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師,一代高僧,俗名李叔同,既是才氣超凡的藝術教育家,也是“二十文章驚海內”的大師,集文學、音樂、戲劇、詩、詞、書畫、篆刻成果於一身,在多個領域,開創了中華燦爛文化藝術的先河。他將中國古代的書法藝術推向了極至,“樸拙圓滿,渾若天成”,魯迅、郭沫若等現代文化名人都以得到大師的一幅字為無尚榮耀。
他還是第一個向中國傳播西方音樂的先驅者,所創作的《送別歌》,歷經幾十年傳唱經久不衰,成為經典名曲:長亭外,古道邊,等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同時,他也是中國第一個開創裸體寫生的教師。其卓越的藝術造詣,先後培養出了名畫家豐子愷、音樂家劉質平等文化名人。
“文藝的園地,差不多被他走遍了"的李叔同,後來竟走上了一條大異於世俗眼光的傳奇人生路。
1918年,李叔同披剃於杭州虎跑定慧寺,遁入空門,做了一個名“演音”、號“弘一”的僧人。一名曾經純正而且優秀的藝術家,穿上百衲衣後,從觀念到行動皆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斷絕塵緣,超然物外,幾乎廢棄了所有的藝術專長,耳聞晨鐘暮鼓,心修律宗禪理,從此藝術家李叔同變成了宗教家弘一法師。
諸藝俱疏,唯有書法一事未能讓弘一割捨,在弘一60餘年的生命歷程中,至少有50年的翰墨活動。隔斷塵緣的弘一,不再自視為藝術家,作為“寫心”的書法藝術,其墨跡清靜似水,恬淡自如,是期於一種宗教式“大我”的永恆之境,是造“平淡美”的極致。
他苦心向佛,過午不食,精研律學,弘揚佛法,普渡眾生出苦海,被佛門弟子奉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盡的精神財富,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是中國絢麗至極歸於平淡的典型人物。
太虛大師曾為贈偈:以教印心,以律嚴身,內外清凈,菩提之因。趙朴初先生評價弘一大師的一生為:無盡奇珍供世眼,一輪圓月耀天心。
從古至今,有多少人掙扎在名利場上,有多少人真正做到淡泊名利、笑看人生呢?李叔同先生的人生傳奇,在於他在各個領域的非凡成就,更在於他能從塵間包圍着他的種種絢麗中澹然抽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