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也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更說“菩提本無樹,明鏡明鏡亦非台”。
雖說我們現如今很多人是無神論者,也並不以佛教為信仰,可對這些佛學語錄卻也都十分熟悉。
就是因為曾經佛學、佛道,風糜一時,乃至舉國皆奉為真理,所以許多佛學語錄廣為流傳。
不止如此,還有許多與佛有關的物件也流傳至今,令人們所熟知。小的比如念珠,比如菩提,許多人都在手裡把玩。
而大的則有佛像、觀音像,比如樂山的大佛,海南的觀音供人瞻仰,人們哪怕不信佛,卻也都或多或少知其一二,曾領略過其風采。
今天我們要說的也是座佛像,可與我們平日里見的大為不同了,是一座有着800多年歷史的千手觀音像。
千年傳承的佛與佛像
傳說佛教是在公元前六世紀,由釋迦牟尼從人生的苦難之中尋得解脫之道後,創建教團,傳揚自己的感悟而形成的。
最初從印度開始向外擴散傳播,逐漸有了自己的體系,完整的流派概論,也有了闡述思想的如《大般若經》一樣的經籍。
在一點一點的傳播過程中,在漢代時就已經傳入我國,隋唐時興起。我們所熟知的《西遊記》中,唐僧的原型便是唐朝求取佛經的僧人。
而佛教在我國興起之時,可不只有佛經的傳播,還有許多與佛相關的廟宇,佛塔等,都在我國各地修建開來。
在廟宇中供奉着許多佛像,成為了很多人的精神寄託。
但是在早些年間,佛教的形象還是有很多異域色彩的,受希臘文化與印度文化的影響偏多,可隨着傳入我國的時間日久,也開始變得入鄉隨俗。
最明顯的變化便是在各個廟宇中的佛像樣貌上。曾經的佛像,大多以高鼻樑,細長眼,薄嘴唇這樣的形象示人,這無疑是西方人的樣貌。
哪怕中原人對佛教言論深信,但當看到這樣的佛像時,也會心生疑慮,思考這樣的異域神佛,究竟能不能普度自己這個東方人呢?
於是在佛教傳播的過程之中,佛像也在一點點變化。漸漸地,人們在修築佛像的過程中,也給它添加了不少東方色彩,融合了漢人的樣貌。
就比如大耳輪,如同《西遊記》中的如來佛祖便是對那時中原佛像的最好還原。
但對於佛像的修築,每一個不同的工匠心中都有自己對佛的不同定義。於是佛像或多或少的都有一些區別。
在敦煌、龍門這類的石窟中,現如今我們所能看到的佛像便大不相同。有着裝看起來如皇帝一樣,華貴金身的,也有穿着漢晉服飾的,還有樣貌上豐頰廣頤,雙手過膝的。
但不管是什麼樣的佛像,都有人信奉,因為每個人在祭拜佛像的時候,都有着內心不同的祈求,有的人尋求的是心靈上的升華,解脫。
而有的人則希望佛能給他們保佑,不只是金錢,地位,子嗣,就連來世,都在他們的祈求範圍之內。
這些人所拜的佛,並不只是釋迦牟尼,大多會去拜另一種更為和善,更為親民的佛,就是常在釋迦牟尼身邊的觀音菩薩。
大多數的觀音都有一樣的樣貌,但是細節上卻大有不同。他們形態各異,手持之物也各有不同,而最為特別的則是曾經在春晚的舞台上義務今天下的千手觀音的原型了。
真有近千隻手的“千手”觀音
不少人曾以為千手觀音是舞台形象而已,但其在歷史上是真正存在過的。
前些年,在重慶便曾經發現過一座觀音像,並不是普通的觀音,而是真真正正地擁有着近千隻手的八百多年前鑄造的千手觀音。
千手觀音這並非人們是發現的第一個,單單在此之前的千手觀音,雖說是有不少只手,但在修築之時並沒有仔細的體現,只是有個大概罷了。
一般的千手觀音真正體現出來的是32或是48隻手,而手上都會拿着觀音的標誌性器物,比如寶瓶,寶劍,等等。但這一次的千手觀音,才是最接近千手的一個。
當時發現這座佛像的時候其實已經破敗不已,佛像的頭身包括手都已經損壞了很大一部分,但這座佛像的體量之大,加之形象與其他佛像又實為罕見。哪怕修整工程十分浩大且不易,但最終還是決定將這座佛像修復如初。
國家文物相關部門派出了專家組趕赴重慶,制定了簡要方案,對這座佛像進行研究與分析。試圖為其量身定製修復的方案。
而這座佛像修復上最為困難與複雜的一部分就是這近千隻手,當時就是為了數清這佛像究竟有多少只手,便花費了很大的力氣。
專家們動用了投影儀器等先進設備,對佛像進行全身的掃描測繪。讓佛像全景在電腦中呈現出來。
再利用分解法,將佛像分成幾十個部分。對每一個部分進行嚴密的梳理,最終測得了這個千手觀音像有共計830隻手。
聽起來這個測繪過程好像並不難,但要知道觀音的手拿着法器,而這幾百隻手中有不少便拿着法器。
在法器的掩蓋之下,一不小心便會漏掉某隻手,再加上很多佛手更是因為百年來的時間流逝早已經殘缺不全,想要數清數目還得先還原手的大概樣貌,其難度可想而知。
最初專家們經過第一輪細數得出結論是829隻手,等到第二輪復盤時才又發現了一隻半截的被忽略的佛手,這才有了最後的定論。
耗時多年的修復之路
在掃描這個千手觀音的時候,在產的所有人都在感嘆,如今就是我們在有了很多高端設備之後,想要修復這千手觀音,還是一個很大的工程。
這800多年之前哪有這樣的先進工具,光是靠人力去打造這樣複雜且精良的佛像,其中要花費的人力、物力、時間與金錢更是難以衡量的,可見當時的人們對於千手觀音的喜愛程度。
早年間,人們說千手觀音法力無邊,能夠拯救眾生,說千手觀音上朝峨眉,下朝寶頂,讓供奉着千手觀音的寺廟長年香火不斷,可見人們對千手觀音的信任。
如今既然有緣被發現,自然不能埋沒這樣的巨作,畢然是要盡量還原的。
有專家分析,要想修復這座千手觀音從裡到外都要儘可能做到與原身相符,那麼這表面的金箔之下便不能是普通的材質,為了研究透徹,連石質文物專家都請來了好些。
好一番分析查驗之後,佛像原身竟然是豬血混合了硫酸汞調和而成的,也不知當年的人們是如何做到的。
而這表面的金箔可也大有學問,現在雖然金箔脫落嚴重,但也不難看出原來這觀音是滿身金衣的。
可是這觀音身上的金箔有的地方卻發青了,本以為是那時的人們給觀音上的色,但化驗結果竟然是“銅”,這滿身的黃金卻暗中摻雜了銅,經年累月才變色了,可能視為了節約成本吧,畢竟這麼大體量的雕塑,建造成本已經不小,可能是想在這表面上節省一點吧。
接着在對金箔進行放大了5000倍之後,卻發現金箔中竟有小孔。據專家們推測,這孔是最初在建造時,為了追求薄如蟬翼而打磨出來的。
為了能還原當年的效果,專家們把原身上的金箔剔除出來,清洗乾淨,然後為了能給這千手觀音重新穿上金衣,專家們使用傳統大漆工藝貼金箔,光是這看似簡單的“表面功夫”便耗時許久。
最初以為修復工程,大概三到四年便可以竣工,可是這三年過去了,距離完工還差得遠呢,其中最耗時的應該就是手的修復了。
關於殘肢再造工程,其實專家們在之前舒手的數目之時便已經知道了有過半的佛手都已經不完全了。不說表面顏色不全,而是手的殘缺與破損。
要知道手可以擺出各種樣子,手指本就靈活,這800多隻手當然也有各不相同的造型,既然有心修復,便不可能隨意修補。
為了能夠還原舊貌,專家們還專門請來了更善於繪畫的畫像師,通過這佛手殘留的部分隨形補形的倒推出它本身的樣貌。
好在這佛手有的是對稱的動作,讓修復的難度小了那麼一點。
可是還是有許多手是無從下手的,還是專家們查了許多的資料,才儘力地給補全了。
修補完佛像手部之後,便要給手部補金衣了。這不同於給身體貼補,是那種大面積的工程,手部的細節很多,工作必須要精細再精細,不能有一處錯漏才行。
等到全身的金箔修復好,最後還要給觀音底座進行彩繪完善。從2009年發現這座觀音像開始,直到2015年6月,這個耗時多年的修復之路終於看到了曙光。
在不久之後,這座佛像也正式面向遊客開放。而關於佛像修復的細節也向媒體披露了不少,也讓人們對佛像有了更細緻的了解。
在所有的細節中,最令人驚訝的,也是最令人感慨不已的除了“千手”以外,便是佛像腹部的機關了。
暗藏機關記錄來歷
專家們在修復佛像時,自然會對佛像身上的每一處都研究透徹,角角落落都不可能放過。
在佛像快修復完成時,他們對佛像已經修復的部分進行例行檢查,本意是為了看有無錯漏或者有無與原身不貼合其正之處。
可有一位專家卻意外地發現了一處機關。當時這位專家對佛像的腹部進行檢查時,意外碰到了機關,隨着一聲響,所有人的眼睛都望向了佛像這邊。
沒有人知道發生了什麼,但他們又生怕佛像有什麼損壞,或是這個佛像修復過程出什麼意外。
大家便不錯眼珠地盯着佛像,也就是這一瞬間,大家竟然看到佛像腹部彈出了一塊石磚。眾人馬上圍上前去一探究竟。
專家把這塊石磚小心翼翼地拿了下來,先是對佛像腹部裡面進行一同探查,結果除了彈簧機關,什麼都沒有發現。
本以為會像影視劇中的那樣,這個石磚機關是個什麼暗門,會打開一個新天地,裡面會不會藏了什麼寶藏亦或是佛經,結果卻只有這塊磚頭。
雖然這不是什麼暗門,卻也不是一塊普通的磚頭。而是一段話的載體,這塊磚上面記載着千手觀音佛像的由來。
雖然文字不甚清晰,但卻能看清撰寫之人想要表達的意思,上面說這佛像的建造者也是一個佛教中人。
因為對佛教的崇拜至極,於是想讓更多的人看到佛像,不惜花費重金,聘請工匠,耗時許久,曹打造了這座千手觀音。就是希望人們在見到這千手觀音之時,能不自覺地心生敬畏。
其實在考古過程中發現文字記載並不稀奇,可是一般的文字記載都會記錄在石碑或牆壁上,像這樣精巧的隱藏在佛像腹部的機關屬實是不常見。
也不知是不是建造觀音像的人本意是想低調到不為人知,卻又不想百年之後與這座佛像斷了聯繫。
當年建造這樣的一座佛像,其難度就已經是我們無法想象的了,而這個精巧的小機關雖然小,但其中原理卻十分複雜,可見當年的工匠技藝之高超。
這座佛像,從被發現,到被修復,一直讓所有看到它的人深受震撼,震撼於它的巧奪天工,它的出現的確讓見到它的人深感敬畏。
敬畏的不止是千手觀音本身,還有當年建造佛像之人的信仰,以及人們的智慧之無窮。
千年來,考古所發現的不只是佛像,還有陵墓,物件,遺址,這都是傳承了千年的中華文明,佛教也好,道教也罷,每一個都是歷史的見證。
而所有的考古學家,他們花費三年五載,去研究,修復,為的就是不辜負前人的心血,也讓身為後人的我們,對於歷史的了解,不同只停留在毫無溫度的文字上,能夠實際的親眼感受到歷史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