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代碼,右手尿布,寶媽楊豆與羚客的“雙線人生”

潮新聞客戶端 記者 張雲山

凌晨1點的杭州,煙火氣逐漸散去,城市歸於寂靜,楊豆輕手輕腳地推開家門。22個月的寶寶已經熟睡,身邊還有他最愛的玩具小熊。

她的工作群里,還彈出消息——羚客系統新的大促版本最後調試。這是90後媽媽楊豆的工作日常,也是她在謙尋的第五年,這個母親節,她又要在工作和養娃之間做平衡,當媽媽之後,她學會了時間摺疊術,盡量讓自己多陪伴寶寶健康成長。

寶媽楊豆在工作中(採訪對象供圖)

從機械臂到直播間,一場跨行業的“代碼長征”

五年前,這個機械電子工程專業畢業的河南姑娘不會想到,自己的人生軌跡會因一次實習發生如此奇妙的偏移。大學她學的是機械電子工程,班上大多數都是男同學。大四時,有一天在實驗室調試智能傳感器,需要用到軟件系統輔助,當接觸到java開發的瞬間,她的碼農基因像顆埋在心底的種子瞬間破土而出。

畢業後,她從武漢來到杭州,入職了一家電商公司做後端開發,2020年入職謙尋。“我從事後端開發行業,努力讓自己像一杯水一樣不斷的去學習,裝滿了就倒掉再去學習。然後我要自己保持這樣一個敏銳性,每天從老師和前輩那裡學技術,碰到硬骨頭就加班啃下來。”靠着不服輸的精神,她慢慢在這座城市紮下了根。

剛到羚客部門的時候,她負責一個報表系統,需要及時將抖音直播間、淘寶直播間等直播商品數據提取。這些直播間的數據量很大,波峰跟波谷差別也極大,每天一個直播間數據超過百萬級,碰到雙十一、618大促等節點,數據更是驚人。數據處理一旦不及時,導致後台頁面卡頓,使用者看到的數據就會不停“轉圈”。

“當時試了好多辦法,查閱了很多資料,發現問題出在底層數據沒有做讀寫分離,查詢日誌沒法準確定位,最後選擇了熔斷降級方式,讓數據展示頁面提前有個兜底策略。”楊豆成功找到了那個四兩撥千斤的支點,解決了難題,當她抱着新方案衝進會議室時,窗外的錢塘江正翻湧着漲潮的浪花。

在羚客系統數據看板前,楊豆總能精準捕捉到那些"成長的信號"。某次迭代後,她發現母嬰類目的直播間互動率在晚八點出現峰值,這和自家寶寶的活躍時段驚人吻合。這個發現催生了"親子時段流量扶持計劃",讓無數職場媽媽主播在帶娃間隙也能開播。

互聯網寶寶成長記,媽媽學會了 “時間摺疊術”

碼農是一個男多女少的行業,在日常的工作中,女程序員的女性視角也幫了楊豆很多忙。“女性的視角更加多維度的,不管是顯示頁面,還是價格,系統的外觀,女性都更加感性。”楊豆說,她日常還從事一些跨部門協作,女孩子溝通起來更方便。

前年,當寶寶剛出生時,楊豆發了一條朋友圈:希望我的寶寶能夠健康長大,做一個善良正直對社會有用的人。寶寶六個月時,楊豆發明了獨特的"時間摺疊術"。早晨七點到九點是親子時光,她會抱着孩子站在陽台,指着遠處園區的大樓說:"媽媽要去那裡給直播間造魔法啦。"晚上八點哄睡後,她化身"暗夜程序員",在寶寶均勻的呼吸聲中敲擊鍵盤。

由於經常晚上加班,楊豆的寶寶也熟悉了她的日常作息,成了晚睡早起的互聯網寶寶。由於謙尋是彈性工作制,楊豆日常每天上午11點到公司,晚上8點左右回家,有時候忙一個項目,忙到凌晨也是家常便飯。“對我來說,寶寶和工作是秤砣的兩端,看看哪個優先級更高,就優先傾注更多精力。”楊豆說,如果工作忙,家裡人會幫忙照顧寶寶,如果公司事情不那麼緊急,她會抽出更多時間陪寶寶,講故事、餵奶、換尿不濕、沖澡、買衣服,每次陪伴都是她心靈的慰藉。

當寶寶第一聲叫媽媽的時候,楊豆還在開工作會議,她當時激動得要哭了。

“跟代碼打了這麼多年交道,我覺得我是彈性伸縮,動態負載。”楊豆說,她現在學會了分片處理,生活和工作合理分配時間。

在這個算法與算力交織的時代,楊豆用代碼編織着另一種溫柔——它關乎成長,關乎平衡,更關乎那些在鍵盤敲擊聲與咿呀學語中綻放的生命可能。正如她常說的:"我們寫的不是程序,是讓世界看見媽媽們力量的接口。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