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翻閱歷史書籍和歷史文獻資料以及閱讀《敦煌性文化》記載,在佛教中有一個教派叫密宗,與其他教派相反,是提倡性修鍊的。密宗佛教在唐代傳入中國,弘揚最興盛的地區是中國的西藏。西藏地區在7世紀以後完全接受了印度密教的全部內容,唐朝時,密宗佛教在西藏與當地的泛靈信仰——本教結合,衍變成了喇嘛教,並且迅即向中土轉播。
密宗佛教十分特殊,它的佛像多做男女交合狀,俗稱“歡喜佛”或“歡喜天”。佛教本來戒淫,但《大日經》云: “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本,方便為究竟。” “究竟”可理解為徹底和極盡,是目的之所在; 而 “方便”多理解為便通和善巧,是手段的運用。也就是說,為了達到成佛的目的,在特殊情況下可以不受某些佛教戒律的約束。如密宗佛教則可以利用女性做修法的伴侶 (通稱“明妃” ) 。歡喜佛的形象多變,常見的有金剛、明王、觀世音菩薩等,大都擁抱“明妃”作交歡狀。
唐卡:歡喜佛(清代)
歡喜佛有單身、雙身兩種。除了表示大憤怒、大勝利、大歡喜之外,單體、雙體都是裸體,象徵脫離塵垢界。雙體擁抱,男方代表方法,女方代表智慧,即所謂方法與智慧雙成之意。還有一種含意,說“歡喜天”是佛教中的“欲天”、“愛神”,雙體擁抱是男女通過性交以“合煉”、“雙修” 。
銅塑:歡喜佛(清代)
據歷史考證,最初密宗佛教並無陰陽相交之事,可是由於佛教原本提倡獨身主義,視女色為不潔,西藏不少地區的民眾因奉佛過於虔誠,人人不近女色,人口日漸減少。當權者(宗教領袖)憂之,就發明了陰陽相交的歡喜佛,倡言神佛尚且不免交歡之事,何況凡人,以鼓勵人口繁殖,於是各種充滿了性含意的密宗佛像就產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