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旗下岩茶課堂原創
丨首發於一點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今年的五一,有兩樁怪事。
一是出行熱。
雖然每次放假,集中出行,到處堵車,遊客爆滿,酒店空房難定等新聞,已成定律。
但今年的五一節,人擠人的擁擠程度,還是遠超想象。
昨天下午,有朋友給我們發來天游峰的實拍圖。
偶買噶,點開圖片一看,全部都是密密麻麻的後腦勺。
這種熱鬧場景,着實已經久違了。
二是詭異降溫。
明明都已經到五月了,換做往年直接穿一件短袖出門,肯定沒問題。
甚至在外面走上半天回來後,還要打開風扇降降溫。
但昨天下午,穿了件長袖襯衫出門。
風一吹,冷颼颼的。
這麼多年就沒見過到了五一節,氣溫還要驟降七、八度,不穿外套出門會冷的情形!
同時,這詭異的降溫,還影響到了岩茶肉桂的開面情況。
原本我們今天的行程,是去往牛欄坑看采肉桂。
但猛然一降溫,青葉開面不足,只好再推遲一兩天。
緊張忙碌的岩茶春茶季,突然被打亂了行程。
只好翻一翻近期的留言提問,集中簡答一番。
假期生活,宅家喝岩茶,如果你也存在這些相似的喝茶困惑,不妨慢慢細看。
《2》
一、喝岩茶該選高端茶,還是口糧茶?
剛開始喝岩茶的新手,難免會四處查詢入門喝茶建議。
結果,一番搜索後,越看越亂,反而無所適從。
因為網上給出的喝茶建議,完全是相反的。
有人說,岩茶初入門,應該從你買得起最貴的高端茶喝起,先喝一喝那些天花板級別的好茶,後期買茶才不會被人騙。
也有人說,當你什麼都不懂的時候,不建議買太貴的茶,先從普通口糧茶喝起。哪怕不小心被人坑了,也不至於交出太多學費。
一個讓你往東走,另一個讓你向西行,完全不知道該怎麼辦?
對於這種新手喝茶困境,麻花的看法很簡單。
入門茶、高端茶、口糧茶、高級茶等概念,一概屬於人為定義。
何為高端?何為低端?什麼樣的茶適合當口糧?一切都因人而異。
喝習慣每斤萬元起步核心正岩好茶的人,會覺得低於這個數字的,都是檔次不高。
而有人覺得,口糧茶只要比白開水好喝就行,百元出頭的便宜價位也能接受。
還有人覺得,現在去喝岩茶肉桂,每斤沒有達到兩、三千市場均價的,着實很難入口……
這種情形下,盲目照搬他人的喝茶做法,未必適合自己。
剛開始喝岩茶,在起步階段,不建議大家過多糾結高端茶、口糧茶等寬泛定義。
在自己的合理購茶預算範圍內,盡量選茶香最清晰,湯感最醇厚的那一款,適當買入手,放着慢慢喝。
按這樣的思路去選茶,才更具備性價比。
《3》
二、每斤多少錢的岩茶,才算高端?
講真,這個提問背後的立意,麻花有些看不懂。
標價貴,未必是好茶。
想起早些年,在天價岩茶市場特別瘋狂的時候。
一泡茶動輒大幾百上千,甚至更貴的情形,比比皆是。
甚至於,有的茶山場未知、品種不詳、也談不上知名大師出品,但也敢標上比較驚人的天價。
這種情況下,如果單純為了面子去喝茶,衝著“偶買噶,能賣上千一泡是什麼茶,我要買來試試看”的獵奇心態,非常容易被宰客。
判斷一款岩茶是否高端,只看價格根本沒用。
最關鍵的地方,是認準品種。
名副其實,品質高端的岩茶,理應具備以下表現。
首先,茶香清晰度很高。
茶香聞起來不沖鼻,清幽舒緩,香氣持久。
品種香氣鮮明,久泡之後,仍舊有餘香。
沸水泡茶後,揭蓋熱聞,蓋香馥郁清晰。哪怕等到涼透之後,葉底依舊保留清爽香氣。
喝茶時不僅“聞着香”,“啜着香”,連茶湯咽下喉嚨後,回味起來也是香香的。回甘時能湧現出不少花香與果香,很是放鬆。
其次,茶味要醇厚。
武夷岩茶,重水求香。
茶湯醇,才是首位品質要求。
假設一款岩茶,賣得價位特別貴,能躋身於“牛肉”、“慧苑老叢”這類的第一梯隊,但真正喝起來,茶香還行,但茶味很薄。
沒有傳說中的膠質感,也沒有任何稠滑細膩特徵。
這樣的茶,茶味短板明顯,不論如何也不值這個價。
最後,看韻味。
喝完一杯茶後,放下茶杯,專註喉間的回味。
一流岩茶,喝完之後,回甘迅速、生津持久,回甘留香,甚至還能湧現陣陣清潤、清涼感。
喝茶之後,喉嚨中的回甘感受起碼持續好幾分鐘才會慢慢消散。
香、味、韻一絕,才算頂級岩茶。
達不到這些基礎要求的岩茶,一概不具備品質高級感。
《4》
三、岩茶泡到第幾次,茶味才算精華?
這已經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了。最常見的說法,莫過於三沖、四沖是精華。
蓋碗泡岩茶,110毫升標準蓋碗,8克干茶。
頭道茶湯,淺做熱身。
快速沖泡過一次後,下一衝繼續注水沖泡,茶味循序漸進。
等到第三沖、第四沖,茶味飽滿度、落水香馥郁程度、品種香清晰程度等,一應有了較好的表達。
按一泡岩茶能泡十來沖茶湯來計算,取中位數,中間幾泡的茶湯,茶香、茶味、韻味都是精彩。
優質好茶,茶味表現持久。
風味絕佳的精彩茶湯,能持續更長時間。
從三、四沖,到五、六衝,再到七、八沖,甚至更多次沖泡後,茶味依舊不變淡!
不過,喝茶本身注重有頭有尾。
蓋碗泡岩茶,每一道茶湯的滋味都不容錯過。
《5》
這些天,在各大茶山裡看春茶採摘。
看着採茶工們,爬上樹去采老叢與高叢樹冠頂端的青葉。
看着挑青工們,肩挑背扛着上百斤、甚至左右兩邊加起來共兩百斤的茶青,徒步走在山間窄道,將茶青運送下山。
看着相熟的茶農朋友們,在做茶季,連續熬夜做茶……
這麼辛苦才能做出一泡接一泡的好茶,喝茶時,每一道茶湯都不應該辜負。
尤其是對待正岩核心山場的好茶,不喝到十來沖就換茶,真真是太浪費了!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