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是“迴向”不是“去向”?迴向有啥作用?

2022年06月29日18:10:08 佛學 1481

為啥是“迴向”不是“去向”?迴向有啥作用? - 天天要聞

常聞法師勸眾,修諸功德之後應當迴向。然而何謂“迴向”?為何“迴向”?又該如何“迴向”呢?

今天讓我們一起來了解關於迴向的相關內容,讓修行的功德更圓滿。


為啥是“迴向”不是“去向”?迴向有啥作用? - 天天要聞

什麼是迴向

佛教常鼓勵我們“自利利他”,而“迴向”便是讓自己和他人都能獲益的極好方法。

那為什麼把自己修行的功德分享給大眾,叫做“回”向,而不是“去”向呢?依佛門之言,眾生煩惱的根源在於心中的“我執”與“法執”,因為有這兩種錯誤的執着觀念,所以把自己與他人對立起來,在與人攀比的過程中追求虛假的快樂。

而“迴向”就是幫助我們降低執着、建立自他一體的正知正見。

為啥是“迴向”不是“去向”?迴向有啥作用? - 天天要聞

六祖壇經》裡面講到“自性能生萬法”,一個人執着越重他就越難見到自性,而當我們把功德迴向給一切眾生,並且不將此“功德迴向”一事放在心上的時候,實際上功德並沒有遠離我們,但我們的心量打開了、執着降低了,自他均能受益。

若將修行比作黑夜中點燈,功德迴向就是以此燈點燃彼燈,此燈光明不失分毫,且因眾燈互照,光明更勝從前。願將一切善業功德與大眾,而最終回歸自性,此是“回”義。

為啥是“迴向”不是“去向”?迴向有啥作用? - 天天要聞

向,是指向,明確對象和目標。我們願將功德分享給哪些眾生?希望自己和眾生達成何等目標?

若是佛弟子,應當迴向一切眾生速成佛道,或者跟自己所修學法門結合起來,做更具體的迴向,如迴向報盡生西等。

為啥是“迴向”不是“去向”?迴向有啥作用? - 天天要聞

如果對“迴向一切眾生”感到不真切,發不起廣大的菩提心來,那麼也不能省略,可以在廣大迴向之後加一個分別迴向。

有時候也會因當前的特殊因緣而臨時加一個迴向的目標,比如有眷屬生病,可迴向他身體早日康復;有人逝世,則迴向他往生西方等。

為啥是“迴向”不是“去向”?迴向有啥作用? - 天天要聞

如果能夠至誠地對那些與自己關係不好、乃至於惱害自己的眾生也進行迴向,那就更加殊勝難得,這樣的迴向能夠解冤釋怨,一定程度上消除障礙。

總之,只要自己做了善業功德,一定不要忘記將此功德迴向給大眾。

為啥是“迴向”不是“去向”?迴向有啥作用? - 天天要聞

迴向,看似沒有做什麼實際的事情,但其實也是非常重要的修行。

菩薩是在救度一切眾生的過程中獲得成就佛道的資糧,而我們凡夫因為能力有限,只能力所能及地幫助一部分眾生,很難對更廣範圍的眾生提供即時的幫助,但是發起“願意幫助一切眾生”“願意分享一切美好”的意願是菩薩修行的起步,每一次修行的至誠迴向,就是一個發菩提心、鞏固菩提心的重要過程。

只有我們發心明確、目標堅定,在修行的道路上才會更有動力,也不會半路偏航。

為啥是“迴向”不是“去向”?迴向有啥作用? - 天天要聞


為啥是“迴向”不是“去向”?迴向有啥作用? - 天天要聞

如何功德迴向

通常在修行後,我們會加念迴向偈或迴向文將功德迴向給自己、親友或眾生。

祖師大德多勸我們發廣大心,迴向給眾生,但如果過去世的“慳貪”習氣依舊牢固,不願迴向大眾,可先念迴向文,再補充迴向偈,逐漸從小向大,培養自己的心量。

為啥是“迴向”不是“去向”?迴向有啥作用? - 天天要聞

示例如下:

完成誦經、念佛、布施、放生等善業功德後,念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供養十方佛,遍及一切眾,惟願大眾離苦得樂,早證菩提。

再以此功德迴向_____(人名),祈願諸佛垂慈、龍天護佑,令其_____(祈願內容)。

祈願的內容不必太顧慮行文規範,意思表達清楚即可。但須注意,祈願內容不得違害他人,佛菩薩不會去成就惡願。

常用的迴向偈還有其他不同版本,大家可自行選擇合適的來念。

常用迴向偈

迴向偈(一)

法會功德殊勝行,

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

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

一切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

這首出自《華嚴經》的迴向偈是最為常用的迴向偈之一,大家可根據所做的具體功德代入其中,例如:抄經/誦經/放生功德殊勝行等。

為啥是“迴向”不是“去向”?迴向有啥作用? - 天天要聞


迴向偈(二)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

這首迴向偈出自《法華經·化城喻品》,也是較為泛用的迴向偈,參加法會、誦經、禮佛、念佛、持咒後都可加念。


為啥是“迴向”不是“去向”?迴向有啥作用? - 天天要聞


迴向偈(三)

願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

同發菩提心,往生安樂國。

這首迴向偈是唐朝善導大師所作,也是可以通用的迴向偈之一。

為啥是“迴向”不是“去向”?迴向有啥作用? - 天天要聞

迴向偈(四)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凈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這首是凈土法門常用的迴向偈,誦持《地藏經》《藥師經》《普門品》等經文或參加超薦、祈福等佛事後都可以加念這首。


為啥是“迴向”不是“去向”?迴向有啥作用? - 天天要聞


迴向偈(五)

願生西方凈土中,

九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

不退菩薩為伴侶。

這首也是凈土法門常用的迴向偈,可以普遍適用。

為啥是“迴向”不是“去向”?迴向有啥作用? - 天天要聞

迴向偈(六)

願消三障諸煩惱,

願得智慧真明了。

普願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薩道。

在誦持各部經典後,可以加念這首迴向偈。

為啥是“迴向”不是“去向”?迴向有啥作用? - 天天要聞


迴向偈(七)

文殊師利勇猛智,

普賢慧行亦復然。

我今迴向諸善根,

隨彼一切常修學。

三世諸佛所稱嘆,

如是最勝諸大願。

我今迴向諸善根,

為得普賢殊勝行。

願諸世界常安穩,

無邊福智益群生。

所有罪障並消除,

遠離眾苦歸圓寂。

這首迴向偈出自《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在持誦《文殊心咒》《普賢行願品》及其他經典後都可加念。

內容來源丨廣州光孝寺

圖片來源丨十願百科

攝影丨丹珍旺姆、妙傳、重影、李保華

佛學分類資訊推薦

一個忠告:本事再大,也不要叫醒“認知低下”的人 - 天天要聞

一個忠告:本事再大,也不要叫醒“認知低下”的人

01佛陀說過,智慧不可傳。在佛陀看來,這塵世間真正的智慧,都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對於那些悟性不夠的人,哪怕你傾囊相授,也只能是對牛彈琴,毫無作用。對此,不少人都疑惑,人與人之間的悟性,真的就相差極大嗎?很遺憾地說,人與人之間的悟性、認知差距,比人與哈士奇之間的物種差距還要大。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節,老話“最怕四月初八雨”,下雨有啥怕的? - 天天要聞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節,老話“最怕四月初八雨”,下雨有啥怕的?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節,這是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節日,許多地方都會舉行相應的慶祝活動。然而,老話“最怕四月初八雨”卻讓人對這一天降雨產生了恐懼。那麼,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呢?下雨又有哪些可怕之處呢?四月初八浴佛節的由來四月初八浴佛節,又稱佛誕日,是佛教的重要節日之一。
這個“寶”要趕快找到? - 天天要聞

這個“寶”要趕快找到?

緣生如幻,自性本空。大家好,歡迎收看《妙志禪悟》,我是妙志。本期視頻給大家帶來的內容是:這個"寶"要趕快找到?接下來請花幾分鐘時間收看。佛教里形容菩提心叫"菩提心妙寶",就是指每個人覺醒之後的心靈的力量。但這心靈的力量裡面又是無我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
想不到葫蘆島還藏着一座寶寺,建築錯落有致,佛法景緻富有禪意 - 天天要聞

想不到葫蘆島還藏着一座寶寺,建築錯落有致,佛法景緻富有禪意

何為明性?明性既明心見性,在佛教當中的意思是真心顯露出來而測地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可以理解為,明性即為本我!我們常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知己也是明性的一種,如果連自己的本來面目都不知道,又該如何認識這個世界呢。也許只有認識本我,才能夠又勇氣面對一切苦難。
四月四“菩薩生日”不一般“百年難遇大吉日”,有啥不一樣 - 天天要聞

四月四“菩薩生日”不一般“百年難遇大吉日”,有啥不一樣

頭兒,四月四到了,俺們東北的人都知道這一天,有個特殊的名字,叫“菩薩生日”。你信不信,這可是百年難遇的大吉日呢!咱們來看看,這個菩薩生日有啥不一樣的地方吧。有福之人,評論區留下一句:“一順百順,菩薩保佑”,為自己、為孩子、為全家接福納福。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後遁入空門,還有1人當了居士 - 天天要聞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後遁入空門,還有1人當了居士

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此文僅在今日頭條發布,任何平台不得搬運,搬運必究“信仰”一詞最早便是源於佛教經典之中,佛典中所闡述的"信仰"乃是對於天地萬物以及祖先的尊敬與景仰,這兩者的有機融合便構成了我們今日所熟知的"信仰"之定義。
中國那麼多寺廟,為什麼他們家那麼好看 - 天天要聞

中國那麼多寺廟,為什麼他們家那麼好看

很多人都把靜安寺稱為“中國最貴的寺廟”,因為它地處在上海最繁華的商圈之一 —南京西路。而它周邊更是車水馬龍,鄰邊也多是商場和寫字高樓。來寺廟的信眾更是數不勝數。它為什麼會在這?經歷了什麼?又為什麼強調要造得金碧輝煌?
弘一法師李叔同:圓寂前拒絕吃藥,將遺囑和後事托與妙蓮法師 - 天天要聞

弘一法師李叔同:圓寂前拒絕吃藥,將遺囑和後事托與妙蓮法師

關於“天才”的傳聞,從古至今從未有過停歇,似乎每個時代都會湧現出那麼幾個天賦異稟的能人,展現出超越常人的智慧。對普通人而言,德、智、體、美、勞,一生能精通於幾樣就很是不易,想要做到全知全能就好比“難於上青天”。可在李叔同的眼中,這些都是彈指間就熟練掌握的技巧。
提升認知,堅定信念,才會開始真修 - 天天要聞

提升認知,堅定信念,才會開始真修

一門深入,長時熏修。熏修就是多了解佛法方方面面的知識,提升認知。正確的認知,幫助我們少走彎路。才能堅定念佛。我最近在跟大家介紹一些基本的佛法方面的知識,包括八正道,包括很多高僧大德的一些事迹,以及各個中派的情況等等。這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