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百度地圖發布了《2022年第1季度中國城市交通報告》,該報告基於百度地圖大數據客觀反映了我國主要城市的交通狀況。我從中選取了通勤高峰擁堵榜單和周末交通擁堵榜單,發現大部分城市通勤高峰時的擁堵指數普遍呈下降趨勢,而周末卻剛好相反,反映了人們出行習慣的變化。
(數據源於百度地圖)
咱們先來看通勤高峰擁堵榜單,從汽車保有量的不同等級劃分可以看到,汽車保有量大於300萬的城市,擁堵指數下降趨勢相比保有量在200萬-300萬區間的城市更為明顯,其中上海、青島、天津三個城市下降幅度更是高達10%以上,當然,這與幾個城市在一季度遭遇的疫情影響也有重要關係。除了疫情因素,讓人們放棄上班開車可能還有以下原因:油價上漲、公共交通的完善。如果公共交通足夠快捷方便,大家是否會願意選擇乘地鐵或者公交上下班呢?
(數據源於百度地圖)
再來看周末交通擁堵榜,和前面的通勤高峰擁堵榜單恰好是完全相反的趨勢,不僅整體呈現上漲趨勢,汽車保有量較少的城市相對於汽車保有量更大的城市上漲趨勢更為統一。周末自駕游的興起催生了新的產業——露營經濟,因為各地的防疫政策各不相同,一定程度上阻斷了許多人尋找“詩和遠方”的腳步,所以只能選擇路程較短的城郊和公園親近一下大自然。只要碰到天氣好的周末,但凡有一片空曠的草地,總能看到三五成群的人們扎着帳篷或天幕,鋪着野餐墊,享受着難得的清閑時光。
還有一個有意思的事情,在這些露營地,新能源車型的佔比很高,越來越多的新能源車型搭載了外放電功能,非常適合露營的時候使用。相信在未來,一款車是否搭載這項功能,有可能成為消費者決定是否購買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二季度已經剛剛結束了,相比第一季度,油價一直在持續上漲,同時,個別城市經歷了嚴格的疫情管控,預計上述兩大變化趨勢會更加明顯。有朋友或許會反駁我的觀點,“天天開車上班,感覺路上的車和往常一樣的多”,從上述大數據分析結果來看,大部分城市擁堵下降變化不到10%,反映在汽車數量和通勤時間上的變化會比較小,給人一種沒什麼變化的錯覺。當然,從側面也反映出了一個事實,諸多因素影響的還是少部分非剛需用戶,有選擇開車或不開車的自由。
寫在最後,隨着車市的逐步復蘇,以及汽車消費政策的推進,道路上的新車數量會有明顯增加,同時,隨着疫情管控政策的調整,跨地域流動也會變得更加頻繁。相信在第三季度,各大擁堵榜單或將呈現一片上漲趨勢,那麼對於持幣待購的朋友,是否會選擇在此時購入新車,成為“堵車大軍”中的一員呢?(文/優視汽車 馭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