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國家“雙碳”戰略發布之後,汽車全產業鏈掀起了積極踐行熱潮。短期內,為了達到減排降碳的需求,企業必然要付諸一定成本。而在“雙碳”戰略下,對企業和整個產業而言,如何兼顧和平衡短期投入與中長期利益是當前行業,包括產業鏈上每一家企業都在思考的問題,也關係到全產業鏈能否真正形成一個長期、可持續、高質量的減排降碳、並且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的良性循環的重要話題。
9月20日,“問路碳中和——2023汽車碳中和峰會”主題論壇——“踐行‘雙碳’戰略,統籌產業短期與中長期發展”在廣州白雲國際會議中心汕頭廳成功舉辦,來自高校、企業、諮詢機構的4位汽車行業專家圍繞論壇主題進行了精彩分享。本場主題論壇由中國汽車報全媒體採訪中心主任朱志宇主持。

主題論壇上,華南理工大學未來技術學院教授林鎮宏認為,在交通能源轉型的短期決策中,首要考慮的是電池技術路線、充電技術路線、車網互動和電氫互動。此外,短期決策應該與長期決策相輔相成。碳中和是全行業,並非交通或某個交通子部門的碳中和。在交通能源轉型的長期決策語境中,不僅要考慮碳中和,還應綜合考慮社會主義交通強國等多個方面的因素。
在林鎮宏看來,中國新能源汽車和新能源電力的發展成就已經為世界碳中和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時期,如果進一步承諾碳減排需要慎重。是時候淡化氫燃料電池汽車(特別是乘用車)方面的投入,集中資源推動動力電池和內燃機(石化和低碳合成燃料)的巧妙協同。

中汽信息科技(天津)有限公司戰略科技委員會委員、前瞻業務部室主任田程提出,數字化賦能汽車行業的低碳轉型,是一次產業鏈重塑的機遇。作為典型的離散型產業,汽車行業擁有較長的產業鏈,涉及眾多相關行業,因此作為OEM既要管“自己”也要管“全家”,通過全面的產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跡核算,可實現全產業鏈數據串聯,提高整個產業鏈的降碳效率和低碳競爭力。
田程介紹,歐盟《新電池法》中電池碳足跡的核算方法是依據物料清單(BOM),涵蓋零部件、原材料的生產製造、回收利用等全流程,從電池包-模組-電芯-電極-活性材料-材料層層展開,為整車產業鏈協同降碳提供了思路和參考。
“汽車的全周期碳足跡核算面臨著兩大痛點:數據收集難,數據管理難。”田程指出,“而數字化工具是解決汽車產品碳核算難題的必備條件”。基於此,中汽信息科技(天津)有限公司搭建了一個汽車產業碳排放數據的管理體系和信息化的平台,可以幫助主機廠作為行業的責任者以及未來產業鏈上下游的牽動者,開展碳排放管理工作。

中國汽車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檢測工程事業部環保技術開發室副主任余浩認為,汽車產業碳減排路徑要從管理、技術、金融三條路徑同步推進。
其中,碳中和政策首先從管理路徑來驅動汽車行業低碳發展,自上而下地推進為主,當前的管理路徑主要分為、政策法規、路徑規劃、標準規範、企業管理四個方面。技術路徑方面,汽車行業碳排放相關技術領域廣,主要從汽車使用、汽車生產、循環利用三個方面推動低碳技術發展。短期內,汽車使用、生產環節將是降碳的重點,長期來看,循環利用將是實現碳中和的重要途經。金融路徑方面,碳排放與經濟有較強的相關性,碳中和目標將促進我國產業結構轉型。同時,金融政策、金融工具將促進汽車行業主動、快速、健康地低碳發展,如碳交易、碳普惠政策等。

羅蘭貝格全球合伙人時帥認為,在碳中和目標引領下,企業面臨來自社會利益相關者、市場和消費者,以及股東方等多重減碳壓力,脫碳將成為企業未來的核心競爭力之一,而供應鏈降碳競爭將成為核心舉措。汽車行業的供應鏈降碳有七大主要措施,包括:使用可回收的原材料進行製造;通過工藝和設備的改進減少原材料的使用和能量的損耗;使用太陽能發電、風力發電等清潔電能;採用生物質能、電能等清潔熱能,如採用干法工藝製造電池;採用新型工藝流程,如採用電弧爐鍊鋼代替高爐鍊鋼;使用新型能源運輸,如氫燃料電池運輸車;採用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主要在高爐鍊鋼環節。這其中,更換清潔能源和減少能源與原材料的消耗是主要的降碳手段。
時帥表示,頂尖製造業公司在供應鏈降碳方面不僅與上游供應商合作,還試圖影響終端客戶以改變整個價值鏈的認知。為達到供應鏈降碳的領先水平,需要進行三個層級的行動:首先要在產品涉及與公司選址方面進行碳排放方面的能力提升,選擇低碳的工藝和集成設計,遷移公司與廠房地點至低碳成本的地區。其次,設立降碳標準,與供應商共同協作,幫助其完成綠色轉變。最後,將低碳理念傳遞給終端消費者以改變其關鍵購買要素,轉移部分降碳成本。
此外,時帥還介紹了某汽車集團在電動車、供應鏈降碳和低碳運營方面的領先案例。據悉,該集團建立了全生命周期的循環經濟體系,其中包括可再生產品、可再生零部件、再製造件,以及廢棄材料回收閉環等。
“對於汽車產業來說,降碳在帶來了動力的同時也帶來了壓力,在長期的實踐和創新當中,需要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些最佳的路徑,如何以更高效的方式和途徑來脫碳、降碳,抓住其中的變革新機遇,需要我們從各個環節進行突破,尋求效果和效率,同時平衡好短期的投入和長期收益。相信在產業界各方的共同努力下,‘雙碳’戰略不僅是一個環保和降碳的硬槓桿,更能夠讓汽車產業在其中探索出一些盈利模式的突破口。”主題論壇主持人朱志宇總結道。
文:張玉 編輯:黃霞 版式:王琨
給小編加個雞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