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初期,一位豐田代表受邀到上海汽車廠參觀。
剛進門,他就被震耳欲聾的榔頭敲擊聲嚇壞了,去車間轉了一圈後,說了句刺痛全場中國人的話:
這是我們爺爺輩的生產方式。
當時,全國一年的轎車產量不過幾千輛,無論是上游的研發、採購,還是下游的營銷、售後,毫無體系可言。
以至於,有了美團創始人王興的金句:在傳統燃油車時代,中國企業沒有理由贏。
然而,後面半句卻是:在智能電動車時代,中國企業沒有理由輸。
美團雖是互聯網時代巨頭,但在汽車產業面前,依舊屬於“孩子輩”。
在搞清楚中國汽車是否能贏之前,先要回答一個問題:燃油車時代,中國車企輸在了哪裡?
1、先天不良?
汽車是由德國人發明,美國人用流水線發揚光大,到了上世紀70年代,又被日本人送上了新的台階,只有中國是一片空白。
1956年,中國第一輛汽車在長春誕生,名為“解放牌”。
但隨着中蘇關係降溫,加之以美國牽頭成立的“巴黎統籌委員會”的技術封鎖,導致中國汽車產業停滯不前,長期處於榔頭造車的原始階段。
直到1985年,大眾集團與上汽組建合資公司“上海大眾”時,中國汽車產業才初具體系。
但尷尬的是,桑塔納作為第一款國產車,其國產化只有可憐的2.7%。這僅有的一點比例,還是來自四個沒有技術含量的零部件:輪胎、喇叭、天線、標牌。
整個燃油車時代,我們都在後發劣勢中瘋狂補課,用市場換取人才、經驗、技術。
結果,最後不僅沒有實現逆襲超車,反而培養出了“華晨”這樣的敗家子。
用一句話總結就是:中國燃油車輸在了起跑線上。想要實現彎道超車,或許只能用美國戰勝日本半導體的方式——開闢一個新的市場。
2、新能源車突圍
2000年,關於中國汽車的出路,尚在奧迪工作的萬鋼向前科技部長獻了一計:新能源汽車,與高層的想法不謀而合。
8年後,“十城千輛”項目啟動時,早早切入新能源汽車的比亞迪,已經是中國鋰電四巨頭之一。
在新能源汽車發展過程中,中國車企經歷了加拿大魁北克水電的電池專利訴訟,日韓電池廠商的瘋狂打壓,超級鯰魚特斯拉的攪局。
即便如此,還是成長起了一大批新能源車企。領軍者有全產業鏈國產化的比亞迪,新勢力有在美股衝浪的“蔚小理”,第二方陣有零跑、威馬、“小哪吒”。
到了2022年上半年,比亞迪銷量突破64萬,同比增長314%,位居全球首位。
4個月後,比亞迪又將這個數字翻了一倍,穩坐全球新能源車的頭把交椅。
有趣的是,12月初有人用六輛車做了個“車身扭轉剛性測試”,參賽選手分別為:保時捷panamera、奔馳GLS、寶馬7系、雷克薩斯RX、比亞迪海豹、凱迪拉克XT5。
六輛車分別進行了空載斜坡、載人斜坡測試。
在空載測試中,保時捷、凱迪拉克尾箱打開無法關閉,奔馳、雷克薩斯雖能關閉,卻出現了左右縫隙不同的現象。
後續載人測試中,雷克薩斯被淘汰,只有寶馬、海豹完美通關。
一個值得注意的細節是,除了海豹定價20萬左右外,其他5款車型價位最低也在40萬,高則突破100萬。
但在車身扭轉剛性測試中,價格最低的海豹卻一路通關。
表面看,這是比亞迪海豹車身抗壓能力、安全性的展現。實際卻是中國新能源車發展至今的縮影——以超高性價比,將產品的性能做到了國際一流水準,具備了將外資品牌按在地上摩擦的實力。
站在當下,再看王興那句“在智能電動車時代,中國企業沒有理由輸”,猶如醍醐灌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