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作家」劉變琴 ‖ 響堂寺,願做菩薩那朵蓮 (散文)

2022年09月27日02:39:25 佛學 1213

「今日作家」劉變琴 ‖ 響堂寺,願做菩薩那朵蓮 (散文) - 天天要聞


響堂寺,願做菩薩那朵蓮

文/劉變琴

「今日作家」劉變琴 ‖ 響堂寺,願做菩薩那朵蓮 (散文) - 天天要聞

第一次去響堂寺,是2008年三月,春寒料峭,因自己身體有恙,生活工作都不能全力以赴,心生自卑,鬱鬱寡歡。特意獨自朝拜響堂寺諸佛,以求寬慰。

當時的心情如劉禹錫的“新妝宜面下朱樓,深鎖春光一院愁”,感覺像被整個世界拋棄了一樣。行至大佛洞,不料卻被洞里左手石壁上的一塊浮雕吸引,初看像一座燈台,再看又像瓶子里一束花,又像電影里印度教派里的佛教道具,最下面是一個底座支撐,兩旁對稱兩組葉子,葉子造型流線順暢,上面是一主兩副三支盛開的花朵,盛放成碩大的花冠,雍容華貴,如火焰般在枝頭綻放,是很少見的一種圖案。聽看門的老人說,這種裝飾在國內石窟中很是罕見,幾乎是孤例般的存在,專家們將其稱為“寶相花”。

據說,唐朝初期“寶相花”的花瓣是由蓮花母體花瓣與其它紋樣結合演變而成,盛唐時期的寶相花,能直觀的看出是脫胎於佛教的“蓮花化生”,象徵遠離塵俗、清凈無染的寓意。我從來沒見過是這個樣子的蓮花,新奇又有趣,總覺得一定和西域或者印度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又恣意妖嬈地在佛前綻放。我想,這絕對是一種稀世珍寶般的物種,要不大慈大悲修諸波羅密行的佛菩薩,能在前世、今生、未來都把它帶在身邊,刻進石壁,永遠相伴。

那一刻,我心生羨慕。

能伴佛左右,這是一朵幸福的蓮。

「今日作家」劉變琴 ‖ 響堂寺,願做菩薩那朵蓮 (散文) - 天天要聞

第二次去響堂寺,是在2011年春末夏初,當時我大病術後初愈,我家先生帶我和兩個孩子去響堂寺還願祈福。

初夏的響堂寺,漫山披綠,生機盎然,孩子笑靨如花,先生英姿颯爽,不知是恙去心輕,還是因兒女在側心情更好,和第一次來是感覺截然不同,一路歡快。而我,是他們的圓心,那個被愛環抱的女主人。

這次仔仔細細地把每個大小石窟完整地轉了個遍,看石刻、聽歷史,用手觸摸先人智慧的遺迹,除了感嘆,更多的是敬佩,芸芸眾生不過是滄海一粟,唯有刻在石頭上的歷史才是最真實的記錄,讓我在穿越千年之後,感受興盛時期的佛教盛宴。

但,最讓我喜歡的還是在大佛洞,大佛洞頂上的那朵圓潤飽滿的蓮花。

中間的花心分三層,顏色依次是黑、褐色、杏黃色,三中眼色搭配下來很有立體感,花冠也是三層,緊挨花心的一層花瓣凹凸有致,花瓣像菊花般連接,形成均勻的褶皺,等待伺機一展芳華,第二層就是典型的荷花花瓣,根部圓潤飽滿,到最後收攏籠成一個小尖尖,第三層是第二層錯位插空,依次均勻長在二層兩個花瓣的中間,查漏補缺完美補位,一朵花的最正視角地唯美呈現,整體看起來大氣雍容,又不失內斂莊重。

蓮花是佛教場所最為常見的一種吉祥物圖案。佛教問世後,佛教徒也採取了以蓮花為佛教的主要象徵。據說後來成為佛祖的悉達多太子出世後,立刻下地走了七步,步步生蓮,所以蓮就成了他誕生的象徵。這次因病,我才更多地感受到家庭的溫暖,我就像一朵蓮花的花心,被親人們簇擁着呵護,小心翼翼地伴我渡劫。

從小因為娘脾氣暴躁,好像沒有感受過母愛的溫存和慈祥,一直認為自己是個不受待見的孩子,孤獨和疏離感伴隨整個童年少年,三十幾歲,重病洶湧來襲,突然對這個世界不抱希望和幻想,萎靡不振。可是,當我住院卧床,不能自理,我真切地看到老娘痛在心上,疼在眼裡!不顧身體孱弱為我跑前跑後,術前淚流滿面是她,術後淚流滿面還是她,原來,一直我就是她心上的寶,只是她愛我的方式不同罷了。

相公請假從外地趕回來,陪我整整8天,天知道一個單位的正職,擠出這8天多麼不容易,成天電話不斷。可是,他說,我是孩兒他娘,父母子女只能陪他半輩子,而我,是能伴他一生的伴。女兒當時6歲,只知道看着我沉默,住院那幾天,她少了風趣活潑,變得小心謹慎,生怕碰到我的刀口。婆婆更是從頭忙到尾,這個沒有血緣關係的親人,善良、內斂、敦厚、樸實,感謝佛主賜我一個好婆婆,是福氣,要珍惜。閨蜜也從老家坐班車趕過來,床頭給我講笑話,老鐵同學帶來我最愛的酸葡萄,逗我,就是不往嘴裡喂……

那個時候,我覺得雖然我是滄海一粟,但我是最幸福的人。他們就像蓮花那一瓣瓣的花瓣一樣,把我圍在圓心的正中間,滿滿地呵護,在我最困難最無助的時候,給我溫暖,給我希望,給我幫助,給我安慰,讓我在最黑暗的日子裡看到生的希望。

看着穹頂那朵恣意綻放的蓮花,我在佛前虔誠跪拜。

那一刻,我心生溫暖。

心上有花綻放,如蓮盛開。

「今日作家」劉變琴 ‖ 響堂寺,願做菩薩那朵蓮 (散文) - 天天要聞

第三次來響堂寺,是今年夏天,安老師特意安排全體學生這次戶外學習到響堂寺採風。閨蜜在側,師兄專車,師姐妹相伴,還有德高望重的安老師帶着我們,想想,都會眉開眼笑,嘴角微揚。

小雨淅瀝,平添幾多嫵媚,我是個愛雨的人,穿着飄飄欲仙的美衣,甩着如瀑的秀髮,再在髮髻處點綴兩隻欲飛的蝴蝶,心情好到最好。

這次最讓我難忘的是展覽館一層第一個甬道里的步步生蓮。起初隨大家一路走過沒有在意,偶然低頭,看見每一步輕輕落下去,腳下都會出現一朵金色的蓮花!好神奇啊!科技成就夢想,新時代的信息元素能完美地呈現讓老一輩人瞠目結舌的感官體驗,文化遺迹和與時俱進的旅遊市場高效融合,是對文化一種更好的保護和詮釋。不行,我必須返回頭再試一下。

我把手提包放在一旁,手機放在一旁,左腳輕輕地一步踩下去,瞬間腳下有金色的蓮花若隱若現地出現,只一刻便金黃燦燦地盛開來,每個花瓣都散發這金色的花粉,妖艷欲滴,璀璨奪目,我的腳掌正好落在連心之上,好不忍心!趕快移重心換腳,當左腳抬起,蓮花慢慢變淡變淡,慢慢消失……同時,當右腳落下,腳下頃刻又出現一朵盛放的金蓮!再換腳,一步一步慢慢向前走,一朵朵的蓮花在腳下盛開,走出一路蓮花搭乘的路。

為了能更長時間留住這夢幻般的精彩瞬間,我喊住小師妹文飛,她秒懂。手機找好角度,半蹲在地,我早已蓄勢待發,拎一下裙擺,捋一下長發,來一個優雅的起勢,接着碎步輕飛,如蜻蜓點水,小跑至中間,借衣袂飄飄長發飛揚,來一個古典舞里柔美害羞地轉身,輕抬手腕,頷首扶腮,低頭看到身後一排的金蓮唧唧鬧鬧,朵朵爭艷,金粉四濺,爭先恐後地綻放,又唯恐落後地隱身,我轉身向前,舞步輕邁,腳下步步生蓮,奔向那微笑的,佛。

身後,蓮花朵朵。

那一刻,我化身成蓮,在佛前盛放。

來世,願做菩薩那朵蓮。

「今日作家」劉變琴 ‖ 響堂寺,願做菩薩那朵蓮 (散文) - 天天要聞

作者簡介:

劉變琴,1978年7月生,河北邯鄲市武安市人,筆名文心。河北省散文協會會員、邯鄲市作家協會會員、武安市作家協會秘書長、武安市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民俗攝影協會會士。曾用筆名兒袖兒、梅朵。作品散見邯鄲晚報,牛城晚報,榆林晚報,燕趙散文,洺河源等。

今日作家”微信公眾號ID:jinrizuojia001

佛學分類資訊推薦

一個忠告:本事再大,也不要叫醒“認知低下”的人 - 天天要聞

一個忠告:本事再大,也不要叫醒“認知低下”的人

01佛陀說過,智慧不可傳。在佛陀看來,這塵世間真正的智慧,都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對於那些悟性不夠的人,哪怕你傾囊相授,也只能是對牛彈琴,毫無作用。對此,不少人都疑惑,人與人之間的悟性,真的就相差極大嗎?很遺憾地說,人與人之間的悟性、認知差距,比人與哈士奇之間的物種差距還要大。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節,老話“最怕四月初八雨”,下雨有啥怕的? - 天天要聞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節,老話“最怕四月初八雨”,下雨有啥怕的?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節,這是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節日,許多地方都會舉行相應的慶祝活動。然而,老話“最怕四月初八雨”卻讓人對這一天降雨產生了恐懼。那麼,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呢?下雨又有哪些可怕之處呢?四月初八浴佛節的由來四月初八浴佛節,又稱佛誕日,是佛教的重要節日之一。
這個“寶”要趕快找到? - 天天要聞

這個“寶”要趕快找到?

緣生如幻,自性本空。大家好,歡迎收看《妙志禪悟》,我是妙志。本期視頻給大家帶來的內容是:這個"寶"要趕快找到?接下來請花幾分鐘時間收看。佛教里形容菩提心叫"菩提心妙寶",就是指每個人覺醒之後的心靈的力量。但這心靈的力量裡面又是無我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
想不到葫蘆島還藏着一座寶寺,建築錯落有致,佛法景緻富有禪意 - 天天要聞

想不到葫蘆島還藏着一座寶寺,建築錯落有致,佛法景緻富有禪意

何為明性?明性既明心見性,在佛教當中的意思是真心顯露出來而測地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可以理解為,明性即為本我!我們常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知己也是明性的一種,如果連自己的本來面目都不知道,又該如何認識這個世界呢。也許只有認識本我,才能夠又勇氣面對一切苦難。
四月四“菩薩生日”不一般“百年難遇大吉日”,有啥不一樣 - 天天要聞

四月四“菩薩生日”不一般“百年難遇大吉日”,有啥不一樣

頭兒,四月四到了,俺們東北的人都知道這一天,有個特殊的名字,叫“菩薩生日”。你信不信,這可是百年難遇的大吉日呢!咱們來看看,這個菩薩生日有啥不一樣的地方吧。有福之人,評論區留下一句:“一順百順,菩薩保佑”,為自己、為孩子、為全家接福納福。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後遁入空門,還有1人當了居士 - 天天要聞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後遁入空門,還有1人當了居士

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此文僅在今日頭條發布,任何平台不得搬運,搬運必究“信仰”一詞最早便是源於佛教經典之中,佛典中所闡述的"信仰"乃是對於天地萬物以及祖先的尊敬與景仰,這兩者的有機融合便構成了我們今日所熟知的"信仰"之定義。
中國那麼多寺廟,為什麼他們家那麼好看 - 天天要聞

中國那麼多寺廟,為什麼他們家那麼好看

很多人都把靜安寺稱為“中國最貴的寺廟”,因為它地處在上海最繁華的商圈之一 —南京西路。而它周邊更是車水馬龍,鄰邊也多是商場和寫字高樓。來寺廟的信眾更是數不勝數。它為什麼會在這?經歷了什麼?又為什麼強調要造得金碧輝煌?
弘一法師李叔同:圓寂前拒絕吃藥,將遺囑和後事托與妙蓮法師 - 天天要聞

弘一法師李叔同:圓寂前拒絕吃藥,將遺囑和後事托與妙蓮法師

關於“天才”的傳聞,從古至今從未有過停歇,似乎每個時代都會湧現出那麼幾個天賦異稟的能人,展現出超越常人的智慧。對普通人而言,德、智、體、美、勞,一生能精通於幾樣就很是不易,想要做到全知全能就好比“難於上青天”。可在李叔同的眼中,這些都是彈指間就熟練掌握的技巧。
提升認知,堅定信念,才會開始真修 - 天天要聞

提升認知,堅定信念,才會開始真修

一門深入,長時熏修。熏修就是多了解佛法方方面面的知識,提升認知。正確的認知,幫助我們少走彎路。才能堅定念佛。我最近在跟大家介紹一些基本的佛法方面的知識,包括八正道,包括很多高僧大德的一些事迹,以及各個中派的情況等等。這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