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車市場持續升溫的當下,消費者對高端車型的需求正從單一性能向多元體驗延伸。從城市通勤的便捷性,到長途旅行的舒適性;從科技配置的實用性,再到外觀設計所傳遞的審美態度,人們期待一輛車能夠承載更多生活與商務場景的需求。比亞迪即將推向市場的仰望 U7,以均衡的產品力布局,試圖在百萬級豪華轎車領域構建新的價值坐標。這款車型通過差異化的動力選擇、細節考究的設計語言與技術配置,為用戶呈現出立體化的出行解決方案。
行走在現代都市的街頭,仰望 U7 的寬體低趴造型宛如一件流動的藝術品,在車水馬龍中自成焦點。車身尺寸 5265/1998/1517mm 的規格,搭配 3160mm 的軸距,賦予其莊重而舒展的比例,既符合豪華轎車的氣場,又通過 0.195Cd 的超低風阻係數設計,將空氣動力學發揮到極致。車頭部分,像素大燈組的設計靈感巧妙融入三星堆文化元素,每一顆燈珠如同古蜀文明的神秘符號,在夜幕降臨時,矩陣式光源有序點亮,彷彿穿越千年的眼眸凝視着現代都市。LED 日行燈以雙 C 造型勾勒輪廓,與蜂窩狀中網、主動閉合式進氣格柵相互呼應,不同駕駛模式下,格柵開合頻率隨之變化,呈現出動態呼吸感,彷彿車輛擁有生命一般。
轉到車身側面,飛天腰線從 A 柱一氣呵成延伸至車尾,其靈感汲取自敦煌壁畫中飛天飄帶的靈動姿態,為硬朗的車身線條增添了一抹飄逸。溜背式車頂與靠前的 A 柱過渡自然,不僅優化了車內頭部空間,更塑造出流暢的車身輪廓。隱藏式門把手與車身表面齊平,解鎖時緩緩彈出,儀式感十足;電動吸合門的設計則盡顯優雅,輕輕一帶,車門便自動閉合,動作輕柔無聲。獨特的五福式輪轂造型,猶如旋轉的機械齒輪,內置的剎車卡鉗若隱若現,進一步強化了整車的運動氣息。車尾部分,貫穿式尾燈採用立體光帶設計,點亮後呈現出三維立體的視覺效果,可點亮的品牌標識在夜間辨識度極高,成為車輛獨特的身份標籤。小鴨尾與電動擾流板在車速超過 80km/h 時自動升起,增加下壓力,保障高速行駛的穩定性,熏黑的後包圍與裝飾排氣口,則為車尾增添了幾分運動格調。
拉開車門,2+3 座椅布局的座艙內,Nappa 真皮座椅以細膩的觸感迎接駕乘者。這種源自優質頭層牛皮的材質,不僅觸感柔軟,還具備良好的透氣性,長時間乘坐也不易產生悶熱感。主駕駛位支持 12 向電動調節,無論是身材高大的駕駛者,還是身形嬌小的女性,都能通過座椅側邊的按鍵,精準調整座椅前後、靠背傾斜、腰部支撐以及腿托的位置,找到最貼合身體曲線的坐姿。加熱功能在寒冷的冬日清晨格外貼心,提前通過手機 APP 遠程啟動,上車便能感受到溫暖從臀部蔓延至全身;通風功能則在炎炎夏日大顯身手,細密的風孔迅速帶走熱量,保持座椅乾爽。按摩功能更是長途駕駛的 “解乏神器”,揉捏、推拿、敲擊等多種模式可選,可根據駕駛疲勞程度自由切換,緩解肌肉的酸脹與緊繃。
後排同樣是舒適體驗的重點區域。後車門的老闆鍵設計,只需輕輕一按,副駕座椅便自動向前摺疊、靠背傾斜、腿托伸出,瞬間為後排乘客打造出長達 1.8 米的腿部空間,堪比飛機頭等艙的舒適體驗。後排座椅支持電動放倒,與後備箱形成近乎全平的空間,無論是搬運大件傢具,還是在長途旅行中臨時休息,都十分方便。車內的 127 色氛圍燈與分段式天窗形成巧妙聯動,白天,天窗引入充足陽光,讓座艙明亮通透;夜晚,氛圍燈可根據心情隨意切換色彩,或溫馨浪漫,或科技感十足,搭配天窗灑入的星光,營造出獨特的乘車氛圍。70 英寸 HUD 抬頭顯示與 AR-HUD,將車速、導航等重要信息直接投射在前擋風玻璃上,駕駛者無需低頭,目光始終保持在前方路況,大大提升了駕駛安全性。中控區的 23.6 英寸全液晶儀錶、12.8 英寸 OLED 曲面屏與 23.6 英寸副駕娛樂屏,通過 5G 車聯網實現多屏交互。副駕乘客可以在娛樂屏上觀看視頻、瀏覽網頁,而駕駛者則能在全液晶儀錶和 HUD 上獲取車輛信息,互不干擾。語音識別系統支持多種方言指令,即使帶着濃重口音說 “你好仰望,開空調,24 度”,系統也能迅速識別並執行,讓人機交互更具溫度。
在動力系統的構建上,仰望 U7 展現出對不同用戶需求的深度考量,提供純電與插電混動雙版本,且同配置車型價格一致:五座豪華版 62.80 萬元,四座旗艦版 70.80 萬元。純電版車型搭載的 1306 馬力永磁同步電機,採用創新的 U 型電機結構,通過優化磁路設計與繞組布局,將功率密度提升至 4.5kW/kg,在提升動力性能的同時,有效縮小了電機體積,為車內釋放出更多空間。配合易四方四電機系統,整車可實現 960kW 的功率與 1680N・m 的扭矩輸出,0-100km/h 加速僅需 2.9 秒的成績,讓駕駛者在踩下電門的瞬間,便能感受到強烈的推背感,無論是城市道路的超車併線,還是高速路段的疾馳衝刺,都能輕鬆應對。135.5kWh 的刀片電池作為能量核心,支持 500kW 的超級快充,0.33 小時即可將電量從 30% 充至 80%,在高速公路服務區短暫停留的時間,就能補充大量續航。電池溫度管理系統採用低溫加熱與液態冷卻雙重技術,在 - 30℃的極寒環境中,低溫加熱功能迅速啟動,保障電池活性;在 50℃的高溫天氣,液態冷卻系統全力運轉,確保電池性能穩定,有效延長電池使用壽命。
插電混動版本則兼顧了城市純電續航與長途燃油驅動的雙重需求。純電模式下,車輛可行駛 200 公里,滿足大多數用戶日常城市通勤的需求,使用成本低且安靜環保;而在長途出行時,燃油發動機無縫介入,綜合續航里程超 1000 公里,徹底消除里程焦慮,真正實現 “城市用電,長途用油” 的靈活切換。
操控性能上,四電機四驅系統與前雙橫臂式、後多連桿式獨立懸掛的組合,為仰望 U7 奠定了優秀的操控基礎。配合雲輦 - Z 智能懸浮車身控制系統,車輛實現了 5 毫秒級的全鏈路響應速度,這意味着系統能在極短時間內感知路面變化並做出調整。在高速公路上行駛時,懸掛會自動降低 15mm 車身高度,使車輛重心下移,行駛更加平穩,即使車速達到 120km/h,車內交談依然清晰自然;當駛入鄉村顛簸小道,10 微米級的懸架探測精度與 1 毫米的調節行程發揮作用,可將車內垂直加速度降低 60%,有效過濾路面震動,放在扶手杯架里的飲料幾乎不會灑出。不僅如此,雲輦 - Z 系統還具備能量回收功能,在應對顛簸路況時,將車輛震動產生的動能轉化為電能,每 100 公里顛簸路段可額外增加約 5 公里的續航里程,實現能源的高效利用。易四方技術賦予車輛獨特的操控能力,“原地掉頭” 功能讓車輛在僅 2.5 米寬的巷道內也能完成 360 度轉向,無需反覆進退;橫移泊車功能更是解決了停車難題,面對狹小的側方車位,車輛可以橫向平移入位,車身平移精度達 5 厘米,新手司機也能輕鬆應對。
“天神之眼” 高階智駕系統,是仰望 U7 在智能駕駛領域的核心競爭力。該系統以 2 顆 Orin-X 芯片為運算核心,每秒可處理高達 508TOPS 的運算量,搭配 5 顆毫米波雷達、13 顆高清攝像頭與 3 顆激光雷達,構建起 360 度無死角的感知網絡,實現 200 米超遠距探測。在城市道路的早高峰時段,自動跟車功能可精準識別前方車輛,保持安全車距,面對頻繁加塞的車輛,系統能夠快速做出反應,平穩調整車速,避免急剎帶來的頓挫感;自動變道輔助功能在檢測到相鄰車道安全時,只需撥動轉向燈,車輛便會觀察周圍環境,確認安全後迅速完成變道。在長途高速行駛時,匝道自動駛出入功能提前 500 米根據導航規劃,自動降低車速、切換車道,平穩駛入或駛出匝道,即便駕駛者因疲勞疏忽路況,系統也能及時應對。遇到暴雨傾盆、能見度極低,或是冰雪覆蓋、路面濕滑的惡劣天氣,系統的多傳感器融合算法發揮作用,實時修正車輪扭矩分配,防止車輛失控側滑,為出行安全保駕護航。
主動安全層面,車輛標配 ABS 防抱死制動系統、EBD 電子制動力分配系統等 14 項基礎安全措施,車道偏離預警功能在車輛無意識偏離車道時,會通過方向盤震動與儀錶盤提示及時提醒駕駛者;自動緊急制動系統在檢測到前方存在碰撞風險時,會先發出警報,若駕駛者未採取措施,則自動啟動剎車,降低碰撞速度。被動安全方面,超五星碰撞等級的車身採用熱成型鋼佔比 62% 的籠式結構,A 柱與門檻梁等關鍵部位抗拉強度達 1500MPa,猶如為車輛穿上了堅固的鎧甲。在模擬 160km/h 時速下的爆胎測試中,車身偏移控制在 0.5 米內,通過電子穩定系統與胎壓監測的聯動,實現緊急穩姿。全車配備 8 安全氣囊,包括主駕膝部氣囊與後排側氣囊,座椅骨架採用仿生學設計,在碰撞發生時,可有效減少 30% 的胸部傷害值,全方位保護車內乘員安全。
仰望 U7 的定價策略,體現了對用戶選擇權的尊重。純電與插電混動同配置同價的設定,讓消費者可以根據自身的充電條件、使用場景和個人偏好自由選擇,無需為動力形式的差異支付額外成本。這種 “動力形式平權” 的定價邏輯,不僅降低了消費者的決策門檻,也彰顯了比亞迪對雙動力技術路線的充足信心。從目前的預訂數據來看,35-45 歲的商務用戶群體,更傾向於選擇四座旗艦版車型,其後排行政級別的配置,如獨立娛樂系統、電動調節座椅、專屬空調控制面板等,能更好地滿足商務接待需求;而家庭用戶則大多青睞五座豪華版,靈活多變的空間布局、豐富的舒適性配置,更適合全家出行使用。
隨着交付日期的日益臨近,用戶對於實車體驗的討論愈發熱烈。在汽車論壇和社交平台上,准車主們關注的焦點集中在智能駕駛系統在複雜路況下的實際表現、底盤濾震在不同路面的細膩程度,以及車機系統在多任務處理時的流暢性等方面。對於新能源汽車市場而言,仰望 U7 的到來,不僅是比亞迪品牌向上發展的關鍵一步,更將為百萬級豪華轎車領域注入新的活力。它讓人們看到,高端車型的價值不僅體現在品牌溢價上,更可以通過技術創新、體驗優化和人性化設計來實現。未來,仰望 U7 能否在續航焦慮、智能安全等核心議題上持續突破,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建立起長期的用戶認知與口碑,值得行業和消費者共同期待。但不可否認的是,它已經為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推動着行業向更高品質、更智能化的方向不斷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