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名家筆下的《金剛經》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譯文】
佛告須菩提:一切有相,都是虛妄的。如果見到一切有相皆非有相,就見到如來了。
相由心生,“凡所有相”,知也;“皆是虛妄”,還也;“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本也。
此偈乃言知還本也。故若知相由心生,當悟知還本也。
如來者,無所從來
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譯文】
因為所謂如來,無所從來,也無所去,所以才稱名如來。
如來若有來有去,如坐如卧,就着了有相,就有了人相,就有了色身相,那就不是如來,而是眾生了。
所以“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卧”,這是眾生見;而“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這是如來見。
同為見一物,卻見有差別,這就是覺昧境界之差異。
所以如來見眾生皆為如來,而眾生見如來皆是眾生。
過去心不可得
現在心不可得
未來心不可得
【譯文】
正因為這樣,所以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妄心不可得。不住妄心,即見真心。
妄心,即前面所講的種種心。種種心,如來悉知,皆由真心所生,皆為非心,故皆不可住,住則蔽昧真心。
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譯文】須菩提,此法平等,不分高下,所以才稱名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處非法,卻可作法,所以法法皆可,法法平等,法無高下。
因為一切法皆為我作,故一切法皆可為我所用,故皆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法。這就是佛法。
因為實為虛本,虛為實影,虛憑實立,所以得實者盡得其虛。而得實,就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所作福德,不應貪着
【譯文】
須菩提問佛:世尊,為什麼菩薩不受福德呢?
佛: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着,所以說菩薩不受福德。
佛說不應貪着,直接點在須菩提的利慾心上,令其覺醒。
因為菩薩若有利慾心,即有我相,即有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有一切相,那麼這個菩薩也就不是菩薩了。
所以菩薩不受福德,即無福德相;菩薩不貪福德,即無利慾心。而無相即菩薩福德,無欲即菩薩功德。
所以菩薩不受福德正是福德,不貪福德正是功德。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譯文】
一切有為之法,都如同夢幻泡影,如同露水閃電,要這樣看一切有相。
一切有為法,即是心生之相、口稱之名,它們只是如來幻相,而非如來實相。
所以見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即得如來見,即得見如來。
而見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者,即能行一切見、一切法,而得如來行。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譯文】
佛:所以,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就應該像這樣生清凈心,不應該住色生心,不應該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該無所住而生心。
常人生心,佛也生心,若不生心,即不是人。若連人也不是,又豈能作佛?
而佛與常人之不同,唯在於生心不同。常人生心,生的是有所住心;佛生心則相反,生的是無所住心。
人心佛心,都是此心,唯其生心有異,故一個為常人,一個為佛。
因此所謂佛與眾生,其差別之關要,只在此一點。
因此可將其總結為三界五字:心,生,住、不住。其他一切,都在此以後。
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
【譯文】
如來說種種心皆非真心,只是稱名為心。
佛這句話是說真心與妄心、如來心與眾生心的區別。
真心只是一心,它是不分別的,不立相的,不生滅的,不變異的。它變異而實無變異,故以變異而顯其不變異。這就是如來心。
所以由變異而見不變異,才見如來真心;若只見變異而未見不變異,且以變異為分別實有,即為種種心,而種種心皆為幻相心,故為假心。
所以種種心雖也稱名為心,但卻只有心之名,沒有心之實。所以它們是名為心,卻有名無實,故為非心。
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譯文】
須菩提,如來所說的一切法,其實不是法,所以才稱為一切法。
一切法,如來本具,如來自生。所以一切法不是法,它是法的本來,因此是如來本具之能,是如來本覺之性,所以一切法非法。
故雖名一切法,而不可以之為法。否則即着於法相而不見如來,即執於一法而失一切法。
佛是告訴須菩提,不可執法相,不可執名相,否則即不知法的本義,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推薦閱讀
《佛不立相·金剛經諦鑒》
程東 著
高高國際 出品
汕頭大學出版社 出版
一
這是一部覺悟之書。
《金剛經》在中國文化中是“覺悟”的代名詞。它是慧能“聞經悟道”之經,為中國禪宗所遵奉,體現了佛的大乘般若智慧,因此在中國文化中佔有特殊地位。千古以來讀者眾多,受益者無數。歷代智者無不閱讀鑽研,希冀由此攀上覺悟的高峰。
《金剛經》是進入覺悟之途的千古必讀書,本書則好比是今日修讀這門覺悟課程所必讀的現代教科書。有此書在手,覺悟可期。
二
中國文化是一種智慧文化,它是有高度的。在儒、釋、道三家中,如果儒家的代表經典是《易經》,道家的代表經典是《道德經》,那麼佛家的代表經典就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因而這三部經典,不僅分別代表了儒、釋、道三家文化,也代表了中國文化的高度。雖然《金剛經》並非產生於中華本土,但自慧能由此經悟道並開創中國禪宗之後,《金剛經》的境界就已成為中國文化的核心內涵之一,並被奉作驗證覺悟的經典。因此可以這樣說,不懂《金剛經》,就不能真懂中國文化。
“覺悟”是中國文化所特有的內涵,是一種文化高度的表現,也是中國文化的特殊價值所在。西方文化中沒有這項內容。
中國的崛起,是中華民族的崛起。而中華民族的崛起,也是中國文化的崛起。而中國文化要崛起,就要使其精髓得以繼承和發揚。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呢?首先就要知曉它、理解它、掌握它。這也是出版這部書的目的所在。
三
《金剛經》作為中國文化高度的代表之一,與《易經》《道德經》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內涵深邃,奧義難解,令人感慨如讀“天書”。歷代註解者眾多,無非是希望人們能夠讀懂,但是真正讀懂的卻不多。
《金剛經》是佛的知見,讀懂此經即為入佛知見,登佛境界。這意味着一個人的知見要發生實質性的改變。知見不變,難入此經。但人的一生,最難改變的,就是已有知見。
《金剛經》難懂,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歷代的注釋者與講解者,在今天看來都落入一種已經陳舊的、封固的講解方式。不合今天的人們、以及教外人們的需要,因而局限了《金剛經》的影響。時代已經變了,今日若不講出今日之理,《金剛經》就難以煥發新的生命力。
所謂今日之理,即今人以今時知見,實解此經之理。這樣的理解,須合於此經實義,亦通於歷代講解,並且具有今時新進的理見特色,才能更易為今時廣大讀者所接受。
此書堪稱《金剛經》的第一部今時新解之作。透過作者的理解之道,跟從其覺行意境,就彷彿有了一條入佛知見的道路。由此而行,既有的知見將會發生脫胎換骨式的轉變,從而度至於前所未知的彼岸——在那裡,佛的覺悟境界昭然若揭。
胡開祥 / 汕頭大學出版社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