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VT變速箱對多數人來說既熟悉又陌生,說熟悉是因為它的應用非常廣泛,而且很貼近我們的生活;而陌生是因為,CVT變速箱的種類非常繁雜,並且常見的CVT依舊對它有很多誤解。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是CVT的全稱,翻譯過來為連續可變變速器,廣義上只要符合字面意思都可以稱為CVT變速箱。所以除了我們熟知的兩個棘輪用鋼帶或鋼鏈連接之外,還有其他形式的CVT變速箱。
先說了一個我們相對熟知的E-CVT,本田iMMD和豐田THS混合動力系統就使用的是這一套變速箱。“E”代表電子的意思,用電機取代了機械結構為發動機變速變扭。這裡補充一點,即便是混合動力車型也是需要一套機構為引擎調速調扭。豐田、本田之外的混動車大多需要一套變速箱,是因為它們的電動機只能夠調節扭矩,並不能控制發動機的轉速。
滾珠/滾球CVT
說完熟知的,再來看看那些不耳熟的。首先是滾珠/滾球CVT,這種變速箱同樣沒有棘輪和傳動鋼帶,它的核心部件是多個球體。我們知道,一個球體表面距離轉動軸不同的點,線速度也是不同的。滾珠/滾球CVT變速箱就是利用了這一原理,通過改變轉動軸的角度,使得輸入端和輸出端的線速度發生變化,從而實現變速、變矩的功能。
語言描述可能有些抽象,我們現在來看兩張圖:
第一張是滾珠/滾球CVT的模型,第二張圖是動力傳導以及如何變速的示意圖。如果還不是特別清楚的話,可以把這個東西想象成我們腳下的地球。假如輸入端在北半球中國的三亞市,輸出端在南半球的麥哲倫海峽,自轉一周過後,在廣州的人轉動的距離一定是大於在麥哲倫海峽航行的人。也就是相當於,一個大齒輪連接了一個小齒輪,等同於AT變速箱的超比擋。
相反,如果需要放大扭矩進行起步或者爬坡時,就需要輸入端向北走,比如到黑龍江漠河,輸出端向赤道靠近,比如來到了秘魯首都利馬。這時就變成一個小齒輪連接大齒輪的情形,達到減速增扭的目的。
滾珠/滾球CVT最大的優勢在於結構簡單、體積小巧,可以做到手掌心那麼大。所以主要用於踏板摩托車,還有很多汽車、船舶模型也會用到它。當然也有很大的短板,比如變速範圍比較狹窄,扭矩承受極限較低等,所以只用於小型機械。
不過也有公司嘗試拓展滾珠/滾球CVT功能,記得前些年在車展上看到過行星式變速箱。其實就是把行星齒輪組中的行星輪換成了球體,原理和之前講的一樣,運行方式和行星齒輪一致。由於這套變速機構非常的小巧,所以適配性很強可以串接液力變矩器或者傳統變速箱,當時這個巧妙的設計讓我印象很深。
錐環式CVT
說罷了滾珠/滾球CVT變速箱,再來說個新鮮東西“摩擦錐變速器”,這也是一個很大的無級變速箱分支,其中有很多的演變產品。和汽車有關是錐環式變速箱“cone ringtransmission”。
介紹之前,先簡單複習一下傳統CVT變速箱的結構,因為和錐環式變速箱多少是有點聯繫的。
傳統CVT變速箱,主動、從動棘輪上都有一個V型槽,通過液壓系統來改變槽的寬度,從而實現不同的速比。錐環式變速箱可以看作是台簡化版的CVT變速箱,主動、從動棘輪被兩個錐輪代替,鋼帶被鋼環所取代。
這是一張俯視圖,主動、從動錐輪由中間的鋼環連接,並且鋼環可以在兩個錐輪之間移動,從而實現不同的速比。相比傳統CVT變速箱,這套變速機構更簡單輕巧,而且效率整體的效率也會更高。
說到效率,正好糾正一個關於CVT變速箱的誤區,很多人覺得CVT傳遞效率低下是由於棘輪和鋼帶之間打滑所導致的,這是個大大誤解。如果棘輪和鋼帶之間打滑,可不是動力響應慢,踩油門不走這麼簡單,而是變速箱啟動保護程序,或者車輛直接趴窩,是很嚴重的問題。
那為何要說CVT變速箱的效率不高呢,前面也說了改變速比是靠液壓系統完成的,而這套系統會消耗很多的能量,這部分能量當然也是來自於發動機的,所以會有動力損失,會降低效率。
錐環式變速箱不需要這套液壓系統所以效率會提升,並且還具備結構簡單、價格低廉、變速變扭平順等優點,至於缺點和滾珠/滾球CVT類似,所以微、小型車與錐環式變速箱是很搭。
如果你還是搞不清楚錐環式變速箱的工作原理,可以推薦一個視頻: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65061553?p=1。簡單、直觀,非常好理解。
CVT可不是“軟妹子”
奇特的這類說完了,再回頭聊兩句傳統的CVT變速箱。我是挺着迷於CVT變速箱的,想想看“連續可變”是一個多麼完美的狀態。
首先這意味着變速過程中沒有動力中斷,還記得很早的時候看汽車雜誌,超跑有一項很重要的參數是換擋時間,只有CVT變速箱能把這項參數降到0。
其次“連續可變”將引擎輸出的動力由階梯變成了滑梯,這意味着引擎能始終工作在最為正確的區間。CVT之所以省油也是這個道理,它能夠讓引擎最大限度的工作在最高熱效率區間,與豐田、本田的混合動力是一個理念。此外,對於動力輸出也有很大的幫助,CVT變速箱可以將轉速鎖定在引擎的最大功率點進行變扭,這也是其它變速箱沒有的技能。
沒有動力中斷、可鎖定最大功率點輸出,這兩點都證明了CVT在運動性上同樣是把好手。1990年代威廉姆斯車隊就試過將CVT變速箱放在F1賽車上,當時的測試車手“庫克哈德”給予這種變速箱極高的評價,所以CVT才不是柔弱、無力軟妹子呢。
之所以現在的性能車和超跑沒有採用CVT,還是效率的問題,這也是CVT變速箱最大的軟肋,想解決這個問題還是要看材料學有沒有什麼重大突破。
關於CVT的故事還沒完,有人說CVT是意大利畫家達芬奇發明的,當個趣聞可以這麼講,但要較真就不是那麼回事兒了。達芬奇只是提出了一個無級可變傳動系統的構想,和現今的CVT變速箱還是有很大區別的,現代棘輪鋼帶式CVT變速箱,是Hub vanDoorne在1958年設計出來的。
舉個不恰當的例子,達芬奇只是講述了一個嫦娥和月亮的故事,與人類探月、登月完全不是一回事。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