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記囑託 建成支點 | 東風騰躍

萬里長江,奔騰蜿蜒。它穿山越嶺,在鄂西北劈開峽谷,奔向江漢平原。

在這片充滿活力的土地上,東風汽車作為中國汽車工業的“國家隊”,因軍而建、因民而興、因國而強,在共和國的工業發展史上,也留下一道道奔騰蜿蜒的奮鬥足跡。

從“三上兩下”建廠、首台軍車攻堅,到2003年進軍武漢……奮鬥的足跡還在不斷拓展:產業由十堰向武漢、襄陽、廣州縱深拓展;品牌從“功臣車”到嵐圖、奕派等新能源矩陣不斷升級;車輪從中國內陸駛向全球舞台……

這條奮進之路上,不只是產業奔涌的江河,更是民族工業“敢教日月換新天”的雄心壯志。

在中國經濟版圖中,湖北素有“九省通衢”之稱,既是長江經濟帶的核心支點,又是中部崛起戰略的重要承載地。而東風,參與見證中國汽車工業和現代化建設的滄桑巨變,更是中國打贏汽車工業翻身仗、邁向汽車強國的重要力量。

“當年我們就是在這個地方,從零幹起來的。”4月7日,湖北十堰,東風汽車博物館門前,63歲的東風退休職工朱時君望着昔日的廠房撫今追昔。

東風汽車博物館展廳里“國寶線”模型展示。記者汪甦 攝

這座博物館,在二汽原41廠遺址上重生,在它東側535米的總裝廠內,東風商用車的產線還在全力運轉,將“東風製造”輸向全球。

距離它445公里外的“東風大本營”所在的武漢經開區,“武襄十隨”汽車產業集群的核心處,如今每118秒誕生一台新能源智造汽車。

“這台‘功臣車’是‘鎮館之寶’。”博物館講解員易林林指着一台軍綠色越野車向參觀者介紹。當年數萬建設者以蘆席為營、榔頭為器,在1970年敲出了我國首輛完全自主的軍用越野車EQ240。

2000餘件展品,凝固的是56年中國汽車奮鬥史。

“中國這麼大,光一個一汽是不夠的,要建設第二汽車廠。”1952年毛主席的一句話,點燃了中國汽車工業的星星之火。

從選址到投產,東風經歷了“三上兩下”數年的曲折跨越。直到1968年的一錘定音:二汽就在湖北十堰!次年,東風創業者們點亮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馬燈精神”,開啟了中國人獨立自主建設汽車工業的壯舉。

改革開放後,也是東風,率先實現“軍轉民”,締造“每三輛卡車就有一輛東風”的奇蹟。此後,東風產量以每年1萬輛的速度增長,成為國內第一個年產突破10萬輛大關的生產廠,躋身世界三大卡車生產廠家之列。

“東風汽車為中國汽車工業的崛起注入了澎湃動力,為我國從汽車大國向汽車強國邁進作出了重要貢獻。”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付炳鋒認為。

56年來,東風已累計銷量突破6200萬輛,自主品牌銷量超2500萬輛,平均每分鐘售出2.4輛。

這條產業鏈,綿延500公里,走出深山,挺進中國製造業17強。

“那時誰家有輛富康轎車,可不得了。”在博物館展廳,62歲的總裝廠退休職工武斌琦望着老照片,眼神里滿是回憶。

這款合資車曾是無數家庭的“人生第一輛”,也是東風打破體制壁壘、投身市場洪流的起點。

東風探索低空出行的“sharing-Airland”飛行器。記者汪甦 攝

有這樣幾個重要的時間點記錄著歷史——

1992年,東風與法國雪鐵龍合資成立神龍汽車,次年神龍30萬輛轎車項目落地武漢沌口,武漢躋身全國三大轎車基地;

1995年,首輛富康在漢下線,彼時還是一片農田的武漢經開區,由此踏入中國汽車工業的主戰場。

2003年,東風總部遷至武漢,品牌加速擴張。“坐鎮武漢,有利於東風采集市場信息、把握產業發展走向、接軌國際產業。”時任東風公司領導這樣表示。

此後十年,東風日產、東風本田、東風雷諾等中外合資企業先後落地。2005年,東風在香港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

“那是東風對外開放最勇敢、對內吸收最快的一段時期。”武斌琦回憶說,“我們一邊引進成熟技術,一邊派隊伍出國培訓,找差距、練本事。”

10萬元左右的雪鐵龍愛麗舍、本田CRV、風神S30……東風產的一系列車型,成為一段時間的國民記憶。

到“十三五”與“十四五”交匯之際,東風嵐圖應運而生,國家隊出征高端新能源車賽道。從嵐圖到風神、奕派、猛士、納米,東風新能源車幾乎覆蓋所有消費人群 。

“從卡車到轎車,從合資到自主,從燃油車到新能源車,東風的產品族譜正不斷擴大,逐漸擺脫‘只造一種車’的舊模式。”東風汽車戰略規劃部相關負責人介紹,從1978年不足5000輛的單一卡車產能,到2024年30餘款主力車型的248萬輛銷量,東風品牌走出一條進化之路。

“咔嚓”,今年清明小長假,東風汽車博物館裡手機拍照聲此起彼伏。一輛櫻花粉的嵐圖知音成為博物館的“流量擔當”。

這輛車,是中國年產1000萬輛新能源車的代表。

這是2024年11月14日在湖北武漢拍攝的2024年中國新能源汽車1000萬輛達成活動現場。新華社記者 肖藝九 攝

5個月前,在位於武漢經開區軍山新城的東風嵐圖雲峰工廠,這輛承載特殊使命的電動車駛下生產線。當大屏跳出“10,000,000”的躍動數字時,現場爆發出驚雷般的歡呼。這一刻,被視作“國家隊出征新賽道”的歷史見證。

車身上,赫然可見梁貴友、李想等多位中國車企“夢之隊”領軍人物的簽名。

“這是新能源時代的里程碑。”東風黨校教師鄧莉說,“誰也沒想到,一家傳統重卡起家的央企,會在高端新能源車領域走出自己的路。”

不僅是這台“第1000萬輛”,作為新能源賽道上的央企龍頭,近年來,東風從整車製造者走向新能源及智能網聯產業鏈“鏈主”,帶動城市產業集群的躍升。

“在新能源賽道上,我們並不是起跑最早的選手,卻成了最快趕上的那一個。”在嵐圖CEO盧放看來,嵐圖是東風轉型新能源的“尖刀連”,承載着湖北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的希望。

2020年底發布以來,嵐圖迅速完成SUV、MPV、轎車全布局,成為產品最完整的高端新能源品牌之一。

最新的數據顯示,2024年東風新能源銷量達86萬輛,同比增長64%——實現了逆勢突圍。

“造車的長期主義,本質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嵐圖CTO汪俊君舉了一個例子,嵐圖的天元架構和逍遙座艙,全棧自研可控,走出一條自主技術路線。

如今,在東風帶動引領下,武漢集聚2400多家汽車零部件企業,已形成完整新能源產業生態。

更大的躍遷,還在“出海”——如今,東風新能源車已駛向60個國家,深入歐洲腹地“掰手腕”。搭乘“東風號”中歐班列、漢南港滾裝碼頭等物流通道,“中國智造”正加速駛出國門、駛向全球。

“過去我們向國外學習,現在海外經銷商主動找上門來。”嵐圖汽車副總經理、銷售公司總經理邵明峰感慨。

盧放認為,我們要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央,平視世界,甚至成為別人學習的對象。以東風為龍頭的中國車企,正以“敢闖無人區”的姿態,在新賽道上平視世界。

(長江日報記者汪甦 海報:張莉)

【編輯:陳明】

湖北日報客戶端,關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僅為用戶推送權威的政策解讀、新鮮的熱點資訊、實用的便民信息,還推出了掌上讀報、報料、學習、在線互動等系列特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