂的。☷,坤卦是地,人類是地球的文化,地總是踩在腳底下,這個地的現象掛在那裡......☲離卦代表太陽。☵坎卦代表月亮。”
關於什麼是先天八卦,南懷瑾教授在《易經雜說》中說:“什麼叫‘先天’?以哲學的觀點說,宇宙萬物沒有形成以前,即是所謂的先天,有了宇宙萬物,那就是後天了。”;“現在我們把中國的地形圖放在前面,那就更妙了。當時畫八卦,是以我們中國為本位,試依艮、兌、震、巽四個卦的位置看,艮卦在西北,而我國西北高原是高山,艮卦是代表山,由艮卦一直下來,到東南是兌卦,而我國的東南,正是海洋......但是西南多風,東南多河川及海洋,東北多震雷,西北多高山,這個八卦的圖案,代表了宇宙的一切現象平面的現象,代表了中國的地形,因為這是以中國為本位的。”
南懷瑾教授的這一說法,我們不知道是否來自於解放戰爭之後台灣所帶過去的傳承,不過它的確廣泛影響了台灣後來的大批學者,如曾仕強教授、傅佩榮教授對八卦的認識。同時,它也成為了我們國內當前主流的一個說法。
不過確實很遺憾,這個看似很有些道理的較“嚴密”且經得起論證的說法,只是為了說明八卦圖案、為了說明先天八卦圖的方位,而後,才硬加給八卦圖案、八卦圖圖形的一套說辭。其實質是,在沒有弄明白“八卦”是什麼之前,“為賦新詞強說愁”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